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 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钟鼓楼 北京中轴线的终结点

北京中轴线作为一道绚烂的华彩乐章,这个乐章的终结符就是钟楼和鼓楼。钟鼓二楼像两颗辉煌灿烂的明珠,镶嵌在中轴线的最北端,巍峨壮观,风格独特,是古都北京规划格局的标志性建筑。北京钟鼓二楼始建于元代,是元明清三代北京城的报时中心。

【暮鼓声声送夕阳】

鼓楼始建于至元九年(1272)。初名“齐政楼”,后毁于火。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重建。明永乐十八年(1420),在重建宫室的同时又重建了鼓楼;明嘉靖十八年(1539),鼓楼遭雷击被毁,再度重建。清代曾多次对鼓楼进行修缮。现存建筑为明代原建。

鼓楼建在高4米四面呈坡道形的砖石台基上。坡道和台基的边沿围以高1.5米的矮墙。鼓楼就坐落在其中。三滴水歇山顶,上覆灰筒瓦绿琉璃剪边,是一座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鼓楼分上下两层,下层底面宽48.9米,进深29.3米,为无梁拱券式砖石结构。南北各辟三个券门;东西 一个券门;东北角辟登楼小券门和登楼通道,通过69级台阶可至二层。二层为砖木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底面方砖墁地。厅内呈网状柱形结构,四周有16根高大的金柱和24根檐柱,配以精致的单翘单昂五踩斗撑着两层屋顶。前后各有6扇槅扇门,左右有槅扇门四个。四角为城砖干摆下肩灰心墙。外绕以回廊,四周镶嵌着雕花栏杆。四角有四根擎檐柱支撑,雄伟壮观。

鼓楼原是古代报时之楼。在鼓楼二层大厅。原置铜壶滴漏一座,是鼓楼的计时器具,此物明末清初已不存在。清朝改用时辰香计时。另有主鼓一面,小鼓24面,为鼓楼“定更”报时的器具。随着世事沧桑,更鼓大部分都遗失了,现仅存主鼓一面,形状像一个大腰鼓。鼓高2.22米,腰径1.71米,鼓面直径1.4米,是用整张大牛皮蒙制而成。鼓面上有多处刀痕,右上侧鼓帮上留有外文字迹,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留下的罪证。

钟鼓楼 北京中轴线的终结点

鼓楼

【晨钟阵阵报晓日】

钟楼位于鼓楼北约 100 米处。始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后毁于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有对钟楼的描述。原址在旧鼓楼大街。明永乐十八年(1420)在元大都中心之北重建,不久又毁于火。清乾隆十年(1746)再次重建,两年后竣工。重建时为了防火,整个建筑采用砖石无梁拱券式结构。钟楼南门矗立有“乾隆御制碑”。碑文说:“皇城地安门之北,有飞檐杰阁,翼如焕如者,为鼓楼。楼稍北,崇基并峙者,为钟楼。其来旧矣。而钟楼亟毁于火。遂废弗葺治。二楼相望,为紫禁后护。当五夜严更,九衢启曙,景钟发声,与宫壶之刻漏,周卢之铃,疾徐相应。清宵气肃,轻飙远飏,都城内外十有数里,莫不耸听。”乾隆帝谕曰:“爰饬所司,重加经度,基仍旧址,构用新制。凡柱棁榱题之用,悉甃以砖石。”于是工部遵照皇帝圣旨,建成了这样一座砖石结构的无梁殿型的钟楼。

钟楼是同天安门、地安门处于同一条中轴线的楼阁。高33米,加台基总高47.9米。是一座单体砖石结构建筑物,下部为砖石台基,其上为楼体。黑琉璃瓦绿剪边重檐歇山顶,有望兽、垂脊,檐下有五彩斗,底座四面各有一座券顶式大门,内部东侧有台阶共75级,可达二楼。二楼四周筑有高1.84米的雉堞,每面各有一座券顶门,左右各有一个石雕窗,四周有汉白玉护栏。

钟楼内报时钟高悬于楼上,铜钟体高5.55米,直径3.4米,重约63吨,敲击时声音纯厚绵长,圆润宏亮,京城内外十数里都可听到,每天固定几次敲击,每次撞击108下,故有“紧十八,慢十八,六遍奏成一百八”之俗称。这口巨大的铜钟上铸有“永乐吉日铸”字样,是中国最大的报时古钟。

钟鼓楼 北京中轴线的终结点

钟楼

下一篇:暂无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