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 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海南苗族

来自大陆的海岛民族

苗族是海南岛的世居民族之一。现有人口6万余,居海南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第二位。苗族有本民族语言,没有本民族文字。海南苗语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中的瑶语支。全岛苗族语言统一,没有方言差异。海南苗族自称“金门”或“金第门”,“苗”是他称。

苗族是海南岛的世居民族之一。现有人口6万余,居海南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第二位。苗族有本民族语言,没有本民族文字。海南苗语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中的瑶语支。全岛苗族语言统一,没有方言差异。海南苗族自称“金门”或“金第门”,“苗”是他称。

【海南苗族概况】

苗族迁移海南岛始于明嘉靖至万历年间,从广西等地作为兵士被朝廷征调到海南,撤防后一些苗族士兵落籍海南,也有一部分因谋生而移居海南岛,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海南苗族

海南五指山下的苗村庄和稻田

海南苗族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中南部山区,以农耕和种植业为主,也有走向市场从事商业的苗族同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海南苗族没有固定的居住点,他们在深山密林中过着“一年一砍山,几年一搬家”迁徙不定的游猎生活。他们居住分散,没有耕地,砍山为园,刀耕火种,狩猎采集,生活十分困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帮助苗族同胞下山定居并分给田地,拨发耕牛、农具,建盖房屋,鼓励他们饲养家禽家畜,从事副业生产,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生活,使其安居乐业,生活条件逐年改善。20世纪50年代以前,苗族住宅都是茅草屋。20世纪50年代以后,苗族的居住条件得到逐步改善,大多数人已住上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平顶房或楼房。

海南苗族

海南苗族发绣巨作《八十七神仙图》长卷

海南苗族妇女头顶束发,包扎一块绣有图案的方巾,上身穿无领、右开襟、长及膝的长衣,腰间绑一条布带,下穿蜡染短裙。男子穿无领右襟上衣,下穿长裤。苗族男女服饰均以湛蓝为主色,有着极强的民族特色,织绣工艺讲究,花纹丰富,色彩艳丽,点蜡染是海南苗族织绣特有的技艺。传统婚姻以男子入赘形式较为常见,时间1~5年不等。

海南苗族宗教信仰主要为祖先崇拜,敬奉盘古皇为始祖。每年二月初二和六月初六都做粽粑祭奠,同时信仰墓主仙公、墓主仙婆。自然崇拜也占有重要地位,信奉山鬼、海龙公、土地公、灶王公等。每次砍山、狩猎都要祭告山鬼保佑。1909年,基督教开始影响海南苗族社会。1910年以后,琼中地区部分苗族渐渐信仰基督教,以上帝代替一切鬼神,凡遇一切不顺利的事情,祈祷上帝保佑。不信基督教的苗族仍然信奉祖先。

苗族村寨实行“村老”和“山甲”制度。“村老”苗语称“洋戈”,是苗族村寨里的核心人物、自然领袖、首领,深受人们尊敬。每个苗族村寨不管有多少个姓氏、家庭,大家都要推举村寨里最有威望的长者来担任“村老”。其职责是调解纠纷,处理村寨内外事务,维持社会秩序等。当选“村老”的条件是识汉字、能讲黎语和汉语、生产经验丰富、家庭经济充裕、秉公办事、有号召力、兼道公(民间仪式主持人)身份。选村老的时间一般在农历六月六日(即神农节),由村内公选。公选程序是先将符合条件的人名写在2块木卜(阴阳木)板上,由上届“村老”将写有名字的2块木板丢在地上,谁的名字出现次数多谁就当选。

“山甲”是清末封建王朝为加强对苗族人民的统治,给苗族“村老”委任的官职。20世纪30年代以后,国民党政府在苗族地区推行保甲制度,给“村老”委任以乡长、保长、甲长等职。这样“山甲”就由原来的社会首领逐渐演变为地方政权人物,具有双重身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很少有文献记载海南苗族的经济生活。据清光绪《崖州志》记载:“又有一种曰苗黎,凡数百家。常徙移于东西黎境……时出城市贸易……至今犹善用药弩。辫发衣履,与民人同。惟妇女黎装,皆能升木如猱,不供赋税,不耕平土,仅伐岭为园,以种山稻。一年一徙,岭茂复归。死则火化,或悬树杪风化。善制毒药着弩末,射物,虽不见血亦死。……”《感恩县志》记载:“(苗人)不耕平土,仅伐山为园,以种山稻,一年一移,岭茂复归。”可见,“刀耕火种”为海南苗族传统的生产方式。

