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金城,黄河之都
黄河冲下白雪皑皑的巴颜喀拉山,浩浩荡荡地向东奔腾,穿越中国西部的莽莽高原后便进人了一座美丽的城市,这就是位于中国西北的甘肃省省会,黄河上游地区的最大工业、科技、商贸重镇以及化工和核工业中心——兰州。
黄河冲下白雪皑皑的巴颜喀拉山,浩浩荡荡地向东奔腾,穿越中国西部的莽莽高原后便进人了一座美丽的城市,这就是位于中国西北的甘肃省省会,黄河上游地区的最大工业、科技、商贸重镇以及化工和核工业中心——兰州。
【地处中国的四大“中心”】
从自然地理角度来看,从经纬坐标、地形、降水分布及干湿度状况上说,兰州处于中国的地理中心位置。
兰州位于中央经纬线——北纬36度与东经104度的经纬坐标点上,如果依此为圆心,中国任一边点长为半径画一个圆,整个将整个中国内切于其中,因此,兰州正是中国的几何中心。中心的具体位置在兰州城东南10千米左右的桑园峡与定远镇之间。这一地理优势,为兰州实现大流通、大市场、大商贸的格局提供了方便。
兰州是中国三大地形单元的交汇中心。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被称为中国的高级台阶;以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为主的地区被称为中级台阶,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左右;由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组成的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下的地区,被称为低级台阶。兰州正好位于呈阶梯状 分布的这三大地形单元之交绥地带上。在这里,黄河从第一级阶梯跃下陡坎,进入第二级阶梯而形成壮观峡谷、险滩,为黄河梯级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能源条件。
兰州位于400毫米平均降水等值线上,如果按兰州地理坐标45度分角线像东北、西北、西南和东南四个方向的降水极点延伸,可以发现中国东北和西北干燥极点的平均降水量均为兰州的八分之一,为50毫米,而西南和东南的湿润极点年平均降水量均是兰州的八倍,达3200毫米。因此,兰州的中值过渡性气候条件十分明显,是中国的中值降水量中心。这种气候条件形成兰州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是发展旅游、避暑的好地方。
兰州还是全国的干湿度中心。从干湿度分布状况看,从兰州向东南方向延伸,湿度递增,越过秦岭、淮河,则到达这个湿润地区;从兰州向西北延伸,干度递增,平均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为年降水量较小的这个干旱地区。兰州位于中国半干旱与半湿润地区的过渡带中心点上,事宜瓜果、蔬菜生长。因此兰州有“瓜果城”之美誉。
金城关
【屏障中原,襟带万里】
兰州地处中国青藏、内蒙古和黄土三大高原的交汇处,是一座南北狭而东西长的带状城市。市区南北两山对峙,黄河穿城而过,城市依河而建。这座滨河城市又正好位于中国陆域版图的中心。如果我们以兰州为圆心画一个圆,就会发现,从兰州到四周国界的距离是多么的相近。早在10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就曾设想,革命成功后将兰州建设成为“陆都”。
地处黄河上游的兰州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这里发现的70多处古人类文化遗址表明,早在5000多年以前,这里就有原始先民们繁衍生息。夏、商、周以至春秋、战国时期,这里主要是羌、戎等 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军西征,将该地区正式收人秦国的版图。公元前81年,西汉在这里设立了郡级行政区,名“金城郡”,故兰州又有“金城”之称。公元581年,隋文帝将金城郡改置为兰州总管府,并设立政治及军事机构,始有了兰州这个名称。从明朝起,兰州的地位更加重要。到了清朝康熙五年,即1666年,清王朝将甘肃巡抚移驻兰州,兰州遂正式成为甘肃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
公元前2世纪,即中国的汉代时期,一条连接东西方两个文明古国—中国与罗马、贯通亚欧非三大洲的贸易大通道形成了。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而兰州便是当时这条贸易大动脉上的一座重镇。当时的商人们便是从兰州渡过黄河,越过乌鞘岭进人河西走廊的。公元629年,唐代高僧玄奘西去印度取经,也是从兰州渡过黄河走上通往佛国大道的。曾位于兰州黄河北岸距中山铁桥约一千米处的“金城关”便是当年丝绸之路上的咽喉要冲之一。
兰州黄河母亲雕塑
