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里唢呐声声
“马蹄阵阵,马声昂扬;青山吹打,荡气回肠。”这是原重庆市音乐家协会主席叶语对“马风派”金桥吹打的评价。金桥吹打,这一传承百余年的民间艺术,已成为“巴渝民间十大艺术”之一,2006年入选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马蹄阵阵,马声昂扬;青山吹打,荡气回肠。”这是原重庆市音乐家协会主席叶语对“马风派”金桥吹打的评价。金桥吹打,这一传承百余年的民间艺术,已成为“巴渝民间十大艺术”之一,2006年入选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金桥吹打原名“青山吹打”,也被巴渝人民习惯地称为“巴渝吹打”,是重庆市万盛区金桥镇的一种民间吹打乐种,起始于7世纪至13世纪的唐宋年间。1992年,青山乡与金桥乡合并后,青山吹打改作金桥吹打,金桥镇也被评选为“吹打乐之乡”。
“非遗文化”如何传承下去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今,国家加大了对传统民间民族文化的保护,先后制定了相关保护政策。其中每年在金桥镇举行一次的金桥吹打传承人技艺比赛,可以说是如今金桥镇最盛大的赛事。图为2011年12月30日,15岁的张秋霞和13岁的李前钦参加金桥吹打的传承人选拔赛。
“非遗文化”如何传承下去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今,国家加大了对传统民间民族文化的保护,先后制定了相关保护政策。其中每年在金桥镇举行一次的金桥吹打传承人技艺比赛,可以说是如今金桥镇最盛大的赛事。图为2011年12月30日,15岁的张秋霞和13岁的李前钦参加金桥吹打的传承人选拔赛。
金桥吹打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类别广泛,曲目繁多,有着鲜明的地方民族特 色。如今流传下来的吹打乐,按照内容不同,有喜庆类、生产生活类、丧事类、民间传说类等不同类别;按照场所用处不同,有花牌、宫堂、朝牌、大曲牌等曲牌;按照表现形式和演奏技艺,有品打、刁打、散打、干打、夹打、竹叶吹奏、口哨等。
金桥吹打的乐器有两类,一类是以唢呐为主的吹奏乐器,一类是鼓、锣、钹、镲、马锣等打击乐器。金桥吹打所用的乐器十分讲究,一支普通的唢呐要经过选材、风干、切割、绞管、车圆、钻孔、编喇叭口、刮灰上漆、安气盘、装麦哨等几十道工序才可成型,而一面鼓也要经过采鼓桶、削牛皮、绷绳、定音、上钉、套箍等若干工序。这样严格按照工序制作出来的唢呐和鼓被有关专家誉为“天下第一唢呐,人间第二奇鼓”,而以如此乐器演奏出来的金桥吹打怎会不精彩?
金桥吹打有音域宽、音量大、力度厚、音色明快等特点。其音色音质纯正洁净,节奏拍子稳健清晰,穿透力强而又不含混拖拉,听上一曲,绝对是一种难忘的享受。此地以“马风派”的吹打乐最为出名。尽管陕北、鲁南、河北、苏南等多处都有吹打乐,但是像金桥“马风派”这样如“马啸”声的唢呐高鸣、似“马蹄”声的鼓锣齐鸣,还是“仅此一家、别无分号”,听起来犹如万马奔腾,澎湃而至。
传统的金桥吹打曲牌还保留着古老的五音调式,记谱方式也采用“浪荡词”,这是一种罕见的记谱方式,是由“马风派”的第四代传人向紫钦发明的。他从祖传的若干曲牌中发现一些重复出现且具有一定规律的音符,于是就用“啷”、“当”、“罗”、“底”等汉字对这些吹打音符做标注,就像是五线谱中的“哆、来、咪、发、嗦”等。这种方式比起以往没有曲牌只靠师徒之间口传心授的方法更方便,也更有效果。所以“马风派”吹打曲牌不是吹“音”,而是吹“字”,不同的字代表不同的音高。吹奏时的换气方式也十分讲究,许多艺人可以一口气吹奏长达五分钟而不停顿。
2011年6月4日,作为“非遗文化”的金桥吹打在重庆南滨路洋人街上进行表演,唢呐声声,响彻全街。
2011年6月4日,作为“非遗文化”的金桥吹打在重庆南滨路洋人街上进行表演,唢呐声声,响彻全街。
传统的曲牌有花灯、大曲牌、朝牌、宫堂、品打等。经过几代艺人的长期演奏,他们翻陈出新,改编出了多部新曲牌,其中“马风派”就有代表作《蛟龙翻身》、《青山水落音》、《急马出山》、《祝福》、《山村新曲》等。1985年在中国民间器乐收集活动时,金桥镇便向国家文化部门递交了近300个曲牌,其中一部分已经编入《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重庆卷》,成了巴渝文化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