海南苗族

海南苗族

海南苗族风俗婚

海南苗族

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新政镇毛朋村苗族妇女正在制作蜡染。

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新政镇毛朋村苗族妇女正在制作蜡染。

海南苗族

海南省博物馆展出的苗族服饰

【海南苗族风俗】

每年三月三,苗族同胞与黎家人一样,盛装欢庆节日。各家还制作五色饭,(也是海南苗族的特色美食),以纪念苗族先民五姓人家。五色饭是苗族人将山兰稻米,分别用桑等植物叶浸染成黑、红、绿、黄四色米,与白色米共煮,混合制成特香佳肴。海南苗族许多生活习俗与黎族有相似之处,不过苗族人信基督教,而黎族人信鬼神。

传统的苗族男装大襟短衣,襟向右开,颜色多为蓝、黑色。现在,男子的服饰已基本与汉族服饰一样,而苗族女子的服饰就显得精美了。

苗族妇女的蜡染技艺水平很高,能染出有各种精美图案和花鸟的衣裙、手帕和巾帽,因而其头饰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苗族妇女的头巾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黑布尖顶帽,帽底下有垫头,垫头上绣有精美的花纹。制作别致,深蓝色的绣着花边的尖顶头巾套在外边,帽后垂下一根红带长及腿部。另一种是小花帽,在平常农闲、休息时,她们都爱戴,是平顶式的,做工精美,绣有花纹。

苗族妇女很少戴耳环,盛装时才戴,手饰和脚饰也很少,没有戴颈圈的习惯。苗族衣服以深蓝及黑色为主,配以红色的腰带,下装是一条过膝的短裙,两侧有叠缝,叠裙上有美丽的图案,均是蜡染而成。小腿上,是一条长2米的棉打腿布,另有两条1米的红色彩带。打腿时,先用绑腿布缠绕于小腿上,然后用彩带结成菱形将绑腿布绑紧,彩带头的红色彩丝团垂飘于小腿之上,远看似一团火球,与上装搭配十分和谐。

苗族的婚恋习俗与黎族有所相似。三月三,也是苗族男女择偶的日子。这一天,男女青年盛装来到山坡上,对唱情歌,相中的可以一同夜游。男女初次交友,一般都不会告诉父母,等到恋爱关系确定后,便由男方派媒人到女方家说亲,双方父母开始商议结婚条件。女子如无兄弟,男方必须来女方家入赘,直至二老丧终;如有兄弟,男方也必须入赘两三年,因为在苗族人看来,女婿入赘是报恩,不能省免的。

海南苗族

琼海市会山镇苗家女子在庆祝“三月三”系列活动的手绣比赛中展现技艺。

琼海市会山镇苗家女子在庆祝“三月三”系列活动的手绣比赛中展现技艺。

海南苗族

海南琼海,两位苗族妇女在田间管理秧苗。

海南琼海,两位苗族妇女在田间管理秧苗。

苗族的婚礼分别在男女所在村寨分两次举行,一般先在女方村寨举行。新郎来到女方村寨时,往往要受到许多刁难。如女方村寨中的男女老少排队在村口,和新郎对歌,对了歌才能通过。新郎还要向人们撒“开路钱”或散发喜烟,有的村寨的姑娘故意在村口拉起绳子,新郎必须向姑娘们交“开寨费”才能进入。人们还会一路上向新郎敬酒,让他不胜酒力,出洋相取乐。进入村寨后,新郎一行人便选定村中一“落脚点”,等待举行迎亲仪式。

傍晚时分,女方家举行隆重的迎亲仪式,村里的小伙子姑娘们身着盛装,夹道欢迎送亲队伍。在粉枪和鞭炮声中,新郎与送亲人员在媒人带领下,步行到女方家门口。而后,席地摆酒庆贺,这是婚礼的高潮。婚礼完毕,男方便入赘女方家,女婿必须勤俭持家、孝敬父母。从此,开始新的生活。

海南苗族

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新政镇毛朋村苗族老人正在打鼓。

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新政镇毛朋村苗族老人正在打鼓。

上一篇:黎族
下一篇:三月三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