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坡窑烧制,浮雕现玲珑
牙舟陶器产于黔南州平塘县,相传已经拥有6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的近现代艺术品历史上,牙舟陶器也有它的一席之地。甚至很多的人是因为牙舟陶器才认识了贵州,了解了黔南,熟知了平塘。
牙舟陶器产于黔南州平塘县,相传已经拥有6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的近现代艺术品历史上,牙舟陶器也有它的一席之地。甚至很多的人是因为牙舟陶器才认识了贵州,了解了黔南,熟知了平塘。
【600年历史成就牙舟陶】
牙舟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境内,属该县的一个镇。牙舟镇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如春,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光照资源丰富,是理想的陶器制作场地。
2014年4月12日,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牙舟镇张禄祺父子正在制作牙舟陶。
2014年4月12日,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牙舟镇张禄祺父子正在制作牙舟陶。
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牙舟镇宋大均工艺大师向牙舟中学的学生传授牙舟陶制作工艺。
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牙舟镇宋大均工艺大师向牙舟中学的学生传授牙舟陶制作工艺。
牙舟陶以黄、白、绿、紫、棕、褐色为基调色,以玻璃为基础釉,各色互相配合。产品多为生活用具及陈设品、动物玩具和祭祀器皿,造型自然古朴,线条简洁明快,色调淡雅和谐,具有浓重的出土文物神韵。在设计上选择蜡染、刺绣、挑花图案,以浮雕的手法体现,富于装饰性,凡鱼、兽、虫、鸟等玩具,色彩自然,玲珑剔透。时至今日,牙舟还以古老的轮制法制作,并沿袭着以龙窑烧制的传统。牙舟陶被列为贵州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平塘县志记载牙舟陶始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至今已有600多年历 史。当时,明朝为了扫荡元朝残余势力,派大量军队进入贵州作战,并在贵州实行军屯和民屯。时间一长,屯兵与当地的人通婚融入布依族,陶器制作技术也随着这些外来人的进入被引入了贵州。单单拥有了技术还不行,牙舟还有得天独厚的陶土资源和其他的制作原料,加上600年的磨合,陶器制作就和布依族丰厚的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最终才形成了现在美妙绝伦的牙舟陶器。
清朝末年的牙舟陶器已经很有规模,生产的产品远销东南亚。到了民国时期,牙舟陶器迎来了自己鼎盛的时期,产品遍布四川、云南、湖南、广西等地。甚至有些作品被传教士带回了欧洲。当时,小小的牙舟镇足足有一百多户小作坊,足见牙舟陶器的畅销。
解放后,平塘县将那些小作坊全部规划为“牙舟陶器生产合作社”,所有的制陶业都被集中到牙舟镇。“大炼钢铁运动”时,人们在一棵两人合抱的大树树根下,发现了一个烧陶的古窑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这一发现证明了牙舟陶器拥有了数百年的历史。
1959年10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之际,贵州为了表示祝贺,特将牙舟陶礼品花瓶、茶碗等10件作为贺礼送到北京。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牙舟陶多次作为贵州陶瓷工艺的代表作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展出。1978年,在北京“全国第二次工艺美术展览会”上,中央美术学院陶瓷系主任梅建鹰教授把牙舟陶誉为“全国工艺美术展陶瓷展品中最有特色的展品”。1983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国际旅游会上,经44个国家一千多名代表推荐,“鸡纹双耳罐”被评为旅游纪念品优秀作品,获轻工部优秀作品证书及金质奖章。牙舟陶以展出、订购等形式与美、英、法、加、澳、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交往。1984年,国家轻工业部把牙舟陶出口产品列为部生产品种之一。
牙舟陶器工艺精湛,以造型古朴敦厚著称,在中国陶瓷界独树一帜,极具观赏性和艺术性。牙舟陶属自然龟裂的玻璃釉型工艺,主要分为餐具、用具和玩具3大类。其中,杯、盘、壶、虎、牛、狗、马等可供家庭摆设、装饰用,又称美术陶。中国美术馆民间部珍藏了一千多件牙舟陶器作品。
牙舟陶瓷苗族舞蹈坯子
【牙舟陶现状】
经历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辉煌的牙舟陶器也渐渐地走入困境。在那段辉煌的年代,平塘县想趁着牙舟陶器的大热,将牙舟陶器产业化生产,以求更好地利用牙舟陶器这块资源。可是1984年组建“平塘县工艺美陶厂(牙舟陶瓷厂分厂)”后,由于烧制时采用倒烟窑、推板窑,抛弃了传 统工艺,实行半自动化生产,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成本。同时机械生产技术不过关,产出的陶器根本就没有牙舟陶器原本的神韵。再加上企业体制和管理上的种种原因,使得新厂倒闭。新厂耗费了大量的资金,致使老厂因为资金运转不足,生产规模和技术都没跟上,最终出现了新厂老厂都倒闭的状况。
其实新厂的建设,只不过加快了牙舟陶的没落。真正使牙舟陶没落的是市场需求的改变,随着改革开放的有序进行,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精细的瓷、玻璃、塑料、金属制品等更多地走入人们的生活,而粗犷的陶器制品却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加上能够手工制作牙舟陶器的艺人也越来越少,更是出现了断层的情况。当地的年轻人很多不愿学习辛苦的制陶工艺,能够制陶的大多是一些60多岁的老人家,制陶技术面临着没有继承人的危险。好在最近几年情况开始转变,在老艺人、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牙舟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顾客正在牙舟陶商店选购牙舟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