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建筑奇葩
来到侗族人的村寨,首先会看到一座雄伟巍峨的建筑,它既像宝塔,又像亭阁,周围簇拥着成排的侗家房屋,如同无边的荷叶周围盛开着一朵莲花,美丽而壮观,这便是侗族人标志性的建筑——鼓楼。
来到侗族人的村寨,首先会看到一座雄伟巍峨的建筑,它既像宝塔,又像亭阁,周围簇拥着成排的侗家房屋,如同无边的荷叶周围盛开着一朵莲花,美丽而壮观,这便是侗族人标志性的建筑——鼓楼。
【侗族】
侗族是我国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数量较多,广泛分布在广西、贵州、湖南三省区的毗连地区,基本连成一片。侗族人民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侗水语支。又分南北两大方言,广西的侗族属南部方言区。侗族过去没有自己的文字,通用汉文,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用拉丁字母创建了现在的侗文。
广西侗族的人口约有4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境内,另外融水、龙胜、融安、罗城等县(自治县)也多有分布,呈现大聚居、小分散的特点。侗族人民勤劳淳朴,有着历史悠久的优良传统和风俗习惯,是广西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
侗族女性善织绣,侗锦、侗布、挑花、刺绣等手工艺极富特色,做出的服饰也十分精美。男子传统衣着一般为青布包头,上穿立领对襟衣,外罩无纽扣短坎肩,系腰带,下穿长裤,裹绑腿,脚穿草鞋或赤脚;女子则多穿无领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镶有精细的马尾绣片,下身穿短式百褶裙,脚蹬翘头花鞋。挽发髻,上戴环簪、银钗、银冠等饰品,美艳动人。
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
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从形式上分为歇山式和攒尖顶式。鼓楼全部用杉木凿榫衔接,不用钉铆,也没木楔,结构精巧,造型美观,顶层悬有一个长形大鼓。鼓楼一般高达十多米,有几层至十几层不等。
侗族的居住观念
由于受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条件的影响,侗族人喜欢群居。俗语说“独木不成屋,单家不成寨”,侗族人认识到只有互相团结才能生存的道理,因此侗族人的群体意识很强。住宅选址和一切的生活习俗都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风俗的遗迹。
侗族的文化艺术形式多种多样,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美誉。民间戏曲“侗戏”历史悠久,传唱不衰。传统诗歌多以民族起源、族人迁徙和风俗习惯为题材,代表作有《嘎茫莽道时嘉》(或称《远祖歌》)、《洪水滔天》、《莽岁》等;音乐舞蹈形式丰富多彩,其中以一领众和、多声合唱的“大歌”独具特色,声音洪亮,气势磅礴,演出时往往有专门的歌队;传统舞蹈“哆耶”是群众性的集体歌舞,每逢喜庆活动,一群人彼此牵手搭肩,围成圆圈,边走边唱,热闹非凡。
侗族的建筑也独有自己本民族的特点,其中鼓楼、风雨桥和风雨亭是侗族的主要标志。
鼓楼的传说
古时候的某个侗族村寨里有位叫姑娄娘的少女,貌美如花,远近闻名。一天村寨里的男人们集体出征,仅剩下老弱妇孺留在寨中,一群凶残的匪徒听说之后,就包围了村寨,并威胁寨老交出姑娄娘。姑娄娘让寨老假意配合,待匪徒来到寨中的一个鱼塘边时,她带领一群姑娘用染布的蓝靛桶装上水用力敲打,声音如同前线的战鼓。匪徒们以为是神仙请来的天兵天将,纷纷落荒而逃。事后人们为了保护村寨,就吸取姑娄娘的智慧,在村里建立示警用的鼓楼,并推广开来。
贵州从江增冲鼓楼
黎平侗族鼓楼
鼓楼夜景
【鼓楼风姿】
