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的狂欢节
走古事是福建客家人在元宵节举办的一项大型民俗活动,因为连城县罗坊镇、永定县抚市镇一带的走古事最隆重,遂被人誉为“山区的狂欢节”。每年正月十五,成千上万的人都聚集在镇内,敲锣打鼓鸣放烟花爆竹,青壮年抬着由真人装扮的神话人物在街上游走,庆祝过去一年的丰收,也祈求新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走古事是福建客家人在元宵节举办的一项大型民俗活动,因为连城县罗坊镇、永定县抚市镇一带的走古事最隆重,遂被人誉为“山区的狂欢节”。每年正月十五,成千上万的人都聚集在镇内,敲锣打鼓鸣放烟花爆竹,青壮年抬着由真人装扮的神话人物在街上游走,庆祝过去一年的丰收,也祈求新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罗坊走古事】
据传在清代时期,罗坊镇每年不是闹旱灾就是闹水灾。曾在湖南任武职的罗氏十四祖才徵公在返回故乡时,带领乡民举行过湖南的“走古事”民俗,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为该习俗同时兼有民间娱乐活动,很快成为元宵节的一大盛事,一直流传到现在。
每年过了除夕,各家便开始做“走古事”的准备,被选中抬古事的男青年要上山劈芦箕草来锻炼脚力,与此同时,那些被挑选出来的男童会装扮成各式各样的戏剧人物,身穿绚丽的戏袍隆重出场。一般两名男童为一组,一名是主角,另一名是底座护将,组成一个“古事棚”。一个古事棚150~200千克,抬一个古事棚要用22名抬夫,三班轮流替换,每个棚需要60多人。
连城罗坊走古事
抬古事当天,人们集中在广场椭圆形的跑道上,五声神铳一响,几棚古事开始竞跑比赛,抬夫们喊着“嗬!嗬”的口号狂奔,每跑两圈休息十分钟,以五响神铳为号,开始下一次竞跑。从第五次开始,改成跑六圈“8”字形,取“六六大顺,福气圆满”之意。
到了午后,走古事队伍来到河床,所有古事棚到河中逆水而上,除了最前面的天宫一棚不可超越,后棚超越前棚视为大吉大利,所以各个古事棚争先恐后不断抢进,众人情绪非常高昂,不断有人因冲撞而跌倒,爬起来再向前冲。站在两岸的人们不断地呐喊助威,热闹程度宛如国外的狂欢节。
抚市走古事
【抚市走古事】
永定县抚市镇的“走古事”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这里的走古事时间定在每年正月十三到十七,一连五天,以历代传说故事、戏曲及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或情节,装扮“古事棚”,由人们抬着巡游,以此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随着社会的发展,古老的走古事活动融入了很多现代气息,在巡游队伍里既能看到“正神出巡”、“回避”等传统大牌、大锣,也能看到装扮成西部牛仔的帅哥,连配乐也出现了西洋乐器。最有趣的是现代古事棚,不但配上了彩灯,还可以在这里看电视,既保留了传统民俗的风采,也体现了客家后代的与时俱进。如今,抚市走古事已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古事时使用的“十番乐”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泽东楼
泽东楼坐落于抚市镇何坳头村,地处抚市、湖雷、陈东边境的白叶湖岽山腰,海拔800余米,四周崇山峻岭,沟壑纵横。1929年8月,担任红四军党代表的毛泽东在此居住,一边养病,一边指导革命斗争。新中国成立后,这座民房被修复重建,称为“泽东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