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 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为革命播撒火种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位于广州市中山四路42号,全称是“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简称“农讲所”,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毛泽东任所长的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所在地。农讲所是一组古色古香的建筑群,原是一座孔庙,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清代为番禺学宫。1961年农讲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这里也是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位于广州市中山四路42号,全称是“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简称“农讲所”,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毛泽东任所长的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所在地。农讲所是一组古色古香的建筑群,原是一座孔庙,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清代为番禺学宫。1961年农讲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这里也是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为适应蓬勃发展的农民运动形势,国民党接受中国共产党彭湃等人的提议,决定在广州设立农讲所。农讲所第一、二届在越秀南路“惠州会馆”举办,分别由彭湃、罗绮园担任主任;第三至五届在东皋大道1号(今中山三路永兴街6号)举办,分别由阮啸仙、谭植棠、彭湃担任主任。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第六届于1926年5~9月在番禺学宫举办。改主任为所长,毛泽东任所长,萧楚女为专任教员,教员有彭湃、周恩来、恽代英、阮啸仙等。这一届规模最大、学员人 数最多,招收了来自当时20个省的学员327人。他们在此学习有关农民运动、军事、政治等课程,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参加革命斗争。学员们毕业后奔赴全国各地,领导农民运动,投身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农讲所旧址这一古老建筑,也成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纪念地。

农讲所旧址是一组坐北朝南、红墙黄瓦的建筑群,东西宽35米,南北长154米,周围建有围墙。从南至北由棂星门、泮池拱桥、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等组成,两边有庑廊。大门是由花岗岩雕琢的棂星门。进了大门是前院的泮池,泮池中间架有一座石拱桥,过桥便是九行并排的花岗石板铺成的通道,直通宽敞的大成门。大成门以木板间隔,设有教务部、庶务部和值星室,东西有两耳房,是图书室和所长办公室。过大成门,是一个草木葱郁的大院,院内木棉、菩提、龙眼、九里香等古树挺拔葱郁,宏伟壮观的大成殿屹立在由花岗石砌成的台基上。大成殿在当时被辟为课堂,东西两庑为当年教员和学员宿舍。沿着大成殿两侧的通道向前走去,就到了最后一进崇圣殿,崇圣殿是当时的饭堂,有东西两廊,东间设有军事训练部。

1953年广州市人民政府修复了农讲所旧址,并于同年建立纪念馆,周恩来题写馆名。纪念馆按农讲所原貌建筑维修,复原了课堂、教务部、军事训练部、图书馆、所长办公室、学生宿舍等。农讲所旧址现有固定陈列包括:《农讲所旧址复原陈列》、《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陈列》(主要分布在中路的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及两庑、两廊)、《孔子与儒学》、《广东各地学宫》(主要分布在东路建筑的明伦堂、光霁堂)等。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崇圣殿

作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广州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农讲所不仅可以使参观者了解当年学员的学习生活,了解当时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势,还给人们提供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机会。要求进步的农民运动骨干在这里接受了农民运动的新思想、新主张,并将革命的火种带到全国各地。无数农民运动相继开展,为农村包围城市这一革命方针的贯彻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农民干部的成长推动了整个革命形势的发展,因而农讲所在中国革命运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黄埔军校
下一篇:海丰红宫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