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脉上的奇迹之路
很多人以为二十四道拐不过是二十四段蜿蜒曲折的公路,事实上,它不仅仅是二十四段公路,更是二战时期遗留在滇缅公路上的一条“生命线”。二十四道拐,是历史的见证者,是黔西南的晴隆历史文化中一张不可或缺的明信片。
很多人以为二十四道拐不过是二十四段蜿蜒曲折的公路,事实上,它不仅仅是二十四段公路,更是二战时期遗留在滇缅公路上的一条“生命线”。二十四道拐,是历史的见证者,是黔西南的晴隆历史文化中一张不可或缺的明信片。
盘旋在山间的二十四道拐
二十四道拐,处在贵州省晴隆县城南郊1千米处的位置。今日的二十四道拐在古代又称为鸦关,当地人也会以半关来称呼它。早在明清时期,这里便是一段二十四道弯的古驿 道,关口的“涌泉寺”外设茶亭,那是供往来人休息之处。涌泉寺旁的岩壁上有不少石刻,其中多为人知的有“甘泉胜迹”、“云陵山色”、“鸟道千重”、“且以饮人”等。明时有诗云“列哉风高仰万山,云空叶积马蹄艰,一为行省衣冠地,便是雄图锁钥关”。这说的便是以“雄、奇、险、峻”而名声躁动的鸦关。
鸦关公路于1935年开始动工,次年建成。蜿蜒陡峭的晴隆山脉与磨盘山之间便隐藏着这二十四道拐。经开山凿路建成的盘山弯道,若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来形容这鸦关之雄险亦无不可。
这里不仅在古时是贵阳以西黔滇公路最为险要的咽喉要道,更在当代被誉“中国抗战生命线”。二战期间,因每月要从印度、缅甸运送15000吨军需物资,当时的公路已经不足以 满足需要,援华美军司令部便派工兵又对此路进行了改造。之后这里就成了抗日战争时期重要的军需物资运输通道,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若说起这二十四道拐的雄险之处,便不得不归结于其周围的山势起伏,雄伟连绵。二十四道拐皆是依山而建,山势陡峭且弯道频急。自鸦关之口远眺,云海环绕,山峦叠起,再俯览二十四道拐却似游蛇盘旋,仰视却又给人以白龙盘山般的动魄气势。
许多年来,因一张留下的美军十轮大卡车队沿着“S”形狭长公路缓慢攀爬的老照片,二十四道拐一直被误解在滇缅公路或史迪威公路上的某一段。大多数的专家都认为这段公路应该是在云南境内。直到半个世纪后的2002年,二战史研究专家戈叔亚先生经过多次研究和实地调查才得出定论:“二十四道拐”是在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境内。直到戈叔亚先生爬到与“二十四道拐”对立的山崖上,将那个不知名的摄影师的拍摄位置找出,并且拍下了一张完全一样的“二十四道拐”才将这面纱真正揭开。
二十四道拐是由24道弯拐组成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差250米,直线坡度约60度,全长约4千米的公路。它以“S”形沿山势而建,蜿蜒曲折一直盘旋至关口。这样的公路堪称是公路建造史上的杰出代表,也是当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二战公路之一。
蜿蜒曲折的二十四道拐在横贯普安南北的高速公路未建成前,是普安人民通往省城的必经之路。客车一路颠簸不已,让二十四道拐成了往来乘客们心中最畏惧的一段。然而如今时过境迁,伴随着华夏大地上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贵州的交通网络早已形成。二十四道拐附近的公路坡度被一再放缓,并新修了一条6千米长的沥青路在下山路口及二十四道拐相接,构成了320国道上的主要道路。
随着交通的便捷,二十四道拐在人们的生活中越行越远,如今的二十四道拐就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卷,留在了人们的脑海里,珍藏在了晴隆人们的心中。微风拂面,青山之间的蜿蜒道路似乎还在低声诉说着当初硝烟弥漫着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