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诞生地
海丰县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是广东历史文化名城。红宫、红场则是海丰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位于县城中心,总面积24000多平方米。海丰红宫是中国大革命时期,以彭湃同志为首的共产党人领导海丰、陆丰人民建立的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的革命活动场所。后来以红宫、红场为中心形成了海陆丰革命根据地,成为了中国13块革命根据地之一。
海丰县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是广东历史文化名城。红宫、红场则是海丰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位于县城中心,总面积24000多平方米。海丰红宫是中国大革命时期,以彭湃同志为首的共产党人领导海丰、陆丰人民建立的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的革命活动场所。后来以红宫、红场为中心形成了海陆丰革命根据地,成为了中国13块革命根据地之一。
红场
红宫原是建于明代的海丰学宫,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由海丰知县郑源所建。1912年改为海丰通俗图书馆。1927年,在中共东江特委和彭湃同志的领导下,在“八一”南昌起义部队红二师的帮助下,海丰、陆丰地区的人民继4月和9月两次武装暴动之后,在10月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夺取了政权。1927年11月18日至21日,海丰召开了县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成立海陆丰苏维埃政府,通过了《没收土地案》等八项政治纲领。当时大会会场四周和街道墙壁都被刷成了红色,会场内墙壁用红布覆盖。由于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在此诞生,因此把学宫改称为“红宫”。此后,革命政权的许多重要会议都在这里召开,这里成为了革命的摇篮。
红宫革命遗迹具有典型的中国式建筑风格。红宫现存建筑有棂星门、拱桥泮池、前殿大成殿(又称“文庙”) 和两厢配殿。红宫门楼为六柱五间牌坊式建筑。大成殿是红宫主体建筑,是当年 工农兵代表大会会址,也是后来苏维埃政府活动地点。它重檐歇山式屋顶,屋内置五柱斗式梁架,有瓜柱、插枋、雀替等装饰其上,墙上照大革命时期原样贴有“打倒军阀”、“工农兵团结起来”、“苏维埃政权万岁”等标语,室内摆着长凳,主席台居上首,上覆红布,都按大革命时期的原貌布置。两厢配殿现保存许多革命文物,里面展出有:彭湃同志的珍贵遗物,1927年缝制的中国共产党党旗、农会旗和工会旗,海丰人民三次起义的土炮、大刀等,宣传画,1921年出版的《新海丰》、《赤心周刊》,红二军、红四军使用过的武器和物品等。
红宫东侧的红场旧址,原为“东仓埔”,占地22000多平方米。海丰苏维埃政权成立后,彭湃同志号召在此地兴建红场大门和司令台。整个大门上装饰浮凸线花条图案,大门门额上浮塑“红场”两个大字,两边浮塑“铲除封建势力,实行土地革命”的对联,红场中央设有传声台。1927年12月1日在这里召开5万多人参加的大会,庆祝海丰县苏维埃政府成立。红场的旧址现辟为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红场内建有纪念亭,纪念亭碑名由聂荣臻元帅题写,是纪念1928年1月2日,董朗、颜昌熙等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红二师与叶镛、袁裕、徐向前等率领的广州起义部队红四师在此胜利会师。
红宫、红场的革命史迹与彭湃的革命功绩日月同辉。1986年10月在纪念彭湃烈士诞辰90周年时,红场中心安放彭湃烈士铜像,铜像由著名雕塑家潘鹤先生铸造,由徐向前元帅题字。铜像高3.2米,加上花岗岩垫座,通高5.5米,坐北朝南,气势昂然。
海丰红宫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览馆内现保存的革命文物有600多件。一件件革命历史文物,犹如一篇篇波澜壮阔的革命史章,向人们展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光辉事迹,也书写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英勇斗争、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