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 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山海关

天下第一关

“长城古堞俯沧瀛,百二河山拥上京。银海仙槎来汉使,玉关秋草戍秦兵。星临尾部双龙合,月照平沙万马明。闻道辽阳飞羽急,书生急欲请长缨。”这是明人黄洪宪的《山海关》诗,是他在出使朝鲜途中路经山海关时所写。诗里描绘的就是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称的山海关。

“长城古堞俯沧瀛,百二河山拥上京。银海仙槎来汉使,玉关秋草戍秦兵。星临尾部双龙合,月照平沙万马明。闻道辽阳飞羽急,书生急欲请长缨。”这是明人黄洪宪的《山海关》诗,是他在出使朝鲜途中路经山海关时所写。诗里描绘的就是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称的山海关。

山海关

老龙头

老龙头作为明长城的东部起点,地势险要,老龙头的修筑,戚继光功不可没。他在镇守山海关之时,为了防御蒙古骑兵在冬季枯水季节和退潮之时从海边潜入,修筑了这座海上石城。老龙头修建的意义在于,它的出现真正实现了山海关防御体系的山海一体化。

老龙头作为明长城的东部起点,地势险要,老龙头的修筑,戚继光功不可没。他在镇守山海关之时,为了防御蒙古骑兵在冬季枯水季节和退潮之时从海边潜入,修筑了这座海上石城。老龙头修建的意义在于,它的出现真正实现了山海关防御体系的山海一体化。

【“两京锁钥”的特殊位置】

山海关

山海关镇东楼

山海关镇东楼是明代长城关隘城上箭楼的典型代表作,是保存完好的长城军事防御建筑。镇东楼为二层三间、重檐歇山青板、筒瓦瓦顶,坐东朝西。“天下第一关”行书匾额悬挂于镇东楼上,笔力劲健,与镇东楼和险峻的关隘相映成趣,气象恢宏,精彩非常。

山海关镇东楼是明代长城关隘城上箭楼的典型代表作,是保存完好的长城军事防御建筑。镇东楼为二层三间、重檐歇山青板、筒瓦瓦顶,坐东朝西。“天下第一关”行书匾额悬挂于镇东楼上,笔力劲健,与镇东楼和险峻的关隘相映成趣,气象恢宏,精彩非常。

山海关,也指山海关区,又称“榆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千米。作为秦皇岛市的一个市辖区,山海关地处河北省的东北隅,属于东北、华北、环渤海三大经济区的交会处。它北依燕山,南临渤海,东北和辽宁的绥中接壤,西北和河北抚宁相连。这里地处山海之间,集山、海、关、河、湖等景观于一体,山清水秀,有道是“幽蓟东来第一关,襟连沧海枕青山”。这里所指的“青山”就是明早期长城起点翻越的第一座山——角山,角山形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山海关的天然屏障。而老龙头则是我国唯一一段深入海中的长城,是万里长城的精华所在。山海关城山和海的距离是8千米,长城犹如一条巨龙,逶迤于群山之间蜿蜒东来,将高山、雄关、大海连成一体,构成了山海关独特的地理环境。

山海关作为万里长城的东部起点,控遏辽西走廊。巍巍长城随着山势起伏,雉堞密布,雄压四野。从地理上看,这里的确是名副其实的军事要塞。过去的京奉驿道,现在的京哈铁路、京沈高速横贯东西,使之成为华北通往东北的要冲。

从历史上看,山海关作为战略要地早在秦代就已经形成。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为了巡行天下,命令修筑驰道,山海关就是秦代驰道“碣石道”的要冲。南北朝时期,北齐在这里修筑长城,其遗址在今天的山海关长寿山石门横岭一带尚能看到。隋唐时期,山海关作为军事要隘,被称为“渝关”,又作“榆关”。金元时期,这里的战略优势明显得到加强,而山海关真正成为雄关要塞,则是明朝的事情了。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为了加强北方防务,设立卫所。明洪武十四年(1381),大将军徐达派遣燕山等卫所屯兵15100人,在永平、界岭等地修筑了三十二关,当年十二月,修筑的山海卫城,这就是山海关得名的由来。从此,山海关成为控遏辽东的重要关口。

