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生成,造化品汇
“龙沙张宴塞云收,帐外连营散酒筹。万里车书皆属国,一时剑佩列通侯。天高大漠围青嶂,日午微风动彩斿。声教无私疆域远,省方随处示怀柔。”这首题为《塞上宴诸藩》的七言律诗,作者就是清圣祖康熙皇帝,而这首诗的写作地点就是今天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
“龙沙张宴塞云收,帐外连营散酒筹。万里车书皆属国,一时剑佩列通侯。天高大漠围青嶂,日午微风动彩斿。声教无私疆域远,省方随处示怀柔。”这首题为《塞上宴诸藩》的七言律诗,作者就是清圣祖康熙皇帝,而这首诗的写作地点就是今天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
【万里车书皆属国】
避暑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这个清代皇帝避暑和处理朝政的地方,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市区北部,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距离北京180千米。承德避暑山庄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从政治角度来说,避暑山庄是一个能够体现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政治舞台;从文化角度来说,作为皇家园林,它本身就有难以估量的文化价值;从艺术角度来说,避暑山庄也体现出了中国园林艺术的最高成就。
避暑山庄从它开始启用的那天起,无形中就成了清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可以这样说,康乾盛世的出现,与避暑山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康熙皇帝在位61年,塞外巡幸48次,其中在避暑山庄驻跸达21次。乾隆皇帝在位60年,到避暑山庄的次数达到了49次。他们每次到避暑山庄基本上是从5月到9月,几乎有半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原本在紫禁城办公的一切程序原封不动地转移到了这里。正如康熙朝诗人查慎行在《山庄杂咏三十首》中的第二首所描述的:“奏章多从驿骑驰,行宫勤政日孜孜。三更桦烛明如昼,又是宵衣乙览时。”生动地描述了康熙皇帝在行宫每日勤政的场景。
从政治上来看,避暑山庄地处塞外,这里离蒙古各部很近,并且和北方的边防关系密切。清朝建设避暑山庄首先考虑到的是它的政治意义,这是清政府联络蒙古各部和巩固北方边防的重要举措。当时,随着蒙古各部相继来归,觐见者日益增多,而许多蒙古王公对于当时北京的生活环境不能适应,难免会感染诸如牛痘等疾病,而在避暑山庄朝觐,则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通过在避暑山庄举行的一系列诸如接见、册封、赐宴、赏赉等活动,在树立政治威信的同时,更加强了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团结,这里无形中成为清朝皇帝处理民族事务的政治中心,在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特殊作用。
清 王致诚 万树园赐宴图
画的内容反映了1754年乾隆在避暑山庄万树园接见三策凌的壮观场面。画面上气氛庄严肃穆,乾隆皇帝坐在步辇上缓缓进入宴会场地,被接见的杜尔伯特部首领及文武官员在旁跪迎。乾隆皇帝分别册封他们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的称号及爵位,并赏赐金银工艺品、玉器、瓷器、绢帛等物。因画上书款处绢脱落,作画者已不能确指,但从画风及档案记载可知,郎世宁、王致诚及部分中国画家参加了绘画工作。对照真人写生,收集素材,历时一年才完成。画幅完成后亦悬挂在承德避暑山庄卷阿胜境殿内,与马术图相对,一动一静。
