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融会的石窟造像群
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的大足石刻,是唐末宋初时期杰出的宗教摩崖石刻。作为我国唯一的儒释道三教融会的石窟造像群,大足石刻有石刻造像70余处,造像总计5万多尊,铭文10万余字,造像众多、技艺精湛、底蕴深邃,是中国晚期石窟造像艺术的典范,1999年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中,尤以宝顶山摩崖造像和北山摩崖造像最为著名。
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的大足石刻,是唐末宋初时期杰出的宗教摩崖石刻。作为我国唯一的儒释道三教融会的石窟造像群,大足石刻有石刻造像70余处,造像总计5万多尊,铭文10万余字,造像众多、技艺精湛、底蕴深邃,是中国晚期石窟造像艺术的典范,1999年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中,尤以宝顶山摩崖造像和北山摩崖造像最为著名。
【宝顶山摩崖造像,万千佛像览众生】
宝顶山位于大足区龙岗街道东北15千米处,海拔527.83米。号称“第六代祖师传密印”的僧人赵智凤于南宋淳熙六年(1179)在此建圣寿寺、开凿石窟,历时70余年建成。建成之后,宝顶山成为一座拥有近万尊造像的大型佛教密宗石窟道场。
宝顶山摩崖造像以大佛湾规模最为庞大,小佛湾次之。大佛湾位于圣寿寺左下方,是一个马蹄形的山弯,山弯的崖面长约500米,高8~25米。在大佛湾东、南、北三面的崖壁上雕刻着上万尊造像,雕刻题材广泛,技艺娴熟。这些造像前后相连,气象壮观,犹如一幅精美绝伦的画卷,其中以广大宝楼阁、六道轮回图、千手观音像、华严三圣像、释迦涅槃圣迹图等最为著名。
位于大佛湾南岩西段的圆觉洞是宋代大足石刻的巅峰之作。圆觉洞高6米、宽9米、深12米,是大佛湾最大的一处洞窟造像。洞内雕刻着12尊圆觉菩萨造像,整齐地分列在左右两壁;洞中央为三身佛造像,从左至右依次为报身佛卢舍那佛、法身佛毗卢遮那佛和应身佛释迦牟尼佛。这三身佛造像前还刻有一长跪合掌菩萨,它是12尊圆觉菩萨的化身,跪在三身佛前问法。这些造像衣衫如丝似绸、刻工精细,三身佛造像高大华美。雕刻者还巧妙地设计了洞内采光,使得光线聚焦于长跪合掌菩萨身上,而周围光线则昏暗斑驳,营造出神秘梦幻的佛国境界,非常神奇。
华严三圣像
华严三圣像是宝顶山摩崖造像的杰出代表。三圣身高7米,肩宽2.9米,胸厚1.4米。从左至右依次为普贤菩萨、毗卢遮那佛和文殊菩萨。
华严三圣像是宝顶山摩崖造像的杰出代表。三圣身高7米,肩宽2.9米,胸厚1.4米。从左至右依次为普贤菩萨、毗卢遮那佛和文殊菩萨。
小佛湾位于圣寿寺右方,坐南朝北,主要建筑为一座石坛台,高2.31米,东西宽16.5米,深7.9米。坛台上砌着石壁、石室,遍刻佛像,通编为9号。
宝顶山摩崖造像中有很多体现儒家思想的造像,如“父母恩重经变相”等很多生活化的造像求子、怀胎、临产,以及温馨感人的养育子女的过程,而长达27米的“牧牛图”则如抒情诗般再现了牧牛生活。此外还有展现醉酒后状态的“父子不识”、“夫妻不识”、“兄弟不识”、“姐妹不识”等系列石刻雕像,非常具有生活情趣。
释迦涅槃圣迹图
“释迦涅槃圣迹图”刻于宝顶山大佛湾东岩正壁。整座石刻长31米、宽3.2米、高6.8米,表现的是释迦牟尼“涅槃”时的情景。“涅槃”是佛教全部修行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意为大彻大悟,坚定永恒,能使人从“生死的此岸”渡到“不生不灭的彼岸”。整座石刻仅雕刻半身释迦,以示佛大不可度量。
