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 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铜鼓文化

余韵千年

铜鼓,顾名思义,就是用铜和少量锡、铅等物质铸造的鼓,是多个少数民族人民最具代表性的民间乐器。铜鼓一般通体均匀,凝练厚重,它形似圆墩,面平腰曲,无底中空,大小不定,最大的直径可达1米,最小的仅十多厘米,重量从数百公斤到数公斤不等。1972年在广西北流县元靖镇水冲庵发现的云雷纹大铜鼓,鼓面直径165厘米,高67.5厘米,重达300公斤,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铜鼓,被称作“铜鼓之王”。

铜鼓,顾名思义,就是用铜和少量锡、铅等物质铸造的鼓,是多个少数民族人民最具代表性的民间乐器。铜鼓一般通体均匀,凝练厚重,它形似圆墩,面平腰曲,无底中空,大小不定,最大的直径可达1米,最小的仅十多厘米,重量从数百公斤到数公斤不等。1972年在广西北流县元靖镇水冲庵发现的云雷纹大铜鼓,鼓面直径165厘米,高67.5厘米,重达300公斤,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铜鼓,被称作“铜鼓之王”。

铜鼓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从上古春秋一直到明清时期,都有铸造和使用,与其他退出历史舞台的文物不同,铜鼓在我国南方以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仍有遗存,使用和收藏者涉及壮、瑶、苗等多个民族,至今还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作用。据调查,目前仅广西河池地区红水河流域发现的传世铜鼓,就已达到1400多面,广泛分布在天峨、南丹、东兰、凤山、巴马、大化、都安七个县、一百余个乡镇中。

在广西南丹县的白裤瑶族中,几乎每个村寨都收藏有铜鼓,每逢婚嫁、节庆等重大活动,村民都会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其中用铜鼓敲奏各种各样的曲调助兴,是一项必 不可少的内容。壮族铜鼓上最多见的纹饰是青蛙的塑像,不少地方的人都把铜鼓直接叫作蛙鼓,壮族人崇拜青蛙,相信青蛙能与天上的神灵沟通,给他们带来雨水,保证稻谷的生长。由于相信铜鼓有神,有些地方的风俗就认为,在特定的场合,将自己的身体或是身上的装饰品与铜鼓接触能够带来好运。

铜鼓文化

铜鼓按照不同的形制和花纹,可分为八个类型: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遵义型、麻江型、北流型、灵山型、西盟型。民间传世的铜鼓一般都是麻江型,历经成百上千年的不断使用,多数破损严重,但仍不失一种古典质朴之美。据记载,铜鼓的起源可追溯至古人的日常器皿——陶釜,个体不大,经历了从素面无纹到雕饰精美的发展历程。各代的铜鼓又以汉代制作得最为精美,式样也多;发展至唐,则更加雄浑大气、精美凝练;唐以后又逐渐变小,到明清以后,这一传统技术就消失了。现在的铜鼓制作技术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历经众多学者和工艺制作者的努力才逐步完善的。

传承千年的铜鼓文化是我国多个少数民族智慧的结晶,如今已成为广西民族文化的“活化石”,精美绝伦的铜鼓,一定会在勤劳淳朴的各族人手中一直敲响,余音不绝。

铜鼓文化

铜鼓文化

铜鼓纹饰

铜鼓是壮族人民铸铜工艺的代表作,大多制作精良,纹饰漂亮,鼓面中心多有太阳光纹或立体的青蛙浮雕,鼓身装饰有花、鸟、虫、鱼以及钱币等花纹,鼓边塑马、牛、龟等图案,音质浑厚,古色古香,令人赞叹不已。

铜鼓是壮族人民铸铜工艺的代表作,大多制作精良,纹饰漂亮,鼓面中心多有太阳光纹或立体的青蛙浮雕,鼓身装饰有花、鸟、虫、鱼以及钱币等花纹,鼓边塑马、牛、龟等图案,音质浑厚,古色古香,令人赞叹不已。

上一篇:苗年庆丰收
下一篇:毛南族肥套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