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第一关
提起友谊关,也许并不是人人熟知,但一提起镇南关大捷,相信没有几人不是耳熟能详的。这个中国近代史上抗击外族侵略极为重要的一次胜利,就发生在被誉为“南疆第一关”的友谊关。友谊关作为我国南疆重要的关口,是我国九大名关之一,距凭祥市约18千米,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边缘,与越南接壤。友谊关四周地势险要,左右辅山各居两侧,扼南北交通之要塞,至今仍是中越交通最便捷的陆路通道。
提起友谊关,也许并不是人人熟知,但一提起镇南关大捷,相信没有几人不是耳熟能详的。这个中国近代史上抗击外族侵略极为重要的一次胜利,就发生在被誉为“南疆第一关”的友谊关。友谊关作为我国南疆重要的关口,是我国九大名关之一,距凭祥市约18千米,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边缘,与越南接壤。友谊关四周地势险要,左右辅山各居两侧,扼南北交通之要塞,至今仍是中越交通最便捷的陆路通道。
友谊关始建于汉朝,由于关右侧辅山名为金鸡山,因此初名雍鸡关,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后历经朝代更迭,先后改名为鸡陵关、界首关、大南关,明代末年又改名为镇南关。这个关名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以后,1953年改名为睦南关。后为表达中越两国友好相处的美好愿望,1965年将关名正式更名为“友谊”,由此友谊关的名字一直延续至今。
现在的友谊关早已远离了战争的硝烟,成为广西境内一处著名的名胜古迹。两侧青山如黛,伟岸的关楼掩映在苍松翠柏间,安静祥和让在这里驻足的人们很难将它与那腥风血雨的战场联系在一起。它仿佛就是一个藏锋卸甲的将军,带着历经风雨后的泰然淡定,在太平盛世中依然静静守护着祖国边塞的草木寸土。只有那斑驳的城墙,还在提醒着人们这里曾经战火弥漫。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镇南关大捷”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镇南关起义”均发生在此。
金鸡山古炮台
德国产克虏伯大炮口径120毫米,射程达25千米,清政府从德国分批购置了不少这种大炮,安置在沿海或边境最重要的军事驻地。炮台所用的青砖、石块,全靠人力完成,仅将大炮从山底运至山顶就花费了9个月时间,整个工程延续10年之久。
德国产克虏伯大炮口径120毫米,射程达25千米,清政府从德国分批购置了不少这种大炮,安置在沿海或边境最重要的军事驻地。炮台所用的青砖、石块,全靠人力完成,仅将大炮从山底运至山顶就花费了9个月时间,整个工程延续10年之久。
友谊关伫立千年,历经数次战乱,每次都对关楼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再由当时政府重新修葺。最后一次重修是在1957年,当时的友谊关在抗日战火中受损严重,仅剩下底层拱城门楼。广西人民政府在原来受损的门楼上建起了三层阁楼,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友谊关。城楼拱门上方正中间是汉白玉雕刻的“友谊关”三个字,为当年陈毅副总理亲笔所题。四周是拱形大窗,造型古朴典雅,关楼顶挂有国徽和国旗,庄严肃穆。关楼一层是陈列室,陈列着近代以来友谊关那些或豪情或壮烈的历史。当人们被如今南疆边塞的旖旎风光吸引时,走进这里,仿佛能闻到那个浴血奋战的年代,战火硝烟弥漫过的味道。二层是中越领导会晤室,在这里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曾两次与越南领袖胡志明会晤。三层是中国九大名关的展览厅,友谊关也是九大名关中唯一一个地处边塞的城关。
走下关楼,登上巍峨的右辅山,右辅山又名金鸡山,四周悬崖峭壁,宛如昂首雄鸡。登上金鸡山,极目远眺,峰峦起伏,边关百里风光尽收眼底,山上三座炮台更是引发人们的忆古之情。这三座炮台分别称为镇北、镇中、镇南炮台,是中法战争后镇南关守将苏元春派人修造的。炮台为圆拱形,以石块砌成,筑有石楼和地下营垒,炮台旁立有石碑,记述筑台过程。炮台上均是德制十二门大炮,重达数十吨,当年没有现代起重设备,全靠人力搬运,更何况是搬上陡峭的金鸡山。一天动用几百人力有时也只能前进数寸,据说搬运大炮就耗去了九个月的时间。而金鸡山的三座炮台也只是镇南关炮台群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抵御外敌,当时还修建了大连成炮台群和平而关炮台群。散落在各个山头的一座座炮台,犹如一个个身着戎装驻守边疆的士兵,围绕在友谊关这位将 军身旁,一同守护着祖国的边陲要地。
镇关炮台
百年时光流过,曾经惨烈的战事虽然至今想起仍旧痛彻心扉,但昨日的血雨腥风却已成过眼云烟。那些在战时修筑的一个个炮台,成为今天无数游人拍照留念的场所,不禁让人俯仰之间尽生感慨!
现如今那些金戈铁马的硝烟已悄然散去,友谊边关更多的是一片祥和安宁。自1989年以来,我国在这里开设了多个中越边境互市点,中越人民互通有无,友谊关从此成了中越人民友好往来的桥梁。来到这里游玩的人们,在饱览边塞美景的同时还能容易地买到正宗的越南特产。互市点车水马龙,有许多越南居民前来互市交易,他们大多穿着传统的越南服饰,卖着地道的越南货,游人们在祖国的土地上就能感受到浓郁的异域风情。这里的商品不似国内其他旅游景点般价格昂贵。恰恰相反,由于中越经济的落差,反而使商品的价格更加低廉,你能在每一个穿梭在集市中的游客脸上,找到惊喜与愉悦的笑容。
前往镇北炮台的石阶
友谊关城楼
镇南关大捷
清光绪九年(1883),法国从其殖民地越南侵犯我国南部边境,中法战争爆发。光绪十一年(1885),法军侵占镇南关。当时七十岁高龄的老将冯子材临危受命。出征时,他派人在队伍前抬了一口棺材,上书:“不归尼格里,便属冯子材。”尼格里,便是当时中法战争中法国军队的统帅。战场之上,冯子材身先士卒,持矛大呼,与敌军白刃相搏,全军士气大振,一举取得了胜利,史称“镇南关大捷”。如今在友谊关北侧仍能看见镇南关大捷的古战场“关前隘”,那是关下的一小块盆地,现在已是一片草木葱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