山海关

山海关和角山长城

明朝中叶之后,随着满族在东北兴起,辽东的形势极度恶化,山海关的地位达到了空前重要的地步。明王朝几乎动用了全国之力保卫山海关。仅在山海关关城内,当时的兵力就达到了十三四万人。到了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明政府在山海关设立山海镇,主辖蓟镇东协四路。此后,又将蓟辽督师从京师附近移驻山海关,使得山海关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山海关的存在,真所谓“天下安危系于一垣”。从实际情况来看,山海关的确遏制住了清军的入侵。虽然清军曾十次绕过山海关侵入关内,威胁北京,甚至一度占领山东等地,但是却未能在关内立足,根本原因就像魏源在《圣武记》中所说:“山海关控制其间,则内外声势不接,即入其他口,而彼能绕我后路。”这也就导致了“所克山东、直隶郡邑辄不守而去,皆由山海关阻隔之故”。

清军最终进入山海关,则是因为吴三桂叛明降清,清军长驱直入,使得山海关彻底失去了控遏辽东的价值。此后,山海关已经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直到鸦片战争之后,山海关的地位和军事价值才再度凸显出来。

山海关

山海关临闾楼

据《山海关志》记载:“临闾楼在东城上接东罗城北角处,明万历十二年(1584)建。因建东罗城连接关城,虑有不测,特置楼设军”。临闾楼与东罗城同期建成,是拱卫山海关城的防御性建筑。清以后逐渐废弃。现存建筑为1986年修建。

据《山海关志》记载:“临闾楼在东城上接东罗城北角处,明万历十二年(1584)建。因建东罗城连接关城,虑有不测,特置楼设军”。临闾楼与东罗城同期建成,是拱卫山海关城的防御性建筑。清以后逐渐废弃。现存建筑为1986年修建。

【天下第一关的城防布局】

现在的山海关较完整地保留了明清两代的历史风貌,它的城防建筑布局充分利用了山海关地区的地形特征,按照“因地形,用险制塞”的方法来设计的。山海关在山和海之间8千米的狭长孔道上构筑了由关城、瓮城、罗城、翼城、前哨城堡、海防卫城和长城共同组成的独特的城防布局。既有陆防设施,也有海防设施,既有内外设置,也有防御纵深的立体化防御布局,充分显示了当时人们在山海关设置上的匠心独具。

在总体上,山海关的防御体系可以分为内外两层。内层以关城为核心,辅以瓮城和罗城;外层主要是散点分布的哨城、翼城和各路的关隘、烽堠等,与内层核心形成掎角之势。

山海关关城的东垣为万里长城的一部分,南、北、西三面城垣环依长城。整个关城周长4796米,城墙高11.6米,厚10米。内为土筑,外包城砖。在北京的东部地区,山海关关城可以说是最大最坚固的。关城四垣中部各有一座城门,东为镇东门、西为迎恩门、南为望洋门、北为威远门。每个城门上均有城楼,东垣上有城楼五座,分别为镇东楼、靖边楼、牧营楼、临闾楼和威远堂,号称“五虎镇东”。城门外为瓮城,在万历十二年(1584),东门外建了东罗城,崇祯十六年(1643)西门外建了西罗城,最终形成了今天前拱后卫的防御格局。

东罗城周长2045米,东垣偏南方向设置东门一座,门的北边是两座敌楼,东南角和东北角各有一座角楼;北垣偏北设有北门,门西为敌楼,此处和东北角楼之间设有敌楼两座;南门设在南垣偏西位置,此处和东南角楼之间也有两座敌楼。虽然东罗城的面积不是很大,但是为了防御的需要,可谓是敌楼林立,步步设防。东罗城城墙平均高7米,顶面宽3.2米,外设垛墙,内设宇墙,海墁铺砖。罗城城墙内全为夯土铸就,外面有些地方用城砖包砌,有些地方则用毛石垒砌和三合土夯筑。东罗城的三座城门,其中的东门就是关门,关门上建有一座二层重檐城楼,名为“服远楼”。承台下为砖拱券门洞,洞内是对开双扇木制大门,城门上方朝东镶嵌镌刻“山海关”三个大字的石匾额。在城门建有瓮城,瓮城南墙偏西开瓮门一座,这是山海关的第一道门,门上设有可以起落开闭的千斤闸。西罗城由于不是防御重心所在,相对规模较小,现在已经全部拆除,仅留下一小段夯土遗迹。山海关关城的瓮城只有东瓮城保存完整,其余已经拆除。

