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在民间
綦江被称作“渝南门户”,古时叫作南州。这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曾经是汉族、苗族、彝族、土家族等16个民族的聚居地,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人们生产生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农民版画这一民间艺术形式。
綦江被称作“渝南门户”,古时叫作南州。这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曾经是汉族、苗族、彝族、土家族等16个民族的聚居地,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人们生产生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农民版画这一民间艺术形式。
綦江农民版画起源于明清时期,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作品多展示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虽然农民普遍文化水平不高,但正是这一原因使得农民版画更加真实、素朴。它没有复杂的技艺,是纯粹的民间艺术。农民在进行版画创作时,还融入其他民间技艺手法如石刻、木雕、泥塑、剪纸、挑花刺绣、蜡染等,使整个版画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间风情,更加生动、活泼、亮丽、质朴。这些或古朴稚拙,或夸张浪漫的民间艺术作品被普遍认为是我国民间民族艺术的一朵奇葩,受到了国内外美术界的盛誉。
綦江最早的农民版画是从崖墓石刻开始的(即崖画),是先民们在坚韧的石壁上,用刀和笔创作的艺术品。虽为雕刻艺术,却也含绘画技法。1800多座綦江崖墓里有着数不尽的图画,大多是单一的线条图画;而墓中的线刻装饰线纹可谓开启了綦江的绘画之门,如今在綦江两岸的石壁和崖墓中都可以看到这些图画。
到了明清时期,綦江地区的寺庙、会馆等建筑物的梁柱上开始出现木刻版画,是木板工匠们采用半浮雕凹凸刀法即阴刻阳刻结合的手法刻画的。这些木刻版画或是福禄寿等吉祥字样,或是一些经典故事情节、民间传说等,大部分画像采用散光透视的表现方式,以连环画的形式将各个物象平列开来。明清时期的木刻版画通常由匠师先在木板上雕刻出优美的图案,再拓印而成。整个过程纯手工操作,算是巴渝地区劳动人民的生活结晶。
进入新时期,綦江农民版画在继承传统民间美术的基础之上,还吸收、消化了现代的绘画元素,通过不断探索、研究、取舍,创造出一种崭新的农民版画,将綦江农民版画推向了鼎盛时期。与传统的中国画类似,綦江农民版画同样追求意境创造、气韵贯通,而非追求写实主义。它们天马行空却又遵循一定的技法,它们漫无边际、随心所欲却绝不矫揉造作。在色彩的搭配上,綦江农民版画讲究自然协调,强调笔到、情到、意到,将创作人的主观情感、对生活的认知融进版画之中。
这一时期,从个人版画工作室到綦江农民版画院,从草根文化到成为重庆市对外宣传文化的重要名片,綦江农民版画推陈出新,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景象。1985年,綦江县被授予“农民版画之乡”;1988年,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在綦江县枫丹版画一条街,总能从大小屋舍、各色物什中看到农民版画的亮丽身姿。古老破旧的青石街道上泛着橘黄色的光,一家家店铺中偶尔传来些许声响,上层悬挂的大红灯笼微微摆动,老奶奶、老爷爷或是聚集在一起“摆龙门阵”,或是打上一会儿牌。这些生活情节都成为綦江农民版画的创作来源,是农民版画的根与魂。
綦江农民版画画家的画室
如今綦江的农民版画在传统积淀与现代艺术之间发生着化学反应,散发出一种古典与时尚、矜持与开放的独特魅力,并充满活力地从民间走向世界艺术殿堂。
如今綦江的农民版画在传统积淀与现代艺术之间发生着化学反应,散发出一种古典与时尚、矜持与开放的独特魅力,并充满活力地从民间走向世界艺术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