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亨灵秀毓伟人,一椽得所传世代
孙中山故居位于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是以孙中山故居建筑为主体而建立的,兼具纪念馆、中山市民俗博物馆和中山市孙中山研究所功能。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成立于1956年11月,占地面积约14万平方米,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孙中山故居位于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是以孙中山故居建筑为主体而建立的,兼具纪念馆、中山市民俗博物馆和中山市孙中山研究所功能。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成立于1956年11月,占地面积约14万平方米,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孙中山故居共分四大展示区,包括孙中山纪念展示区、翠亨民居展示区、翠亨农业展示区以及杨殷、陆皓东纪念展示区等,以“孙中山及其成长的社会环境”为主题,兼具历史性、民俗性,是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综合性纪念展示区。
孙中山纪念展示区主要由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和孙中山在翠亨村的部分相关历史遗迹构成。翠亨民居展示区则以孙中山故居周围复原和仿建的清末民初翠亨村民居为主,立体、深入地展示了翠亨村当年社会各阶层家庭的生活状况,以及这位伟大人物成长初期的历史环境。杨殷、陆皓东同为翠亨村人,是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的重要追随者,杨殷、陆皓东纪念展示区 内包括两人的故居以及纪念展馆等。
孙中山故居位于翠亨村西南角,1892年3月由孙中山亲自设计并主持建造。据历史学家考究,当时翠亨村全村的住宅都是坐西朝东,背山朝海,唯独孙中山故居坐东朝西,背海朝山,与其他民宅相反,这恰恰反映了孙中山敢于创新的魄力。
故居占地约5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约340平方米,外有围墙环绕着庭院。庭院正门朝西开,门外南侧立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孙中山故居”的石刻碑匾。
孙中山故居主体建筑坐东朝西,为一座融合了中、西建筑特点的赭红色二层小楼。楼房砖木结构,正面上下两层各有7个圆拱装饰的骑廊。外墙全部在玻璃窗外加了一层木制百叶窗,既可遮挡雨水、阳光,又可通风透气。楼房内部设计采用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首层居中是客厅,后面是孙中山母亲的卧室。左右分两个耳房,分别是孙中山和其大哥孙眉的房间。二楼中间与首层客厅顶部贯通,两侧分别是孙中山的书房和客房。故居室内陈设保持着1892~1895年间孙中山先生经常返乡居住时的景貌。故居正门右侧墙上挂有宋庆龄手书的“孙中山故居”木刻牌匾。门框左右两侧墙壁上有孙中山亲笔撰写的对联:“一椽得所,五桂安居。”
1892年楼房建成后,在门前夯筑围墙,形成了一个长方形小院。院子北部原有一间平房,是孙中山先生诞生的地方,后来被拆掉建了一口水井。院子南边栽种有一株茁壮茂盛的酸子树,是孙中山1883年从美国檀香山归国时带回来栽种的。
故居周围还有孙中山青少年时活动过的遗迹,他经常在山腰古井挑水回家,也常在山下兰溪的溪水间捉鱼游泳。
孙中山先生最后一次在故居小住是1912年5月。1934年,孙中山先生的亲属把这所房子交付给当时的国民政府管理。1938~1955年,孙中山的姐姐孙妙茜曾断续在此居住并负责管理。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先后两次对故居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维修,并于1956年设立了中山故居纪念馆,修成了陈列室,系统地向人们介绍孙中山先生伟大、光辉的一生。
孙中山先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他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他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思想深深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是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大力弘扬孙中山的伟大精神和高尚人格,以及不屈不挠的革命意志。党和国家多位领导人曾先后到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参观,并给予高度评价。
正门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