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在北京城的历史中,不仅仅是人们的居住建筑,同时也是北京文化的载体。四合院不但接纳了百姓众生,而且也滋生出了自身的文化内涵。
俯瞰白塔寺边上的四合院
【四合院的布局】
标准的北京四合院由正房、厢房、倒座房、后罩房等房屋建筑组成,由于日照原因,无论路南还是路北的四合院均需保证正房朝南。北京四合院中的建筑以正房的形制最高,无论台基还是间架,正房都显现着突出地位,普通四合院正房多为三间、五间,七间很少。正房两侧较低矮的房屋称为耳房,耳房的台基与间架均比正房小得多。宅院中与正房呈直角关系的房屋称为厢房,分别坐落在院落的东西两侧。倒座房位于宅院前部,大门左侧,因其方向与正房相反,故得此名。后罩房位于宅院最后,由一溜儿间架不大的北房组成。北京四合院建筑多 为单层,其高度与院落南北向长度比约为3∶10。
除上述房屋外,北京四合院中还有许多附属建筑,如既能遮风避雨又起装点作用的回廊,分隔内宅、外宅的垂花门等。这些附属建筑在四合院中虽然不是主角,但凭着五彩的油漆与别样的装饰,成为四合院中的亮点。
【讲究的四合院大门】
提起北京四合院文化,第一步就应从大门说起。大门是四合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旧时说来多讲究“门当户对”,可见大门不仅是宅院出入之处,其上的讲究还可以看出户主的职业、家境以及社会地位。为了确立封建统治秩序,大约从唐代起就明确规定了不同品级的贵族宅院与大门的形制,这项制度一直延续至清。《清会典事例》中记载了顺治初年的明确规定。
朝廷虽然只规定了亲王贵族府第大门的形制,但从公侯以下民居的大门仍然能看出户主的身份高下。普通四合院大门可分屋宇式与墙垣式两种,屋宇式大门级别要高于墙垣式大门。屋宇式大门依门柱的位置不同又分广亮门、金柱门、蛮子门、如意门。广亮门位于中柱间,大门里外形成面积相 等的门洞;金柱门位于金柱间,大门外的门洞小于门里的门洞。蛮子门直接安放在檐柱上,门外没有门洞。这三种大门都为一开间,如意门则不足一间,大门位置与蛮子门相同。这些大门中广亮门级别最高。居住在屋宇式大门中的主人或在朝中为官,或为社会名流,或具富贵钱财。为了显现门第的不同,当官的人家还会在大门框上,顶瓦之下加上两件装饰物,叫作“雀替”和“三幅云”。这两件东西本是木结构的部件之一,但它的有无却标明了官民之别。大门门簪之上叫作走马板,那地方恰好是一块横宽竖短的长方形空地,给挂匾创造了条件,于是匾上的字迹就成为宅主身份、职业的介绍。墙垣式大门是四合院中级别最低的,虽然因主人的财力、爱好,也作了简单的修饰,居住在这种四合院的大多是一般百姓。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所描写的祁家宅院就属于这种院门。
王府大门
王府大门多采用五间七檩做硬山或歇山式屋顶。顶上置正脊、正吻,垂脊上有仙人走兽,覆盖绿琉璃瓦。大门梁枋均施以油漆彩画。
广亮大门
【大门以里,二门以外】
“大门以里、二门以外”是作家邓友梅一篇讲述北京四合院散文的题名,这一空间虽然不是四合院的主体,但其中的文化内涵并不比宅院内部少。
北京四合院建筑讲究含蓄、祥和,无论门第高低,大门内都有一扇影壁,既挡住了院内的杂乱,也藏住了主人的隐 私。常见的影壁有三种,一种独立于厢房山墙或隔墙之外,称为一字影壁,如果影壁与山墙连为一体则称为座山影壁;另一种影壁位于大门的东西两侧,与大门檐口成120°或135°夹角,平面呈八字形,称“反八字影壁”或“撇山影壁”。还有一种影壁坐落在胡同对面,正对宅门,随排列形式不同分别叫一字影壁,或雁翅影壁。北京四合院中最常见的影壁是一面独立的墙体,叫作独立影壁。独立影壁的下部常常设须弥座,顶部采用清水脊或元宝脊,并上覆筒瓦顶。墙体的中部叫作影壁心,影壁心分为硬心、软心两种,硬心磨砖对缝,软心为素面白墙,且绘有壁画或浮雕。
