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 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毛南族民居

“干栏石楼”

干栏又称“麻栏”,是我国南方“百越民族”的传统民居形式,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存在了。百越民族是对今华南、西南等地少数民族的统称,古代也称为“百仆”,还有“骆越”、“干越”、“僚人”等别称。

干栏又称“麻栏”,是我国南方“百越民族”的传统民居形式,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存在了。百越民族是对今华南、西南等地少数民族的统称,古代也称为“百仆”,还有“骆越”、“干越”、“僚人”等别称。

毛南族民居

毛南族民居

有关干栏建筑的原始形态,早在一千多年前的《魏书·僚传》中就有记载了:“(僚族先民)依树积木居其上,名曰‘干栏’,干栏大小,随其家口之数。”至于这种建筑为什么建成楼阁形式,《旧唐书·南平僚转》称:“(此地)土气多瘴疠,山有毒瘴及池虱蝮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名曰‘干栏’。”看来,干栏建筑最初是南方广大的少数民族为了防止瘴毒及虫害等而专门设计建造的。

广西的毛南族聚居地多为大石山区,到处都有石头,因此他们的建筑也多是用精心挑选的石料建成的。石基、砖墙、瓦顶,尤其门口的“突结”(毛南语,意为石梯)多是用打磨过的长条石砌成。房屋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和堆放农具、柴草等杂物,整体建筑风格与传统的“干栏”建筑类似。不同的是,毛南族多用石头作为建材,人们便把他们的住房称为“干栏石楼”。

干栏石楼的建筑过程是很有特点的,建房的时候,要先用料石、砖或泥巴舂砌成两边山墙,毛南语叫作“封山”;两墙之间用木柱、木栌等物做成排架,每排有两根大柱(或称“母柱”)、 两根小柱(子柱),上搭厚板做成的木栌,毛南语称为“排檐”。 每根柱子的底部都垫有精心凿制而成的圆锥形石垫,一般高70~80厘米,有的高达一米多。“排檐”多少,以间数来定。如做三间的要做两个“排檐”,五间的做四个“排檐”,七间的做六个“排檐”,以此类推。每处“排檐”竖后,中间横放桁条,钉上栓皮(椽子),上面盖瓦。干栏石楼的大小即以桁条多少或是房间数多少(毛南话叫“轰”)来区分。

毛南族民居

干栏石楼有“檐十三”、“檐十五”、“檐十七”、“檐十九”等多种类型,即从屋顶到前后两边屋檐,桁条数有十三根、十五根、十七根、十九根等多种。修建“檐十七”的比较多,这样的房子,屋里宽敞明亮,通风采光也很好。房间数一般都是单数,因为大门要安在房屋正中,这样两头才能对称。

传统的干栏石楼一般都有梁,正梁放在房屋正中一间的顶端,上面要涂成朱红色,写“梁文”。“梁文”以正梁的中心点为界,向两端分开书写,一侧写主人的姓氏、住址等内容,另一侧则写上梁的年、月、日;有正梁的一间一般设大门,上有门环,门楣宽厚,方便喜庆日贴对 联。大门两侧一般为卧室,均有窗户,以厚板为窗框、窗台,喜庆日也贴对联。窗扇处用两块厚板制成,结构和大门一样。屋顶有用瓦片做成的屋脊,一般很少用砖。中间用14块瓦片装潢成金钱图案,屋檐用三根竹篾和栓皮交叉结成檐角,防止瓦片跌落。整个房屋结构严谨,牢固美观。

由此看来,干栏石楼是独具毛南族特色的传统建筑,毛南族人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因地制宜,创造出了这种既美观又实用的房屋,令人赞叹。

毛南族民居

毛南族民居

毛南族民居

干栏式房屋

毛南族民居

毛南族传统服装(男)

毛南族民居

花竹帽,又称“顶盖花”。毛南族民间传统竹帽

毛南族民居

毛南族传统服装(女)

上一篇:侗族鼓楼
下一篇:暂无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