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摆手舞

祭祀大狂欢

摆手舞是土家族的古老舞蹈,历史悠久,传至今天已有1000多年。土家摆手舞主要流传于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的酉水流域及沅水流域一带,土家族的发源地——武陵山酉水河一带是重庆境内摆手舞的集中地,酉阳县也有“土家摆手舞之乡”的称号。2008年,酉阳土家摆手舞被列入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摆手舞是土家族的古老舞蹈,历史悠久,传至今天已有1000多年。土家摆手舞主要流传于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的酉水流域及沅水流域一带,土家族的发源地——武陵山酉水河一带是重庆境内摆手舞的集中地,酉阳县也有“土家摆手舞之乡”的称号。2008年,酉阳土家摆手舞被列入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土家族的文化标志】

自古民间流传着“北跳丧,南摆手”的说法,可见摆手舞之盛况。摆手舞是一种祭祀舞蹈,是土家人祭祀神灵、祭拜祖先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它产生在武陵山区的酉水河、清江流域。由于该区气候条件适宜,降雨充沛,空气湿润,四季分明,因此 给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土家人提供了农忙、农闲的时期,为祭祀和摆手舞活动的举行提供了条件。祭祀和摆手舞活动年年举行,因而被当成固定的形式保留并传承至今。

摆手舞

酉阳土家族的摆手舞

摆手舞

2010年6月12日,在重庆市2010年文化遗产月的闭幕式上,演员们表演了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土家族摆手舞。

2010年6月12日,在重庆市2010年文化遗产月的闭幕式上,演员们表演了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土家族摆手舞。

根据表演形式、内容、规模以及祭祀对象的不同,摆手舞又可以分为大摆手、小摆手,其基本动作大多取材于土家人的日常生产生活,主要有单摆、双摆、回旋摆等。虽然各地的动作上可能有所区别,但是基本动作特点是一致的,归纳为四点就是:顺拐、屈膝、颤动、下沉。顺拐是摆手舞最大的也是最主要的特点,即手脚同边,其要求是手脚动作一致、配合默契,依靠身体的律动来甩摆,幅度上一般不能超过双肩,摆动起来要自然、大方。屈膝是说舞动的时候向下弯曲但是不能超过膝盖,同时脚掌吃力,以显敦实、稳健。颤动指脚和手臂要有小幅度的抖动,以显示出舞者的强韧与弹性。下沉即伴随节奏身体要有向下的感觉,动作显得沉稳有力。可以说,这些 扭、转、屈、蹲等动作组合对舞者的身体协调性要求很高,并不是简简单单地“摆手”而已。

摆手舞可以说是土家族的一本“百科全书”,记录着土家人生活的点点滴滴,人类起源、传说故事、衣食住行、狩猎耕作、迁徙战争等都能通过摆手舞展现出来。千百年过去了,摆手舞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祭祀和娱乐活动,更上升为独树一帜的艺术奇葩。

【质朴而厚重的祭祀性舞蹈】

酉阳摆手舞不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反映着土家人的日常生活,看似无比繁杂,却又十分精细。正是因为摆手舞的祭祀性,随着祭祀时间、地点、内容的不同才有了大摆手和小摆手的划分。

大摆手通常是两年一次,地点基本上都在“大摆手堂”或者“八部大王庙”,祭祀的主要对象是“八部大王”。既然称之为“大”,便是规模上、气势上的“大”。在举行大摆手时,摆手坝的中央位置要竖立龙凤大旗,这是一根高十余米的旗杆,意在感恩龙凤之福;另外,场地的四周还要插上各种旗幡,以示庄重、肃穆。事实上,过去的大摆手堂都是按照地域建造的,每逢节日,不论州、郡、县,这一地域的土家人都会会聚到这里共享盛会。与之相比,小摆手多了些实用、方便,少了许多形式。小摆手是一年一次的祭祀活动,通常也是以村、寨、氏族为单位,地点是“土王庙”、“爵主宫”等,主要是祭拜土司和历代祖先。这种“一年一小摆,两年一大摆”恰恰反映了土家人对于神灵和祖先的崇拜、感恩。

在内容上,大摆手主要是关于人类起源、传说故事、战争等宏伟的大场面,表演形式上也是身披“铠甲”,手持棍棒长矛等武器,来展示剽悍、英勇的舞姿。这种“铠甲”其实是一种锦缎,叫作“西兰卡普”。有时还可以在大摆手上看到原始的“茅古斯”舞,富含了神话传说、狩猎战争、生殖崇拜等古老主题。小摆手则表现土家人的生产生活,诸如 插秧、打蚊子、织纺、夯土、做糍粑等,多是轻柔、细腻的舞姿,舞蹈道具也极少使用,服装上亦没有过多要求。这些质朴而又厚重的表演构成了酉阳土家族深邃的民族文化,体现着他们热爱生活、亲近大自然的朴实信念。

摆手舞

摆手舞

摆手舞

2010年10月3日,在重庆酉阳桃花源广场举行的摆手舞欢乐文化节上,当地各族同胞共同欢跳土家族摆手舞,创造了吉尼斯纪录。

2010年10月3日,在重庆酉阳桃花源广场举行的摆手舞欢乐文化节上,当地各族同胞共同欢跳土家族摆手舞,创造了吉尼斯纪录。

【歌、舞、乐结合】

最原始的摆手舞是歌、舞、乐三者浑然结合的艺术形式,它们互为补充,使得此种舞蹈看起来格外自然、流畅。

摆手舞的歌叫作《摆手歌》,演唱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由土老司演唱,一种是表演者自己演唱。前者演唱的内容多是关于祭祀先祖、民族历史等,是在举行摆手舞之前演唱的,像酉阳县下寨村的原始摆手舞,在起舞之前都会有土老司先唱《古根歌》,歌词的内容既含有祭祀色彩,也道出了摆手舞的起源。后者的歌词多是反映日常生活,没有既定的歌唱时间,可以开始唱,也可以穿插在摆手舞进行过程中,像酉阳县可大乡的《农事歌》,便是用土家语演唱的关于农事劳作的歌,其中还有许多人物对白。

摆手歌的旋律都很简单,也不似其他音乐形式那般曼妙悠扬。但是当土家人用喊腔唱出来,却显得格外有气势,充分显示了他们内心的愉快。摆手舞的伴奏乐器是纯粹的打击乐器,如大鼓、大锣,浑厚、低沉的打击乐正好营造出了庄严、刚劲的氛围。

上一篇:啰儿调
下一篇:重庆火锅
元芳,你怎么看?
加载中...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