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晚泊真如梦,花部重兴定有时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大戏,源于南戏,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粤剧糅合了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抽象形体、戏台服饰等表演艺术,且每一个行当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打扮。粤剧是广东省最大的地方戏种,并被华侨传播到海外,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喜欢。2006年粤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大戏,源于南戏,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粤剧糅合了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抽象形体、戏台服饰等表演艺术,且每一个行当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打扮。粤剧是广东省最大的地方戏种,并被华侨传播到海外,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喜欢。2006年粤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未有八和,先有琼花”】
粤剧有了正式的名称虽然是在清朝光绪年间,但其源流却可以追溯到明朝中叶。明朝中叶,随着戏剧的发展,元朝杂剧成了最受欢迎的戏剧,而粤剧中有许多剧目源自元朝杂剧,甚至某些粤剧的传统戏码,比如《西厢记》、《窦娥冤》、《踏雪寻梅》等,与元杂剧完全相同。明朝时期,南方戏剧的戈阳腔已经广泛流行,粤剧吸收了戈阳腔的特点,并且与徽剧、汉剧、湘剧、祁剧、桂剧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所演的剧目、唱腔、音乐、表演方式等等,与徽、汉、湘、祁、桂剧相似度极高。甚至有些南派武打剧如《铲椅》、《跳台》、《夜战马超》等,桂剧和粤剧完全相同。
粤剧表演工艺之舞水袖
粤剧表演工艺分四大类别——唱、做、念、打,舞水袖是打的范畴。
粤剧表演工艺分四大类别——唱、做、念、打,舞水袖是打的范畴。
广为人知的“未有八和,先有琼花”指的是粤剧在没有八和馆之前,先有琼花会馆。琼花会馆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坐落在现在的广东省佛山市红强街区。当时的会馆门口有四条大柱,馆门口的牌匾是“会馆”,全馆的面积超过当时的祖庙。琼花会馆附近就是佛山大基尾河边的琼花水埠,方便红船里的戏 剧演员上岸或者到其他地方演出。广东本土的戏班,早期的活动中心在佛山。建于清朝的万福台是岭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最华美精致的古戏台,见证了粤剧的发展历史。戏台前台以金漆木雕为布景,具有强烈的视觉与舞台效果,后台则是演员更衣休息的地方。万福台的另一个亮点是因其采用了拱形结构,无论站在戏台的哪个角落,所听到的音质都基本相同。
粤剧表演工艺之唱
唱是指唱功,包括平喉及子喉。平喉是平常说话的声调,子喉是比平喉调子高八度,以假音来扮演女性角色。
唱是指唱功,包括平喉及子喉。平喉是平常说话的声调,子喉是比平喉调子高八度,以假音来扮演女性角色。
粤剧行当之文武生
最初粤剧的角色行当为末、生、旦、净、丑、外、小、夫、贴、杂十大行,后来简化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文武生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粤剧演出的新行当。自此文武生成为任何粤剧戏班中第一男主角的统称。
最初粤剧的角色行当为末、生、旦、净、丑、外、小、夫、贴、杂十大行,后来简化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文武生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粤剧演出的新行当。自此文武生成为任何粤剧戏班中第一男主角的统称。
清朝雍正年间,广州出现了“土优”、“土班”、“本地班”、“广腔”、“广府戏”、“广东大戏”等名目,在民国时,统称为“粤剧”。
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起义,粤剧名伶李文茂积极响应,在佛山起义。后来,清政府为了剿灭李文茂的文虎、猛虎、飞虎三军,大量残杀艺人,而琼花会馆也被焚烧破坏,粤剧因此禁演达15年,受到相当程度的摧残。
