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 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黄花浩气永存人间

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大地,熊熊的烈火吞噬了革命者的生命,一代又一代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苍松翠柏之中,庄严肃穆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静静矗立在如今的广州市东北郊越秀区。在那个统治黑暗、风雨飘摇的时代里,先烈们以悲壮的事迹,默默地诉说着那一段沉重却又催人振奋的历史。

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大地,熊熊的烈火吞噬了革命者的生命,一代又一代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苍松翠柏之中,庄严肃穆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静静矗立在如今的广州市东北郊越秀区。在那个统治黑暗、风雨飘摇的时代里,先烈们以悲壮的事迹,默默地诉说着那一段沉重却又催人振奋的历史。

【壮怀激烈的黄花岗起义】

甲午战争之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舞台。1905年8月,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在同盟会的领导下,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以推翻腐朽的清朝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 国为目的的武装起义,1911年4月27日爆发的黄花岗起义就是其中的一次。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1910年11月,孙中山在马来亚槟榔屿召开秘密会议,会议决定再发动一次大规模的广州起义。同盟会吸取历次起义失败的教训,在起义前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准备,筹款购械、组织联络都有专人负责。1911年1月,同盟会在香港成立统筹部,具体领导这次起义。统筹部成立后,各课分别派人进入广州开始活动。4月27日,黄兴带领“先锋”120余人,直扑两广总督署。在与清军激战一昼夜后,终因伤亡过大,寡不敌众而退却。这次起义,除黄兴一部及顺德会党按期发难外,其余各路均未行动。这样,起义成为黄兴一路的孤军作战。起义失败后,当时还没有暴露身份的同盟会志士潘达微先生,以《平民报》记者的身份,冒着生命危险,将收殓到的72具烈士遗骸安葬于广州东郊红花岗。潘达微先生非常欣赏“菊残犹有傲霜枝”这句话,于是将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以菊花的节烈坚贞,来象征烈士们在斗争中展示的如同菊花一般凌霜盛开、西风不落的铮铮傲骨。这72位烈士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次起义因而也称为“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起义是近代历史上一次具有较全面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虽然失败了,但这次起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民主革命精神的进一步高涨。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用生命和鲜血献身革命的伟大精神震动了全国,也震惊了世界。起义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清朝统治,为后来武昌起义一举成功准备了条件。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绿树成荫、鲜花簇拥的墓道

【庄严肃穆的七十二烈士墓】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又叫黄花岗公园,是为纪念在黄花岗起义中牺牲的烈士而修建的。黄花岗烈士墓园最初只是黄土一抔的墓地,四顾茫茫,极为荒凉。1918年,滇军师长方声涛募款修建墓地,直到1921年,烈士墓、纪功坊和默池才先后落成。

烈士墓园以自然山林与名胜古迹为依托,占地16万平方米,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沿路苍松翠柏傲然排列于层级主干道两旁,如同先烈们傲然不屈的伟岸身姿。微风拂过,每位经过这里的人都会被这种肃穆的氛围所感染,心情庄严而凝重。

沿着主干道直走,就会见到高约13米的巍峨的墓坊,其上镌有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写的“浩气长存”四个遒劲大字,字字深刻隽永。

烈士墓园庄重肃穆。经过长约200 米的宽敞开阔的墓道,可见岗陵之上、墓台中央的烈士墓。以麻石砌成方形墓基,四周绕以铁链栏杆,上有四柱方形钟顶碑亭,竖“七十二烈士之墓”石碑一方。

纪功坊默默伫立在烈士墓之后,宁静而庄严。纪功坊由72块青石叠成崇山形,来象征72位烈士。青石上刻有捐献建设墓园的国民党海外各地支部和个人的名字,因此也叫“献石”。在那个时代,各行各业的仁人志士抱着自由与和平的梦想,以自己的方式告诉民众,英雄的鲜血没有白流,无数的人支持着革命!献石堆顶上屹立着自由女神像,自由女神是当时建设自由平等国家的革命思想的象征,极富时代特色。

继续向前走,会经过瞻仰和拜祭先烈的必经之处——默池。来到这里,在斜坡的作用下走上拱桥,人会不由自主地低下头,如同低头默默感怀先烈精神。在这种郑重、肃穆的氛围下,会不由自主被先烈们崇高、忠诚和无私的精神所感染。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墓台中央的烈士墓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自由女神像和“献石”

【黄花浩气永存人间】

在墓园当中,可以挖掘、追忆鲜活的历史事迹,在心灵与心灵的交流、灵魂与灵魂的碰撞中激荡出爱国的层层浪花。七十二烈士墓园将当时的历史内容表现得浑厚、凝重而恢宏,墓园主题突出,层次鲜明,各种雕塑栩栩如生。漫步在墓园当中,还可以见到高高伫立的龙柱,建筑大师以石破天惊的艺术手法,雕塑了形神兼备、象征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魄的龙。墓园当中还有供游客缅怀死难先烈的碑廊、潘达微先生的陵墓,以及陵园初建时,孙中山亲手植下的松树,目前四棵松树仅余一棵。

烈士的事迹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事实上,直到1922年,72位烈士的姓名才完全查出,被刻录在黄花岗上。虽然这72位烈士并不是参加起义牺牲的烈士的全部,但他们的事迹却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成为辛亥革命的前奏。黄兴更是亲自撰写挽联,用“碧血黄花”来代指烈士的鲜血化为碧玉,革命精神犹如不畏寒霜的秋菊。这片热土也因蕴含着深厚的革命文化气息,先后锻造了一批又一批同情人类苦难的仁人志士,为推动社会进步而奋斗终生。无论是满腔热血为国的留学青年,还是志愿为革命事业奉献全部的爱国华侨;无论是数次参加起义的新军军人,还是从事革命新闻宣传的记者,“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义无反顾地加入到挽救祖国命运的伟大事业之中。

七十二烈士墓园,松柏环抱,绿荫满园,安静庄严。如今,当走进烈士墓园时,依然能够被这段厚重的历史所感染,将这段充满血与火的历史深深铭记。深深呼吸,就能用心体悟到在那个时代,无数志士为了革命和真理而抛头颅、洒热血的浩然正气!静静走过,会不敢大声喧哗,唯恐惊扰了沉睡在此的先烈们的英魂。静静思索,人生几十年弹指一挥间,不及先烈们短暂生命在历史黑夜中划出的绚烂火花!七十二烈士墓园,黄花浩气永存人间!

上一篇:虎门销烟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