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民间艺术的“活化石”
走进庆阳的乡间,会发现随便一户人家的门窗上都贴着各式各样的剪纸,有的已经经年褪色,但是依旧牢牢粘在上面。那是庆阳人生活的印记。庆阳有句俗语:二八闺秀学针线,巧剪花样百家传。庆阳的女子,几乎人人都会“铰花”。自古以来,这方水土上的人们代代相传,不知不觉中,让庆阳剪纸承载着多重文化元素,成为一种活的文物。
走进庆阳的乡间,会发现随便一户人家的门窗上都贴着各式各样的剪纸,有的已经经年褪色,但是依旧牢牢粘在上面。那是庆阳人生活的印记。庆阳有句俗语:二八闺秀学针线,巧剪花样百家传。庆阳的女子,几乎人人都会“铰花”。自古以来,这方水土上的人们代代相传,不知不觉中,让庆阳剪纸承载着多重文化元素,成为一种活的文物。
【剪纸之乡】
据说,自从有了造纸术,庆阳就有了剪纸。隋唐时,庆阳人不断创新,把秦琼等英雄形象剪出来贴在门上做门神,讨个吉利。从此以后,庆阳民间有了“铰花”(剪纸,俗称“铰花”)的习俗。
女儿围着母亲,孙女围着奶奶,那是在“铰花”。“铰花”几乎是庆阳女人的标志,祖祖辈辈流传下来,庆阳剪纸俨然成为一个瑰丽的艺术宝藏。
庆阳剪纸之红星闪闪
其实,早在1930年,有位叫胡仙川的庆阳女子剪了一幅《五福捧寿图》。这幅剪纸在当时的《波兰画报》上发表后,世界为中国这种民间艺术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而惊叹!
庆阳的剪纸的确有独特的魅力。看着农舍上的窗花、门花,一股古拙质朴的气息扑面而来。走进屋内,大幅的炕围形象逼真、简单明快,散发着粗犷奔放的民间风情。
这些剪纸都出自庆阳女人的手。她们从小耳濡目染在“铰花”的气氛中,信手拈来几张纸,一把剪刀飞转着,很快就能 剪出一幅花样来。那花样早就在她们幼心中烙下了印记。
这样的氛围是庆阳剪纸万古长存的沃土,庆阳不愧是“民间剪纸之乡”。
庆阳剪纸之悄悄话
20世纪30年代,庆阳剪纸就走出了国门,近年来更是频频在国内外亮相,庆阳由此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民间剪纸之乡”。
20世纪30年代,庆阳剪纸就走出了国门,近年来更是频频在国内外亮相,庆阳由此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民间剪纸之乡”。
【“铰花”表情达意】
剪纸的内容无所不包,长久以来流传下来的花样会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在各种各样的剪纸上,寄托着人们的美好心愿。
庆阳乡间的女人没有人教,没有书读,但是心里有图,人人会“铰花”。
各式各样的动物在巧妙的纹路设计中栩栩如生,活泼生动,惹人怜爱。鱼、喜鹊、龙凤、孔雀、蝴蝶等图案上大多都隐含着吉祥的寓意,寄托着人们美好的心愿,给人喜气洋洋的吉祥感。
瓜果桃李、五谷丰收的样式则表达着剪纸人对丰收的喜悦和向往。她们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早已熟知这些作物的品性,加上巧妙的构思,剪出的剪纸一幅幅饱含着真挚的情,那是农民所特有的对于作物的喜爱。
而形象生动的连环画大概是不识字的女人们的闲情之作,或是戏曲人物,或是古典传说,她们用最质朴的心在剪纸中表达着对于故事的理解,没有流光溢彩也没有弄巧取宠,只是祖祖辈辈流传着,观察着,从心底感悟着,在剪纸上完成了一种传承。
其中,传统图案“抓髻娃娃”最有意思。不管是什么样式的抓髻娃娃,都在金鸡的簇拥中神气十足,他头戴高冠,蹲在莲花上,手捧生命树,活力十足!在庆阳,这是被人视为“守护神”的“神娃娃”,人们通过他祈愿消灾免祸、家丁兴旺、风调雨顺。
所以,这样的剪纸已不单纯是剪纸,通过它人们可以了解庆阳的历史和民俗,庆阳剪纸俨然是了解陇东风土人情和历史风俗的“活化石”。
庆阳剪纸之“喜”
点炮仗
老鼠娶亲
【“铰花”贯穿生活的始终】
其实,剪纸在很多地方都有,但是多在春节才露面。可是,在庆阳,剪纸几乎贯穿了人们生活的始终。
每逢有什么大事,庆阳人们都会想到剪纸。逢年过节,女人们总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坐在炕头“铰花”。随着鲜艳的碎纸屑从她们手中纷纷飘落,一张张“铰花”出来了。她们烫好糨糊,在“铰花”的背面星星点点地粘一下,端端正正地贴到窗框、炕围、墙壁、门扇上,从头到尾,工整细致。贴好的门花、窗花、炕围花、顶棚花,图案生动吉祥,让人看着满心欢喜。
闹新春
一帆风顺
庆阳女人忙得不亦乐乎,只图个新鲜吉祥。年复一年,她们都这么创作着。她们或许不懂情调,但这铺天盖地的“作品”,分明制造了温馨与祥和。
如果哪家有婚娶,也一定要“铰花”布置。这时,“团花喜”、“喜鹊弹梅”、“喜上眉梢”从妇女们手中抖落的纸屑中慢慢成形,顿时增添喜气洋洋的气氛。“鱼戏莲”、“鹰踏兔”、“鹿衔草”则暗含着男女嬉戏相爱的缠绵。至于“莲生子”、“百子石榴”、“麒麟送子”都表达了人们祝愿新人早生贵子的心情。看着一幅幅景致美妙的“铰花”布置出的洞房,甜蜜的人儿置身其中,新婚之喜也就莫过如此。
不仅如此,给老人祝寿,庆阳人也用“铰花”。这就是寿花。
“五福捧寿”、“寿星图”、“寿桃”、“鹿鹤同春”往厅堂上一贴,老寿星往那一坐,看着儿孙满堂,喜不自禁。最有名的是魏桂花剪的“寿花”,中间高悬龙头或鹿头,或是有鸟儿栖息在“生命树”枝头,活灵活现。
人们在“铰花”中并不知晓图案出自谁的手笔,但是已然成了文化的传承者。这传承与庆阳人热爱用“铰花”装点生活有关,与她们在“铰花”上寄托的心愿有关,也与她们心灵手巧的秉性有关。
即便在丧葬祭奠中,她们也要剪出素色的“铰花”来表达对逝者的缅怀。
庆阳“铰花”贯穿了人们生活的始终。也正因为这样,繁华了铰花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