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固如铁的天下雄关
嘉峪关矗立在嘉峪关市西南的戈壁滩上,修建于明代,历经600多年的风吹雨打,依然完好如初。远远看去,土黄色的城墙掩映着朱红的城楼,在荒凉的戈壁上,雄伟、古朴、浑厚。自古以来,当地就流传着一段民谣:“过了嘉峪关,两眼泪不干,往前看难上难,往后看鬼门关。”因为,这道关隘内是中原,关隘外就是关外荒漠了。
嘉峪关矗立在嘉峪关市西南的戈壁滩上,修建于明代,历经600多年的风吹雨打,依然完好如初。远远看去,土黄色的城墙掩映着朱红的城楼,在荒凉的戈壁上,雄伟、古朴、浑厚。自古以来,当地就流传着一段民谣:“过了嘉峪关,两眼泪不干,往前看难上难,往后看鬼门关。”因为,这道关隘内是中原,关隘外就是关外荒漠了。
【嘉峪关,城中城】
嘉峪关始建于明朝洪武五年(1372),最初建成时,不过是一座6米高的土城,占地大约2500平方米。之后,经过一百多年的不断完善,终于建成了比原来大数倍的天下雄关——嘉峪关。从此,大明帝国在万里长城的最西端有了对付外敌的坚固防御。
嘉峪关城楼
从整体上看,这座长城关口与长城连为一体,由内城、外城、瓮城、罗城和东西城壕组成。
城墙内是一座大院子,院子周围是黄土筑就的外城,城墙有的部分已经坍塌,但重修之后依旧显露着旧貌。凹凸不平的旧城墙墙面尽显岁月的沧桑,却依旧岿然不动。据说,建造城墙的黄土是特制的,夏天经过暴晒,冬天经过烘炒,因此黄土垒就的城墙绝对不会生草,再掺入有黏性的红柳和米汤,所以十分坚固。
内城城门左右各有一座瓮城,形制像大翁,是为保护内城而设置的。在两座瓮城之间是光化门,清秀的字体保留着最初的风貌。走进光化门,就进入了嘉峪关的核心部分。沿着马道登上城墙,可以俯瞰整个嘉峪关的内城。
内城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黄土夯筑而成,走在城墙上,向城内观望,西宽东窄的内城,略呈梯形,“光化楼”、“柔远楼”和“嘉峪关楼”三座高大城楼沿着一条东西中轴线排列,整个布局十分肃穆。内城东西开门,东为“光化门”,西为“柔远门”,隐含着怀柔致远、安定西陲的深意,门外是砖砌的罗城,连着外城南北墙,在罗城以西是“嘉峪关”门,出了这道门就是大漠戈壁的关外了。站在城墙上远看,三座城楼都是三层三檐单檐歇山顶式建筑,在肃穆中流露着泰然。
内城四角有角楼,高出城墙,形如碉堡,是守城士兵值勤放哨的地方,因此也叫“戍楼”。内城墙上还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共14座,工事十分严密。
此外,关城内还建有游击将军府,是一所两层院子的三间四合院式建筑,到处散发着古朴的明清建筑之风。这是镇守嘉峪关的官邸,一个个重塑的仿真人像向人们生动 地再现着当年镇守嘉峪关的大臣如何处理军机政务。
登上城楼,极目远眺,祁连山在天边连绵逶迤,无比壮阔,黑山则如同一道天然屏障,遮蔽着狂风,也自然阻挡着外敌。城关两翼的城墙向北8千米连着黑山的悬壁长城,向南7千米接天下第一墩。无疑,嘉峪关是峡谷中的关隘,它凭借险要的地势与万里长城结为一体,加上固若金汤的设计建造,不愧为“天下第一雄关”、“河西第一隘口”。
嘉峪关外是一片一望无际的戈壁滩,缓缓爬上一段坡地,再回望嘉峪关,在大漠中它显得愈发雄壮。
嘉峪关全景
天下第一墩
嘉峪关古戏台
【最后一块砖】
从嘉峪关的构造来看,修建者通晓建筑,处处考虑到整体布局,深谙军事防御之道。关于这座雄壮的关城,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传说,有一位叫易开占的工匠奉命主持修筑嘉峪关,上级官员刁难他,要求他准确计算用料,既不能少一点也不能多 一点,否则就治他的罪。易开占不愧是运筹帷幄的能工巧匠,到工程结束时,总共用了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但是却剩下一块砖。这时,他灵机一动,把这块砖放到西城门的嘉峪关门上,并称这是镇城砖,砖在城在,砖动城覆。
从此,这块砖一直静静地安放在西城门上,从来没人动过。而易开占也因此躲过一劫,并留下了这个有趣的传说。
【天下第一墩】
从嘉峪关关城向南7.5千米,有一个大土堆,它矗立在讨赖河边的悬崖上,露出黄土夯筑的斑驳墙体,层厚10~20厘米的夯土层没有让它在风霜雪雨中屹立不倒,但是作为长城最西端的墩台,它成了人们心目中长城的起点——长城第一墩。
这座建于1539年的墩台底部呈正方形,墙体厚8米,底部宽14米,虽然只有10米左右的残墩,但是站在讨赖河对面看,它依旧无比险峻,难怪有人曾发出“嘉峪关,雄险画皆难,墩堡遥遥相互望,长城道道连关山,猿臂也难攀”的感叹。
第一墩与长城相连,与嘉峪关一体,在大漠深处守护着中原地区,一旦发现紧急军情就会煨烟举火,一直把消息传递到千里之外的京城。据说,通过这样的方式从长城最西端把消息传到北京只需要12个小时,在通讯落后的时代,人们依靠独特的智慧守卫着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