馥郁绵柔的酱香酒鼻祖
在这座群山环抱的河谷古镇中,在欣赏古镇美景的同时,更能闻到一股或浓或淡的醉人酒香。正如诗句“风来隔壁三家醉,雨后开瓶十里芳”写的一般。浓浓的酒香带着我们顺着历史的河道,回到了这酒的源头,回到了那个悠久的年代。
在这座群山环抱的河谷古镇中,在欣赏古镇美景的同时,更能闻到一股或浓或淡的醉人酒香。正如诗句“风来隔壁三家醉,雨后开瓶十里芳”写的一般。浓浓的酒香带着我们顺着历史的河道,回到了这酒的源头,回到了那个悠久的年代。
茅台酒,属于酱香型大曲白酒,因其酱香突出令人陶醉,敞杯不饮,香气扑鼻,开怀畅饮,满口生香。酒体丰满醇厚,回味悠长,因酒精度低但酒味浓厚的特色而享誉国内外。
据科学依据,我国酿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在龙山文化遗存中,发掘出尊、斝、盉、高脚杯、小壶等用于酿酒和饮酒的器具,有力地证明了早在公元前22世纪,也就是说在4000多年前我国已经诞生了酒文化和相当水平的酿酒技术。一千年 后的殷商时代,酿酒技术再一次得到了突破 ,用“曲蘖”来酿造美酒的技术被我们的先祖掌握。北京故宫博物院曾经展示过两瓶用扁平铜壶装着的古酒。这两瓶酒在两千多年前被放在战国时期中山国王的墓中,时光荏苒,两千多年过去了,这两瓶酒仍然散发着当年的酒香。
茅台文化墙。茅台酒与苏格兰威士忌、法国科涅克白兰地并称世界三大蒸馏名酒之一,是大曲酱香型白酒的鼻祖。
茅台文化墙。茅台酒与苏格兰威士忌、法国科涅克白兰地并称世界三大蒸馏名酒之一,是大曲酱香型白酒的鼻祖。
茅台酒已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其前身可以上溯到公元前135年那令汉武帝“甘美之”的枸酱酒。黔北的水质优良,气候宜人,当地的人尤喜酿酒,终得“酒乡”之称。而仁怀市茅台镇的酒在这“酒乡”之中又最为甘洌,又名为“茅台烧”或“茅台春”。茅台酒早在清代中期便可年产170吨,如此大的生产规模在中国悠 久的酿酒史上也属罕见。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茅台镇的酒厂、酒坊开始投料。据说是重阳节这天,阳气最盛才能酿出好酒,但这都是传统的说法。科学的依据是,这时候的天气不冷不热,秋高气爽,是最适合酵母发酵和工人操作的时候。并且这个时间段当地的高粱也成熟了,茅台酒的美味与高粱的优质脱不开关系。当地种植的高粱,颗粒扁圆、饱满,皮薄性软,正因为它,茅台酒的酒香才如此让人沉迷。最后,夏季的时候雨水太多,赤水河浑浊一片。而重阳节以后,雨水变少,河水自然也就变得澄清,这时候的水用来酿酒正合适。
一瓶好酒的酿造周期整整有九个月,这九个月中要进行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工序,中间稍有失误,便破坏了酒的味道,所有的努力付之东流。所以为了酿出好酒,人们便渐渐地形成了特殊的酿酒习俗以及世代相传的民间禁忌和信仰崇拜。
在古代,女人是不允许进酒窖的,就算有急事也只能在门口向酒窖里面喊话。还有酒窖里面是不允许吃饭的,更不能送饭,怕饭菜的味道进入酒里面影响了酒的醇香。酿酒最怕的就是变酸,酒一旦变酸那么一切便都白费了。所以酿酒的时候最忌讳说“酸”。就算是非要说也必须用“醋”代替。
茅台镇的拱形门
基本上每个酒坊都有贴着“杜康先师之神位”的地方,这地方是每次烤出初酒时老板用来祭祀的地方。在神位前焚香点烛,摆上一只公鸡、一块猪肉,祈祷祖师爷杜康可以保佑这一年的酿酒都顺顺利利,平平安安。还有每年正月举办“杜康会”,这“杜康会”是由镇上各家酒厂、酒坊和商会联合举办的,主要是为了让劳累了一年的烤酒工们放松一下,听听戏,跳跳舞,彼此互相熟悉一下,促进酒厂之间的交流。
酿酒还有一个重要的元素便是酒窖。在茅台镇上,有许多长方形的酒窖,可别小看了这些酒窖。它们每一个都有悠久的历史。茅台镇(也包括赤水河沿岸)更令人称奇的便是那紫红色的土质,这种土质显酸性,透气性好。用这种土做的酒窖,最适合微生物生长,还能产生一种独特的香气。
茅台酒厂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