雕塑由甘肃著名的雕塑家何鄂女士创作,长6米,宽2.2米,高2.6米,总重40余吨,由“母亲”和一“男婴”组成构图。分别象征了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黄河母亲,和快乐幸福、茁壮成长的华夏子孙。该雕塑构图简洁,寓意深刻,反映了甘肃悠远的历史文化。
雕塑由甘肃著名的雕塑家何鄂女士创作,长6米,宽2.2米,高2.6米,总重40余吨,由“母亲”和一“男婴”组成构图。分别象征了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黄河母亲,和快乐幸福、茁壮成长的华夏子孙。该雕塑构图简洁,寓意深刻,反映了甘肃悠远的历史文化。
黄河水车
兰州黄河水车是由明代兰州人段续在吸收借鉴南方水车技术基础上创造制作的。水车解决了河岸高、水位低难以提灌的困难,使沿河农业大受其益。因此,沿岸农民群起仿效,到清代,兰州黄河两岸架设的水车已达300多轮,成为了黄河兰州段上独有的文化风景。
兰州黄河水车是由明代兰州人段续在吸收借鉴南方水车技术基础上创造制作的。水车解决了河岸高、水位低难以提灌的困难,使沿河农业大受其益。因此,沿岸农民群起仿效,到清代,兰州黄河两岸架设的水车已达300多轮,成为了黄河兰州段上独有的文化风景。
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5世纪,兰州一直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埠、渡口和转运站。中原的丝织品、茶叶、瓷器等通过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往西方;西方的药材、骆驼、良马也经由这里运往内地。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兰州不仅历来为西北商旅汇集之处,畜牧产品等物资的集散之埠,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古代,兰州的或得或失,对于各种不同的政权,不同的部族来说至关重要。汉时的羌族,唐时的吐蕃,宋时的西夏党项族,都曾在这里与中原政权的军队交战。当时的兰州不但非常繁荣而且地位重要,史籍上称兰州“屏障中原,联络西域,襟带万里”。
【当之无愧的“黄河之都”】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兰州,是这条母亲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黄河滋润着兰州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哺育了亘古以来在这里生活的各族人民,目睹了她的两岸子民从敲打石器开始到烧制彩陶的童年历程;目睹了子民们从氏族走向民族的少年经历;目睹了从最早的行政建置开始,民族的融合、疆土的开拓、经济的开发、文化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政权的更迭以及其中优秀人物活动的历史。她伴随着这座城市完成了从大河要津到军事重镇、从丝路名城到西北中枢、从省垣要地到现代化大都市,一次又一次历史的进步和飞跃,向着辉煌的未来奔流!
黄河,使兰州这座城市深深地熔铸了母亲河坚韧不拔、奋勇拼搏的精神。黄河诞生以后,不论高山阻拦,还是平川淤塞,她总是以顽强的毅力,一往无前地劈开重重山岭,冲破种种障碍,以摧枯拉朽 之势,浩浩荡荡地奔向大海。仅在今天兰州境内,她就先后冲开刘家峡、八盘峡,冲过白马浪,凿通桑园峡,穿越小峡大峡,冲出乌金峡。这种精神极其有力地鼓舞和激励着她所哺育的兰州儿女,并融入到他们的血脉之中,成为兰州精神的象征。
黄河,还是兰州这座城市具有了胸怀宽广、兼容并蓄的气度。黄河奔流途中,接纳百川,汇聚千流,大夏河、洮河、湟水河、大通河、庄浪河、阿干河、蔡家河、苑川河汇入其中。而兰州,千百年来接纳了羌族、汉族、匈奴族、鲜卑族、吐蕃、党项族、蒙古族、回族等多种民族,他们在这里或长期留住,或立国为主,在战争与和平、交往与融合中,共同开发、建设美好家园。从秦代的移民到今天的浙商、晋商、冀商、粤商和各地的人们在兰州开发经营,兰州人口从最初的100人左右,发展成314万人口的特大城市。38个民族成分,多元的经济、文化,多彩的地方风情,不正是黄河气度的真实展现吗!
黄河,也给这座城市深深地打上了文化烙印。五千年前彩陶上的漩涡纹饰,一千年以来的皮筏,五百多年前的串舟浮桥,四百多年前的黄河大水车,一百年前的黄河铁桥,知道当代以黄河命名或因黄河而生的工、农、商以及文化、艺术品牌,无一不具象地体现出黄河的文化精髓。而融汇了丝绸之路的多民族文化、多宗教文化,更使兰州黄河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使兰州日已显示出黄河文化的独特风采和永久魅力。
兰州,无愧为黄河之都,一座从远古走来的黄河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