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 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庆阳香包

独树一帜的民间一绝

香包,又称荷包,在庆阳当地俗称“绌绌”或“耍货”。从这不起眼的称呼中可以看出庆阳香包包含有浓郁的民俗特色。庆阳的香包,做工粗犷,形式多样,带着浓烈的乡土气息。这是西北女人用心缝制的小玩意儿,不细致,很原始,但含着美好的祝福。

香包,又称荷包,在庆阳当地俗称“绌绌”或“耍货”。从这不起眼的称呼中可以看出庆阳香包包含有浓郁的民俗特色。庆阳的香包,做工粗犷,形式多样,带着浓烈的乡土气息。这是西北女人用心缝制的小玩意儿,不细致,很原始,但含着美好的祝福。

【端午节的药包】

2001年,在甘肃庆阳境内宋代的双石塔中,发现了一只香包,上面绣着精致的变形梅花、荷花和缠枝花纹饰。据考证,这只香包至少已经存在了800多年,堪称“千岁香包”。

的确,香包已经存在了很多年。传说,端午时节阳气初发,“五毒”蒸腾,所以邪气旺盛。深谙宇宙天地变化的岐伯在端午节来临时,缝制了既可收拢又可以拉开的小布口袋,在里面放上草药,佩戴在身上防止邪气侵害,以保平安。

在古代,草药的性味多香,又被称为香草。因此,这三针五线缝制的小布口袋就被称为香囊,然后渐渐演化为了香包,越做越精致,但是它驱邪保平安的寓意一直未变。

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习俗在庆阳的香包上定了格。流传至今,人们可以通过香包,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于美好和吉祥平安的向往。祝愿祈福、禳灾避邪,是庆阳香包不变的亘古主题。

每到端午节,人们总是在自家孩子身上挂满香包,以求儿孙健康茁壮成长。小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蹦蹦跳跳,接受这节日的特殊盛装。不仅如此,矜持的姑娘也趁机给心上人缝制荷包,表达思慕之情。

这也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民俗。

【“绌绌”尽透原始风】

庆阳的“绌绌”始于民间,兴于民间,因此带着浓郁的当地民间艺术色彩。

大多时候,乡间的妇女绣在“绌绌”上的图案是依样画葫芦的“杰作”。但是,没有尺寸规矩的约束倒给了庆阳女人自由发挥的余地。

她们凭着天生的悟性和灵秀,细细观察着生活中的一切,大胆地把它们融进了“绌绌”的制作中。

从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神话人物,到日月星辰、亭台楼阁,都成了她们的创作素材。她们不懂绘画,甚至没有尺寸的概念,全凭自己的感受用大胆夸张的手法,创作出她们心中的意象,看上去颇不合理,但是妙趣横生,生动传奇。

猫肚子上缀几只老鼠,那是猫吃老鼠的再现;一个人头前后都生着眼耳鼻舌,这是“两面人”。这些奇思妙想不合理,但是质朴中透着童趣。至于,绿布卷一卷盘起来,再扎上几朵色彩鲜艳的梅花,便是她们所做的龙香包了。

不管怎样,每一个佩戴在自家孩子身上的香包都倾注了女人们细密的心思,那是她们以最原始的方式和理解所做的美好祈愿。

一个女人对着针线盒,穿针引线,一针针绣制出一个个饱含美好心愿的“绌绌”。不善言辞的农家妇女可能说不出自己的心思,但是当孩子们佩戴着“绌绌”走上街头时,我们似乎就看到了答案。

庆阳香包

各式各样的庆阳香包

【简单多变,千载流芳】

庆阳香包的制作简单粗狂,这可能是它被称为“绌绌”的原因吧!

一布一针一线加一珠,加上大胆的构思和细密的缝制,“绌绌”就鲜亮地出现在人们眼前。

在经过剪样、锁边、打结、绣样、吊絮、穿珠等工序后,一件“绌绌”就做好了。现在的庆阳香包大多用亮丽的丝绸或彩布做成,刺绣手法越来越精细,它已经渐渐退去原始的粗犷不羁,越来越精致,成为雅俗共赏的民间艺术品了。就连中央美术学院也把它视为一门极具美学价值的民间艺术。

在近千年的发展中,庆阳香包发展出多种多样的艺术样式,挂件、线缠、绌绌、宫灯等系列,在不同的场合都能看到它鲜丽的身影,这时的“绌绌”已经完成了粗拙到雅致的嬗变。

现在的庆阳香包也许更加精致了,但却少了点最初的原始韵味。

上一篇:洮砚
下一篇:夜光杯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