明十三陵,位于北京西北郊昌平县。是自明代第三代皇帝朱棣起到崇祯吊死煤山葬入思陵止(除景帝外)共十三位皇帝的十三座陵墓。此外,陵区内还建有七座贵妃陵寝和一座太监陪葬墓,以及为帝、后谒陵服务的各种设施场所,包括神道、监、园、工部厂等,形成一组建筑群。十三陵在明代帝陵中规模最大,以其悠久的历史、雄伟的建筑、神奇的地下宫殿和优美的自然环境而闻名于世。
十三陵全景
十三陵采取建筑组群的空间布局形式,选择群山环绕下的相对封闭的环境作为陵区,各帝陵协调布置于一处。陵墓共用一条主神道,神道上设牌坊、大红门、碑亭等,建筑与环境紧密结合,形成了庄严肃穆之感。
【明十三陵的选址和分布】
明十三陵所在地原名黄土山(后改名天寿山),是燕山山脉的余脉,属太行山系。太行山南起泽州,蜿蜒绵亘北走千百里,山脉不断,至居庸关,万峰矗立回旋盘曲而东,拔而起为天寿山。山崇高正大,雄伟宽弘,主势强力,十三陵便坐落在山麓之下。这里东西北三面环山,如拱似屏,南向华北大平原,中间为一广褒约40平方千米的盆地。温榆河水的支流自西北直泻东南,恰似一条玉带缠绕其间,南面有龙山、虎山左右对峙,形成天然的门户,两山似卫士守护着陵区的大门,整个陵区如同一座大庭院,山环水抱。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曾亲自到十三陵考察,就这里的山川形势描述说:“群山自南来,势若蛟龙翔。东趾据卢龙,西脊驰太行。后尻坐黄花,前面临神京。中有万年宅,名曰康家庄。可容百万人,豁然开明堂。”这一优美的自然环境被术士们蒙上了迷信的色彩,视为“风水宝地”。
早在永乐五年(1407),成祖皇帝还未迁都,都城还在南京的时候,皇后徐氏死,他便命礼部尚书及深晓风水地理的术士们到北京各名胜地区选择“吉地”。据说当时曾选择了几个地方,一是口外的屠家营,一是京西的燕家台,一是京西的潭柘寺等几处地方,都因地 名犯讳和地势不吉而未被选中。后又经过不少的周折,由江西籍术士廖均卿选中了昌平北面这块吉壤。永乐皇帝亲临观看,很满意,将黄土山改名为天寿山,于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永乐十一年(1413)正月成(指地宫),将徐皇后棺椁由南京运到北京,二月下葬。永乐二十二年(1424)朱棣死后合葬一起。其后各帝死后,除景帝外,相继于长陵左右两侧建造陵墓,到崇祯吊死煤山葬入思陵,共十三座帝王陵墓。即朱棣(永乐)的长陵、朱高炽(洪熙)的献陵、朱瞻基(宣德)的景陵、朱祁镇(正统、天顺)的裕陵、朱见深(成化)的茂陵、朱祐樘(弘治)的泰陵、朱厚照(正德)的康陵、朱厚熜(嘉靖)的永陵、朱载垕(隆庆)的昭陵、朱翊钧(万历)的定陵、朱常洛(泰昌)的庆陵、朱由校(天启)的德陵、朱由检(崇祯)的思陵。
石牌坊
石牌坊为陵区前的第一座建筑物,建于1540年。牌坊结构为五楹、六柱、十一楼,全部用汉白玉雕砌,在额枋和柱石的上下,刻有龙、云图纹及麒麟、狮子等浮雕。这些图案上原来曾饰有各色彩漆,因年代久远,现已剥蚀殆尽。整个牌坊结构恢宏,雕刻精美,反映了明代石质建筑工艺的卓越水平。
【明十三陵的整体特色】
十三陵是个整体,在陵区的起点,保存有一座国内最古最大的白石牌坊。此牌坊建于1540年。形制为五门六柱十一楼,面阔28.86米,高11.88米,造型壮观,雕刻精细。牌坊之北约一华里左右为十三陵的门户——大红门,坐落于一高岗之上。门三洞,单檐庑殿顶,红墙黄瓦,两侧与边墙相连,直通东西龙虎二山之上。明初建时门之左右有掖门供通行。为了显示帝王的尊严,凡进入陵区必须在百步外下马步行,至今大红门前左右各有一座下马碑,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八个大字。