鼓楼一般都建在侗族村寨的中心地带,周围山清水秀,树木丰茂,为村中“风水”最好的地方。它集佛教宝塔的庄重肃穆和传统楼阁的典雅美观于一身,楼内装饰彩绘,内容丰富,从传说中的脊兽、鸱吻,到日常可见的花鸟鱼虫,以至于自然风光、婚俗礼仪,都有所呈现。楼身各层檐角和檐口多装饰飞鸟、二龙戏珠等漂亮的雕像,既有加固接口的实用价值,又富有欣赏的美感,侗族文化色彩浓厚。
鼓楼是侗族人智慧的结晶,全用木材建造,结构严密却不用一钉一铆,坚固沉稳,可矗立数百年而不朽不斜,让人不得不感叹建筑工艺的高超。从外形上看,鼓楼好似一棵高大的杉树,上部楼顶绚丽,多是伞形宝盖顶,下面由众多造型别致的木雕连接成孔状;中部为楼的主体,或四檐四角、或六檐六角、或八檐八角,层层叠叠,形似宝塔;最下部为坚固的鼓楼底座,呈方形,四周置有长凳,中间有一大火塘,宽敞实用。有意思的是,鼓楼的层数全为单数,小的有三层或五层,大的则有七层、九层甚至二十一层之多,而楼檐楼角又全为双数,据说侗族人之所以这么设计,是因为他们认为奇数为天为阳,偶数为地为阴,鼓楼纵横两面的配合,寓意阴阳结合,天长地久。
鼓楼内部构造同样令人赞叹,主承柱从地面直通楼顶, 有四根、六根、八根等多种类型,其中以四根较为常见,用凿卯穿枋的形式相互连接,称为“内环柱”;四周连接众多檐柱,因楼身面数的不同而不同,多为八根或十二根,称为“外环柱”,由下往上呈阶梯状逐层递减,数量众多而揳合严密,非常牢固。
鼓楼是侗族村寨中最为耀眼的建筑,是一个村子的“心脏”,侗族人全体参加的重大活动,如祭祀、议事、断案、迎宾等一般都在这里进行,建寨必先建鼓楼是侗族人流传至今的古老习俗。据说在过去,侗家村寨的“乡规款约”都在这里制定,每年春节的初一到初七,村寨的人们就成群结队地到鼓楼集体庆祝,唱起独具侗族特色的“耶铺”,欢度佳节。冬日闲暇时期,人们就聚集在这里教歌学歌,其乐融融。若遇到外敌入侵,鼓楼中的鼓便会被人敲响,村寨里的人闻声会意,都会向鼓楼集中,齐心抗敌,因此鼓楼虽为此名,但里面的鼓平时一般是不敲的。
【起源和传说】
鼓楼历史悠久,侗族人都说从有村寨的时候开始就已经有鼓楼了。据相关史料记载,其最早可追溯到越僚人的“巢居”,《魏书》中形容僚人“依树积木,以居其上”;晋代张华的《博物志》称“南越巢居”;清代雍正年间的资料记载“侗人以巨木埋地作楼,高数丈,歌者夜则缘宿其上”。其中嘉庆年间的一个史料记载最为详细: “(侗族)诸寨共于高坦处建一楼,高数层,名聚堂。用一木杆长数丈,空其中以悬与顶,名长鼓。凡有不平事,即登楼击之,各寨相闻,俱带长镖利刃齐至楼下,听寨长判之。”可见,鼓楼在古代的确是从御敌示警的作用中发展演变而来的。
而村寨中的老人也有说鼓楼是源于杉树的,说古时候生产力低,侗族人还没有专用的公共事务场所,一般都是茶余饭后到村中的大杉树底下休息议事,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就仿照杉树的样子建成鼓楼,作为族人日常聚会之所。
据专家考证,鼓楼最初称为“堂瓦”,意思就是公共的房屋,后来又称为“百”,指用木头堆积而成的房屋,再后来才称为“鼓楼”,名称的变化体现着它悠久的历史。通过鼓楼,我们看到了侗族人卓越的建筑技术,也看到了我国古代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鼓楼巍峨,好似侗族人的豁达与强壮;鼓楼庄重,好似侗族人的勇敢与坚韧。侗族人讲,有鼓必有楼,有楼必有鼓,传承千年的鼓楼,已成为侗族人的精神寄托和文化象征,那极富智慧,全用木材建造而岿然矗立的形象,一定会在侗族人的传承中,继续发扬,千古不朽。
侗不离酸
侗族人民有句谚语:“住不离山,走不离盘,穿不离带,食不离酸。”一句话概括出了侗族人民的住、行、衣、食,其中“食不离酸”堪称侗族人的特色。侗乡的酸味种类繁多,有荤酸、素酸、煮酸、腌酸,各种食物如酸肉、酸鱼、酸鸭、酸青菜等,口味独特,酸香诱人。酸味食品在侗族人的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甚至连举行婚礼、人情往来都离不开酸,令人叫绝。
广西三江侗族鼓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