“释迦涅槃圣迹图”刻于宝顶山大佛湾东岩正壁。整座石刻长31米、宽3.2米、高6.8米,表现的是释迦牟尼“涅槃”时的情景。“涅槃”是佛教全部修行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意为大彻大悟,坚定永恒,能使人从“生死的此岸”渡到“不生不灭的彼岸”。整座石刻仅雕刻半身释迦,以示佛大不可度量。
【北山摩崖造像,寰宇间仅此一刻】
北山距大足区龙岗街道北1.5千米,海拔545.5米。其摩崖 造像长达500多米,从南到北形状若新月,龛窟如蜂房。以大佛湾为中心,遍及四周的观音坡、营盘坡、佛耳岩、北塔寺共五处,造像多达5000余尊。
北山摩崖造像始刻于唐末,至南宋结束,沿崖造像,多为世俗百姓祈佛出资雕刻而成。这些造像中以佛教密宗题材为主,还有三阶教、净土宗等题材,展现了我国晚唐、五代、两宋期间民间佛教信仰及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
北山摩崖造像的题材多达51种,其中晚唐造像题材有12种、五代时期造像题材有18种、宋代造像题材最为广泛有21种。晚唐时期的造像气质浑厚、端庄丰满、薄衣贴体,具有盛唐遗风,以观音及观音、地藏合龛和阿弥陀佛胁侍观音、地藏居多。五代时期的摩崖造像体态多变、小巧玲珑、纹饰渐趋繁丽、神情潇洒,风格开始从唐至宋过渡,并且出现了药师经变、陀罗尼经幢等新题材。宋代的摩崖造像雕刻精细、技艺高超、俊美典雅,人物造像比例匀称、体态优美、个性鲜明、穿戴艳丽,被誉为“中国观音造像的陈列馆”。
千手观音
千手观音位于宝顶山摩崖造像大佛湾第8号龛,雕刻于南宋,是同类题材中最为杰出的作品之一。千手观音通高3米,作跏趺坐。底座高0.7米,呈金刚须弥式,有四位力士分列观音左右抬座。观音前额竖开一眼,慈眉善目,目光略下视,尽显普度众生的慈悲胸怀。在观音头顶上方及左右两侧,雕刻着数千只贴金箔的手,且每只手形态各不相同,流光溢彩,分外多姿。
千手观音位于宝顶山摩崖造像大佛湾第8号龛,雕刻于南宋,是同类题材中最为杰出的作品之一。千手观音通高3米,作跏趺坐。底座高0.7米,呈金刚须弥式,有四位力士分列观音左右抬座。观音前额竖开一眼,慈眉善目,目光略下视,尽显普度众生的慈悲胸怀。在观音头顶上方及左右两侧,雕刻着数千只贴金箔的手,且每只手形态各不相同,流光溢彩,分外多姿。
北山摩崖造像最具代表性的是第136号转轮经藏窟,建于1142~1146年,造像面容恬静、衣冠玲珑、飘带满身,而且多数保存完好如新刻,享有“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的美誉。窟中的普贤菩萨像被誉为“东方维纳斯”,表情温 柔娴静、典雅大方,具备典型的东方女性美的特征;数珠手观音则被誉为“媚态观音”,身微前倾,头戴花冠,腰系围裙,容貌俏丽,眼中含情,嘴角含笑,一副娇憨天真又幽思含情的神态。
北山摩崖造像中,现存碑碣7通。其中22章《古文孝经》碑刻是儒家经典的稀世孤本,被史家称为“寰宇间仅此一刻”,对后世研究有极高的价值。
石门山第6号西方三圣和十圣观音窟
正中主像阿弥陀佛趺坐于莲花座之上,座上刻有蟠龙。其左侧为观音,右侧为大势至。观音手握莲苞,大势至手持如意。石窟两壁为十圣观音,左壁从内到外依次为宝瓶手观音、宝蓝手观音、宝经手观音、宝扇手观音和杨柳观音;右壁从内到外依次为宝珠手观音、宝镜手观音、莲花手观音、如意轮观音和数珠手观音。
正中主像阿弥陀佛趺坐于莲花座之上,座上刻有蟠龙。其左侧为观音,右侧为大势至。观音手握莲苞,大势至手持如意。石窟两壁为十圣观音,左壁从内到外依次为宝瓶手观音、宝蓝手观音、宝经手观音、宝扇手观音和杨柳观音;右壁从内到外依次为宝珠手观音、宝镜手观音、莲花手观音、如意轮观音和数珠手观音。
《古文孝经》碑(局部)
《孝经》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该书主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与佛教主张出家人必须削发截然不同。而在北山摩崖造像中,《古文孝经》碑就位于佛祖造像一侧,这充分体现着佛教与儒家文化的并存关系。