进入红门,路东有“拂坐殿”遗址,是帝、后、诸妃谒陵时的更衣之所。红门迎面是一座重檐四出式碑亭,内有神功圣德碑。正面是明仁宗为其父朱棣撰写的碑文,长达3000余字,是研究明初历史的宝贵材料。碑亭四隅,各立一高大的白石华表。上蹲异兽,有“望君出”和“望君归”之称。碑亭北面是排列长达800米的石望柱和石人石兽。排列顺序为望柱、狮 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武臣、文臣、勋臣各两对,象征死者生前仪卫,同时也有护卫陵园的象征意义。在石象生的尽头有一座玲珑秀丽的“棂星门”,又有“火焰牌坊”之称。穿过此门,向北眺望,一座座红墙黄瓦、雄伟美丽的陵园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
大红门
在每座陵墓的背后都有一座山峰作为屏障:长陵在天寿山中峰之下,地势最高,献陵在石门山下,茂陵在聚宝山下,泰陵在笔架山下(又名史家山),康陵在金额山下(又名八宝莲花山),永陵在阳翠岭下,昭陵在大峪山下,定陵在小峪山下(因神宗忌讳小字改为大峪山),庆陵在黄山寺二岭下,德陵在檀子峪(又名双锁山),思陵在锦屏山下(又名鹿马山)。
为了陵区的安全,周围建有边墙山口。由大红门向两侧延伸,形似长城蜿蜒曲折在山脊之上,与北面群峰相连,周长六七十里,把整个陵区包围了起来。南面建有大小红门作为出入口。山与山之间设有十个口,即中山口、东山口、老君堂口、灰岭口、贤庄口、锥石口、雁子口、德胜口、西山口、榨子口。在山口处或建水门或建敌楼,有警时派兵到各口把守,戒备森严。
陵与陵之间相距少至半里,多至8000米。规模大小不等,建筑形式大同小异。主体建筑有神路、石桥、龟驼碑、陵门、祾恩门、祾恩殿、棂星门、明楼、宝城、宝顶等,都在一条中轴线上。附属建筑有神宫监、宰牲亭、神厨、神库、神马房、果园等,大都在陵下或陵左陵右,果园稍远。这些基本已经毁坏,个别还有遗迹可寻。
神道石像生
【别具特色的代表性陵寝】
十三座陵墓,论规模长陵最大,论考究精细要属永陵和定陵,而最小最简陋的要算崇祯的思陵了。
长陵是朱棣生前修建的,从开始修到全部完工将近18年,而且又是首陵,所以规模比较大,在诸陵中是保存最为完整的。
永陵是明世宗朱厚熜的陵墓。定陵是明神宗朱翊钧的陵墓。这两帝已进入明代中后期,但他们的陵墓比前代的(除长陵外)规模都大而且讲究。一是明楼全部是用砖石建成的,无一根木料,上面施以彩画,坚固美观;二是宝城垛口全部是花斑石砌就;三 是比其他陵多一道外罗城。因这二陵是皇帝生前修的,他们在位时间长,曾多次到现场巡视陵工。据记载世宗先后来过11次,神宗来过6次。
十三陵中最小最简单的要数崇祯皇帝的思陵了。它不仅规模小,而且偏在西南隅。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里并不是他选择的陵地,而是宠妃田氏之墓。田妃死于崇祯十五年(1642),崇祯特意命人在帝陵区域内为她修了一座坟墓。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安葬于此。崇祯生前曾选中遵化马兰峪为陵地,但工程未动,国势已去,便自缢身亡,只好将刚葬不久的田 妃墓扒开草草安葬。到清顺治十六年(1659),清政府特遣工部将崇祯陵按照明皇陵的建制修了明楼、享殿、碑亭等,并命名“思陵”。据记载,思陵原有享殿三间,左右配殿各三间,明楼规制狭小,宝城仅为六尺高的矮垣。现仅存坟堆、明楼方城及石五供。稍右有太监王承恩墓。
目前十三陵中只发掘了一个定陵,从而揭开了地下宫殿的秘密。在十三陵陵区内,不仅仅是十三座帝后墓,还有七处妃子墓。明朝的妃殡一般都是葬在北京西郊的金山,只有几个在当朝受宠、权势显赫或生有皇太子的妃子埋在陵园内。除成祖朱棣的十六妃陪葬外(十六妃分别葬于东、西二井),有宪宗皇帝的万贵妃、神宗皇帝的郑贵妃和二李、刘、周四妃,以及世宗皇帝的妃子、太子墓。这些墓遗址至今犹存。
长陵祾恩殿
长陵祾恩殿,是目前中国为数不多的大型楠木殿宇,规模大,等级高,用料考究。支撑殿顶的60根楠木大柱十分粗壮,最粗的一根重檐金柱,高12.58米,底径达1.124米,为世间罕见佳木。殿面阔超过了故宫太和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