山海关

山海关古城内大街

作为一座准军事化了的城市,并不影响山海关在交通要道上的特殊地位。南北交通必然从这里经过,商旅往来,人流熙攘,三教九流,络绎不绝。繁荣的商业活动,为这座军事古城留下了太多的商业痕迹。而今的古城大街,从两边的店铺中,依然能够找到当年繁华的影子。

作为一座准军事化了的城市,并不影响山海关在交通要道上的特殊地位。南北交通必然从这里经过,商旅往来,人流熙攘,三教九流,络绎不绝。繁荣的商业活动,为这座军事古城留下了太多的商业痕迹。而今的古城大街,从两边的店铺中,依然能够找到当年繁华的影子。

山海关

山海关兵部分司署

作为军事重镇,官署是必不可少的。从明代开始,兵部为了对山海关进行有效管辖,专门在这里设立了兵部分司署,以便就近直接处理军机大事。原本的分司署衙门已经不存在了,现在的建筑是在原来的遗迹上仿明代建筑修筑起来的。

作为军事重镇,官署是必不可少的。从明代开始,兵部为了对山海关进行有效管辖,专门在这里设立了兵部分司署,以便就近直接处理军机大事。原本的分司署衙门已经不存在了,现在的建筑是在原来的遗迹上仿明代建筑修筑起来的。

山海关

山海关进士坊

进士坊位于钟楼的东侧,是为明成化八年(1472)进士萧显所建。原为木制,清末民国时期损毁。现在的进士坊是后来修建的石质建筑,这个进士坊正是山海关教育事业兴旺发达的标志。

进士坊位于钟楼的东侧,是为明成化八年(1472)进士萧显所建。原为木制,清末民国时期损毁。现在的进士坊是后来修建的石质建筑,这个进士坊正是山海关教育事业兴旺发达的标志。

外层的防御设施目前遗存下来、保存较为完整的是宁海城和镇虏台,其余的南翼城、北翼城和威远城仅有一些遗迹,主体建筑已经荡然无存。在山海关辖区内,南起渤海之滨的老龙头北至燕山深处的九门口,绵延26千米的长城线上,险要地段设置了南海口关、南水关、山海关、北水关、旱门关、角山关、滥水关、三道关、寺儿峪关和一片石关10个关隘,此外尚有43座敌台、51座城台、14座烽火台,共同铸就了山海关大纵深防御的防御体系,拱卫森严,守望相助,互为犄角,结构严谨,功能明确,攻守自如,可以说是军事防御体系中的杰作。

【关城卫所的城市记忆】

山海关作为军事重镇,是重要的交通要道,是关内通往关外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中转中心。关城作为古城堡群的核心,在内部形成了独特的城市布局。这个具有军事性质的城市,以东西南北十字大街为骨架,街巷、胡同、民居、商铺、神庙、祠坛和相关政府办公地都分布在这座城市里,这里文化发达,商业繁荣,人员往来稠密,处处彰显着活力和生机。它的空间组织结构和立体轮廓的和谐统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艺术成就。虽然历经战乱,但是明清时代的格局却相对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成为人们研究古代城市布局的典范。

关城内的制高点是钟鼓楼,在它的西北侧就是山海关的官署建筑山海镇总兵府,这座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的建筑,历经沧桑岁月,已经面目全非。经过全新规划的总兵府已正在兴建之中,从而填补这座军事要塞的指挥中枢的空白。另外一处重要的官署就是明代兵部分司署,原建筑已毁,现在已经在原址上重新建设了依原样仿建的兵部分司署。除了官署之外,在关城内祠庙建筑也是主要的代表性建筑,这其中最值得一说的是孔庙,又称先师庙,目前仅有大成殿依然存在,这座位于关城西北部的大殿,可以说是明清时期山海关文化教育的摇篮。

作为一座城市,首先要有居民,有了居民才会有商业。在山海关城内,民居是古城建筑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多个方面展示了古城的建筑艺术成就,同时也涵盖了这一地区的民风民俗传统特色。古城内保留了大量的四合院民居,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王家大院。现在已改为山海关民俗馆。这些四合院在建筑风格上,基本特征是以院落为中心,室内开阔明亮,构造简朴大方。

可以说,山海关留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一座经历了无数次硝烟战火洗礼的古代军事要塞,更是一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城,是文明和进步的见证,是文化史上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上一篇:暂无
下一篇:避暑山庄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