《孝经》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该书主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与佛教主张出家人必须削发截然不同。而在北山摩崖造像中,《古文孝经》碑就位于佛祖造像一侧,这充分体现着佛教与儒家文化的并存关系。
【儒释道合一的玲珑万状】
大足石刻是中国唯一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石窟造像群,这与其所处特殊的历史大环境密不可分。大足石刻中的造像,以两宋时期为主。这一时期,儒释道三教在经历了汉朝时期的碰撞、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相互抗争、隋唐时期的复兴鼎立后,终于出现了融合的态势。儒释道三家均认为兼容共进才是最好的出路,而这种思想的融合最终体现在大足石刻上。大足石刻造像中,南山石刻、石门山石刻以道家作品为主,石篆山摩崖造像为典型的儒释道三教合一造像区,在石窟中罕见。
南山古名为“广华山”,在大足区城东南方向2500米处。南山石刻造像缘起于南宋时期(1127~1279),属道教造像,缘于山顶上原有一名为玉皇观的道观。此处摩崖造像一共有15龛窟,主要有三清洞、后土圣母龛、龙洞、真武大帝龛等道教题材造像。南山石刻是现存中国道教石刻中造像最为集中、数量最多、反映神系最完整的一处石刻群。
石篆山位于距大足区龙岗街道西南25千米处的三驱镇佛 惠村,海拔444.6米。造像崖面长约130米,高3~8米,据记载为北宋年间开凿而成。石窟中的第6、7、8号分别为儒、佛、道造像,第6号为孔子及十哲龛,正壁刻是孔子坐像,两侧壁刻为孔子最著名的十大弟子;第7号为三身佛龛;第8号为老君龛,正中为道教创始人老子坐像,左右各立7尊真人、法师像。
石门山位于距大足区城东20千米处石马镇新胜村石门山巅,海拔374.1米。造像刻于宋代,崖面全长71.8米,崖高3.4~5米,沿崖造像共12龛窟。石门山摩崖造像为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区,其中造像或仙或释,或诸鬼神,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窟中的三皇洞有造像35身,儒雅清秀的风格使得其“人味”多过“神味”;窟中千里眼和顺风耳的雕刻手法夸张,千里眼眼如铜铃,顺风耳面貌丑怪,肌肉丰健,筋脉尽显。石窟中佛教题材的造像以十圣观音窟最为精美,此外还有药师佛龛、水月观音龛、释迦佛龛、孔雀明王经变窟、诃利帝母龛等。
北山摩崖石刻转轮经藏窟中日月观音像
坐身高1.54米,肩宽0.5米,座高0.83米。日月观音面庞丰满,秀眉垂目,雍容华贵,和蔼可亲;其身具六手,上两手托日、月,后两手执长柄龙头斧与长剑,前两手捧钵及持杨柳枝。身后左右侧立二侍者,均身高1.33米,神情虔诚,恭顺侍立,形象极为生动。
坐身高1.54米,肩宽0.5米,座高0.83米。日月观音面庞丰满,秀眉垂目,雍容华贵,和蔼可亲;其身具六手,上两手托日、月,后两手执长柄龙头斧与长剑,前两手捧钵及持杨柳枝。身后左右侧立二侍者,均身高1.33米,神情虔诚,恭顺侍立,形象极为生动。
大足石刻是儒释道三家石刻造像的艺术殿堂,刻艺精湛、规模宏大、题材多样、民族特色鲜明,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一座独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宝库,是一颗神奇的“东方艺术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