北京四合院中二进院落以上的四合院,一般都分内宅、外宅,分隔方式是沿厢房南侧建一道隔墙,将院落分为内外两部分。隔墙以内由北房、厢房组成的院落为内宅;隔墙以外的倒座房及院落称为外宅。大门与二门之间的院落,虽然不是四合院的主体,但也同样有许多讲究。内外宅之间的沟通是靠二门实现的,二门也叫垂花门。垂花门起着沟通内外院的作用,一般都建在三层或五层的青石台阶上,垂花门的两侧为磨砖对缝精致的砖墙。垂花 门建在四合院的主轴线上,与院中十字甬路、正房一样,同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轴线上,内宅的抄手游廊、十字甬路均以垂花门为中轴而左右分开。
垂花门外边像一座华丽的门楼。从院内看却似一座亭榭建筑的方形小屋。四扇绿色的木屏门因为经常关着,恰似一面墙,成为外宅、内宅之间的又一道影壁,除红白喜事、贵客光临这样的大事,这道屏门平日是不开的,人们过往出入都走侧面。
金柱大门
金柱大门是形制上略低于广亮大门的一种宅门,也是具有一定品级的官宦人家采用的宅门形式。在规模上,金柱大门显然比广亮大门要小,门也窄,有的只有半开间。其他方面如大门的构造、屋顶、雕饰等,均与广亮大门同。
北京黑芝麻胡同13号院内的影壁
【四合院的核心——内宅】
进入二门就是四合院的内宅,由于日照的影响,四面的房子以坐北朝南最好,所以四合院无论将宅门开在哪个方向,都以北房为正房,东西房称为厢房。四合院正房、厢房之间,一般由抄手游廊沟通。内宅是四合院的主体,北面正房是院内最大的建筑物。清朝对于亲王、贝勒的府第除规定了大门的形制外,也详细规定了正殿的开间、基高、颜色、脊饰等。与王府相比,普通四合院的正房自然要小得多,但在一家之中的地位仍然最高,台基和房屋的尺寸都比较高大,一般是三间或五间,正房两侧还有进深、高度都较小的房间,称为“耳房”。如果正房每侧一间耳房,两侧共两间即称“三正两耳”;如果每侧两间,两侧共四间耳房则称“三正四耳”。小型四合院多为“三正两耳”,中型四合院则为“三正四耳”。如果四合院的规模较大,在东西厢房的南侧,还会出现厢耳房。
大型四合院正房、厢房与垂花门之间,通常都有游廊连接。凡有游廊连接的房子,其前檐都有廊子,在廊子两尽端的山墙部分留有洞口,通向游廊,叫作廊门筒子。游廊是四合院开畅式附属建筑,既可供人行走,躲风避雨,也可休息小坐。除实用外,游廊的彩绘雕饰还为宅院增添了一道风景线,亮丽多彩。
郭沫若故居内的垂花门
垂花门是古代汉族民居建筑院落内部的门,是四合院中一道很讲究的门,它是内宅与外宅(前院)的分界线和唯一通道。因其檐柱不落地,垂吊在屋檐下,称为垂柱,其下有一垂珠,通常彩绘为花瓣的形式,故被称为垂花门。
【四合院的禁忌】
房屋建筑之外,与四合院整体环境配套的还有院中的花草、屋内的家具以及檐头、屋脊的砖雕、彩绘。可以说庭院之中,一草一木都有说不尽的学问,说不尽的讲究。拿院中的花草来说吧,旧时人家大多种石榴、夹竹桃等象征吉祥的植物,大概“桑”与“丧”、“梨”与“离”谐音的缘故,松柏又是栽种在坟上的树木,北京人留下了“桑松柏梨槐,不进府王宅”的俗话。
中国人传统一般喜欢成双成对,左右对称。但在北京四合院房屋的间架上却选取了单数,正房三间或五间,如果有四间的地方也要盖三大间,每边再盖半间,美其名曰:“四破五。”至于东西厢房,也多以三间为准,目的是在院中建筑组合里产生一条中轴线,如同人身上的脊梁,构成院落中风水源头。正因如此,北京出现了“四六不成材”的俗语。
四合院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也是北京地域人文风貌的象征。风雨的更造,岁月的剥蚀,虽然使大多四合院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但院落中的一砖一石仍能唤起人们对历史的追忆,对中华文化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