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层高楼平地起
桂西北的三江、融水、龙胜等地是广西著名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这里有壮、瑶、苗、侗等10多个民族。村寨风光旖旎,青山、溪流、梯田、鼓楼、风雨桥、凉亭以及吊脚木楼等共同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其中吊脚楼是当地别具特色的民族建筑。
桂西北的三江、融水、龙胜等地是广西著名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这里有壮、瑶、苗、侗等10多个民族。村寨风光旖旎,青山、溪流、梯田、鼓楼、风雨桥、凉亭以及吊脚木楼等共同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其中吊脚楼是当地别具特色的民族建筑。
吊脚楼也叫“吊楼”, 属于干栏式建筑,又略有不同。传统的干栏建筑最初是为了防止毒蛇猛兽等的袭击而设计建造,整体都是悬空的,靠柱子撑于地面。而吊脚楼多依山就势而建,一侧架空,一侧沿山而上,呈虎坐之势,古雅别致的“丝檐”和宽绰大气的“走栏”是吊脚楼的标志性特点。同普通干栏建筑形式相比,吊脚楼具有更高的文化层次,壮观且极富美感,它也因此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吊脚楼一般分上、下两层,上为居室,下为牲口棚或储物间,也有分三层甚至更多层的,建筑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单吊式,最为常见,俗称“钥匙头”,特点是只有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有双吊式,又称“簸箕口”、“双头吊”,即在正房的两头加上厢房;有“四合水式”,是把厢房吊脚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无论何种样式,都能做到因地制宜、美观坚固。
吊脚楼的建筑工艺也极为讲究,地基必须是把斜坡挖成上下两层,各层面积约100平方米。上下相隔约1.5米,层与层之间的山壁和外层山体要用石头砌成保坎。建房时把前排的落地房柱埋立在下层地基上,最外层不落地房柱与上层外伸出地基的楼板持平,形成悬空吊脚,上下地基之间的空间即是吊脚楼的底层,当地人称这种特点为 “天平地不平”。吊脚楼讲究朝向,无论坐东朝西、坐西朝东,都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不同地域对 于建材的选取也各有特点,如苗族吊脚楼的中柱一定要用枫木,因为枫树是苗族的生命图腾树,是象征祖先灵魂的圣树。
广西的壮族、苗族、侗族、瑶族等都有吊脚楼建筑,不同民族之间,其风格却是大同小异,从房屋格局、建筑工艺到室内设置都大体相类。吊脚楼室内二楼一般都设有火塘,用来做饭或招待客人。当地人在吊脚楼中生活,保留了古代越人“坐皆蹲居”的特点,饮食起居的家具多是矮脚,很难找到高脚桌椅。有些楼柱和栏杆会雕刻花纹,图案极为精美。
在各种各样的建筑形式中,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吊脚楼无疑是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典范。在广西,吊脚楼配以如画一般的风景,更是美不胜收。它精致典雅又大气实用,传统的木结构样式,青瓦回廊,飞檐斗拱,显示着浓郁的历史气息和文化内涵;依山就水,随势赋形的建筑特点,又彰显着建筑工艺的精湛和建筑者高超的能力;尤为可贵的是,我国先民们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建筑智慧,往往带给人们一种别样的视觉享受。走在这里的青山绿水间,吊脚楼鳞次栉比,我们能感觉到人文气息却不突兀,有自然美景也更具活力,袅袅升起的炊烟,一如清脆悦耳的鸟鸣,令人自在其间,收获感动。
这种别有特色的民居,已远远超过了居住内涵本身,我们更愿意看到,它作为一种文化,永远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