即使在禁演期间,粤剧也没有停止发展。许多广东本地班伶人逃亡到省外海外,加入了徽汉等剧的外江班,挂皮黄戏班招牌演出,因而促成梆子与二黄的融合。李文茂死后,禁令稍微松弛,广东本地班乘机再度兴起。此时,本地班的表演方式已经改变很多,不仅声腔吸收二黄,并能用梆子、二黄为主,兼用大腔演出。其表演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生又分武生、正生、小生、总生;旦分正旦、花旦;另外还有公脚,一共十大行当。
此后,经过邝新华、独脚英、林之等人努力,粤剧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成熟的时期,在剧目内容与表演艺术上,都有重大变化,其中最明显的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模板正替代古老的传统剧目,比如《梁天来告状》、《王大儒供 状》等,并在其中加插广州方言演唱。八和会馆也在此时组建。
19世纪末20世纪初,粤剧戏班经常在广东沿海巡回演出,为了方便成行,演员们常栖身于红船上。这类戏班后来被称为“红船戏班”。红船船舱卧铺分配及工人的职责都有明确的规定,成为日后戏班的基础。
粤剧表演《唐宫香梦证前盟》
《唐宫香梦证前盟》是经典粤剧之一,深受广大观众喜欢。
《唐宫香梦证前盟》是经典粤剧之一,深受广大观众喜欢。
【生生不息,粤剧换新颜】
清朝末年,变革的思潮也渗透影响了戏剧界,一批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发起了一场改良戏剧的浪潮,席卷全国。一篇观戏评论言辞激烈地批评了当时的戏曲曲本迂腐,不能启发明智,激发国民精神。这篇评论点燃了反映时弊作品的星星之火,不久涌现了许多针砭时弊的曲本,比如梁启超的《班定远平西域》等。
这些新编的曲本中,有许多是富有舞台经验的艺人所编撰,因此,流传甚广,某种程度上,也起到了传播变革新思潮的作用。该时期,使用广州方言来演唱粤剧的春柳社,影响了其他志士班,而志士班对粤剧的影响深远。为了广泛地宣传革命思想,志士班用广州方言来唱黄梆,《周姑娘放脚》、《盲公问米》等剧目取得了超过预期的宣传效果。志士班编演了《文天祥殉国》、《戒洋烟》、《虐婢报》、《秋瑾》、《温生才刺孚奇》等戏,加强反帝反封建的宣传。
改革开放之后,新兴的粤剧团如同雨后春笋纷纷涌现,其中比较典型的是佛山青年粤剧团。该剧团的多部粤剧塑造了黄飞鸿的英雄大侠形象,其中黄飞鸿系列剧中的《奇情记》取得了广东省艺术节八项大奖。该粤剧团不仅在国内演出上百场,还经常远赴新加坡、中国香港和澳门、美国等地演出,为世界了解中国文化与戏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由于经济的发展,异邦文化的涌入,大量新兴娱乐事业的出现,使粤剧的观众数量正在减少,而且日趋老龄化。为了发扬粤剧传统文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广东省开始培养教师与中、小学生对中国戏剧的兴趣。而香 港各所大学一直设有粤剧学术研究中心。香港大学的音乐系也有有关粤剧的课程。
面对外来的竞争,粤剧戏剧工作者一直尝试变革,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传统粤剧的舞台布景简单,近乎写意,按照剧中规定情境,主要靠虚拟的表演程式来显示,不能表明时,就用文字说明替代。之后的粤剧,吸收了话剧、歌剧与电影中的部分艺术营养,更好地反映当代生活,使表演更富于生活气息。1947年,香港华仁戏剧社主席黄展华,开始尝试“英语粤剧”,把许多传统粤剧用英语来表演。新加坡敦煌剧坊主席黄仕英除了排练英语粤剧全剧《清宫遗恨》外,还创作马来语粤剧《拾玉镯》。
2001年,香港罗家英、秦中英、温志鹏等人把莎士比亚名剧《麦克白》改编为粤剧《英雄叛国》。
同时期,中国内地也在致力于改编粤剧,除了把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改编为粤剧《豪门千金》,还做了其他方面的尝试与创新。2004年,中国首部粤剧动画电影《刁蛮公主憨驸马》获得“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美术片奖”。2008年,首部动漫真人秀新编粤剧《蝴蝶公主》在广州大学城开演,首次把动漫元素融入了粤剧中。
红线女艺术中心
红线女艺术中心位于广州珠江新城,是广州市政府为表彰粤剧一代宗师、红派艺术创始人红线女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卓越贡献而投资兴建的。自1998年12月落成以来,红线女艺术中心即成为探讨粤剧艺术、培训粤剧人才的专门场所。红线女艺术中心将不仅是红线女一生的成就标志,也是粤剧事业后继有人振兴繁荣的新的标志。
红线女艺术中心位于广州珠江新城,是广州市政府为表彰粤剧一代宗师、红派艺术创始人红线女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卓越贡献而投资兴建的。自1998年12月落成以来,红线女艺术中心即成为探讨粤剧艺术、培训粤剧人才的专门场所。红线女艺术中心将不仅是红线女一生的成就标志,也是粤剧事业后继有人振兴繁荣的新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