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势磅礴的民间舞蹈
民间艺术都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提起英歌,人们自然会想到广东潮汕地区的“英歌”,而潮汕英歌,又要数被誉为“英歌舞之乡”的普宁英歌知名度最高。
民间艺术都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提起英歌,人们自然会想到广东潮汕地区的“英歌”,而潮汕英歌,又要数被誉为“英歌舞之乡”的普宁英歌知名度最高。
【驱除邪恶,迎春接福】
普宁的“英歌”,较其他地区更为突出地将舞蹈、南拳套路以及戏曲演技熔为一炉。只见表演者配合着忽紧忽缓的锣鼓点和众人震耳欲聋的吆喝声,双手挥动彩色木棒,并不停地交错翻转敲击,一步一呼地边走边舞,呈现着以“长蛇挺进”或“双龙出海”等18种套式的队列变化,犹如以传统国术连接而成的团体操。整个表演过程,气氛欢腾热烈,令人心潮澎湃。
广东“英歌”表演除与北方“秧歌”具有一定渊源外,还同样被当地民众赋予了能为民驱邪除秽的功能。当地人认为,新春伊始举行“英歌”表演,定会驱除邪恶、迎春接福,使来年如意吉祥、六畜兴旺、生意兴隆。为使表演者具有特殊神力,在每年首次表演前,要在本村祠堂内拜祖祭神。并在为祖先神灵表演后,将一只雄鸡抛出祠堂门外,随即鸣炮,朝着雄鸡飞落的方向整队出发,开始进行走街串巷的歌舞 表演。
“英歌”的表演即使在同一省内形式也不尽相同,例如有时在一个舞队中服装一致,难辨其中所扮角色;有时同一个表演者既手持短棒,又身挎圆鼓,而且可能没有分工合舞的队列之分等等。
英歌表演
【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英歌约有400年的历史,关于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流传于广东、福建等地的英歌,是由北方广泛流传的“秧歌”传入长江流域以至南岭以南地区,经过数百年的逐渐演变后形成的。另一种说法是,两广地区民众崇尚习武,借以强身健体,消除疲劳,又在习武的基础上,根据宋朝梁山英雄的故事创编了“唱英歌”,加入了许多武术套路与更多的装饰,之后代代相传,发展为南方汉民族优秀的民间传统舞蹈。这也是英歌中多梁山英雄好汉形象的原因。
英歌通常在大的节庆期间演出,舞者多为双数,从12人到108人不等,每人手拿一对圆形彩色短木棒,木棒有固定 的规格:直径10厘米,长20厘米,被叫做“英歌槌”。舞者配合着忽紧忽缓的鼓点与观众震耳欲聋的吆喝声,双脚成骑马蹲裆步,提腿横向跃动,双手随锣鼓节奏上下左右交错翻转对击英歌槌,头和身体随之自然晃动,呈现出“双龙出海”、“猛虎下山”、“麦穗花”、“田螺圈”等18种套式的队列变化,犹如用武术连接而成的团体操。
英歌节奏有慢板、中板、快板三类。套路有时多达20套,包括“洗街”、“拜年”、“布年”、“背槌”、“过胯”、“抱槌勾脚”等。主要情节有“下山打探”、“急水渡泊”、“化妆卖艺”、“乘机闯府”、“救卢出府”、“英雄会师”、“凯旋归山”、“欢庆团圆”等。普宁英歌表演风格威猛、雄浑、粗犷、豪迈,充满了阳刚英武之气,舞到高潮时,常常是呐喊与螺号声冲破云霄,响彻四方,场面恢宏,气势磅礴,震撼人心,气氛欢腾热烈。
【场面壮观,极富韵律】
英歌演出分“前棚”与“后棚”两段。前棚通常为锣鼓演奏与英歌舞。前棚通常为主体,由饰头槌者担任指挥,也有时候另设“耍蛇人”担任指挥。英歌人数从12人开始,以双数增加,通常是16至36名精壮男子,人数最多不能超过梁山好汉的人数108人。如果是36人表演,其中18人打鼓,另18人手持英歌槌,随节奏表演跳跃进退等步伐一致的集体舞蹈;同时,也可以将敲击英歌槌 与相互攻打交替进行。
英歌队中一般设有“头槌”、“二槌”角色,“头槌”里红面红袖是扮演关羽,红面黑须则是秦明;“二槌”为黑面黑须,装扮的是梁山人物黑旋风李逵。有的地方还有扮演花和尚鲁智深的“三槌”和扮演打虎英雄武松的“四槌”等。这些人物,身穿戏服,腰挂腰牌,威风凛凛,神气十足。
表演场上,只听到一片棍声、鼓声、呐喊声,响声震天,而扮演各式人物的英武男子在场上龙腾虎跃,各显身手,场面壮观,气势磅礴又极富韵律,令人仿佛置身于一场精彩的武打戏之中。
英歌中的所谓“后棚”部分,一种是专门进行有故事情节并以拉弦伴奏的小戏表演,俗称“英歌戏”。主要表演的传统剧目有《佛公佛母》、《桃花过渡》、《闹花灯》、《白鸟记》等。后棚所表演剧目的长短多少,全由观众的兴致决定。另一种则属于英歌舞队进行的游艺活动。
过去,对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来说,在几乎是唯一能够享受喜庆和休闲的春节中,仅限于如北方秧歌“大场”的欣赏或自娱,显然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在热闹精彩的表演之后,还能欣赏令人津津乐道的情节故事表演,是英歌广受欢迎、保留至今的重要原因。此外,潮汕乡民移居香港后,为了寄托乡思,增强本族系成员的联系团结,也经常在年节时组织青年演出英歌。
英歌后棚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