画的内容反映了1754年乾隆在避暑山庄万树园接见三策凌的壮观场面。画面上气氛庄严肃穆,乾隆皇帝坐在步辇上缓缓进入宴会场地,被接见的杜尔伯特部首领及文武官员在旁跪迎。乾隆皇帝分别册封他们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的称号及爵位,并赏赐金银工艺品、玉器、瓷器、绢帛等物。因画上书款处绢脱落,作画者已不能确指,但从画风及档案记载可知,郎世宁、王致诚及部分中国画家参加了绘画工作。对照真人写生,收集素材,历时一年才完成。画幅完成后亦悬挂在承德避暑山庄卷阿胜境殿内,与马术图相对,一动一静。
画家王致诚有一幅名画《万树园赐宴图》,这幅画里的万树园就位于今天的避暑山庄。画里描述的是一件发生在乾隆十九年(1754)与避暑山庄关系密切的政治事件。乾隆十八年(1753)夏,厄鲁特蒙古杜尔伯特部策凌、策凌乌巴什、策凌孟克三策凌因为不满准噶尔达瓦齐的统治,毅然率领本部三千余户一万多人投归清朝。这对于乾隆来说,是完成康熙、雍正两朝解决准噶尔蒙古问题未竟事业、统一祖国西北边疆的一件大事。为了表彰三策凌,乾隆皇帝立即调拨牛羊和粮食安顿他们的生活,同时编旗设盟,任命策凌、策凌乌巴什为正副盟长。乾隆十九年(1754)夏,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澹泊敬诚殿接见三策凌,并册封策凌为亲王,策凌乌巴什为郡王,策凌孟克为贝勒,其余随从人员各封赏有差。接着,乾隆连续五天在山庄的万树园大排筵宴,燃放烟火,并命令内蒙古、青海、喀尔喀诸部王公大臣陪宴。对于这样的历史大事,乾隆皇帝自然不能放过,于是才有了王致诚的这幅名画。
【独特的园林景观】
避暑山庄占地564万平方米,环绕山庄蜿蜒起伏的宫墙长达万米,相当于颐和园的2倍,有8个北海公园那么大。山庄内有康熙乾隆钦定的72景,拥有殿、堂、楼、馆、亭、榭、阁、轩、斋、寺等建筑一百余处,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与故宫和曲阜孔庙并称中国三大古建筑群。与北京故宫相比,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见长,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成为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
烟雨楼
烟雨楼位于避暑山庄内青莲岛上,是仿浙江嘉兴南湖烟雨楼所建,分为上下两层,每层各五间,围廊以苏式彩画装饰。在二楼的门额上,有乾隆题写的“烟雨楼”镏金云龙陡匾一面。在院内的月台下,有两个须弥座,座上有铜质海马一对,是根据古代“河图洛书”的传说铸造的。
烟雨楼位于避暑山庄内青莲岛上,是仿浙江嘉兴南湖烟雨楼所建,分为上下两层,每层各五间,围廊以苏式彩画装饰。在二楼的门额上,有乾隆题写的“烟雨楼”镏金云龙陡匾一面。在院内的月台下,有两个须弥座,座上有铜质海马一对,是根据古代“河图洛书”的传说铸造的。
承德避暑山庄由苑景区和宫殿区两大部分构成。其中,苑景区又可分成湖区、平原区和山峦区三部分。苑景区的精华在湖区,康熙曾夸耀说“天然风景胜西湖”。湖区虽然没有颐和园的昆明湖那么大,但是由于洲岛错落,湖面被长堤和洲岛分割成5个湖,各湖之间又有桥相通,两岸绿树成荫,山庄主要的风景建筑又都散落在湖区的周围,因此显得曲折有致,秀丽多姿。湖区的风景建筑大多是仿照江南的名胜建造的,如“烟雨楼”,是模仿浙江嘉兴南湖烟雨楼的外形修建的。金山岛的布局仿自江苏镇江金山。湖中的两个岛分别有两组建筑,一组叫“如意洲”,另一组叫“月色江声”。“如意洲”上有假山、凉亭、殿堂、庙宇、水池等建筑,布局巧妙,是风景区的中心。“月色江声”由一座精致的四合院和几座亭、堂组成。每当月上东山的夜晚,皎洁的月光,映照着平静的湖水,山庄内万籁俱寂,只有湖水在轻拍堤岸,发出悦耳的声音,“月色江声”的题名便由此而来。平原区在湖区北面的山脚下,地势开阔。西部绿草如茵,一派蒙古草原风光;东部古木参天,呈现大兴安岭莽莽林海的景象。当年这里有万树园,园内有不同规格的蒙古包28座。其中最大的一座是御幄蒙古包,直径达七丈二尺,是皇帝的临时宫殿,乾隆经常在此召见少数民族的王公贵族、宗教首领和外国使节。山峦区在山庄的西北部,面积约占全园的五分之四,这里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众多楼堂殿阁、寺庙点缀其间。整个山庄东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国自然地貌的缩影。
水心榭
水心榭为避暑山庄“乾隆三十六景”的第八景,榭建于下湖和银湖之间,跨水为桥,上面有三座亭榭,南北两边为重檐四角攒尖式方亭,中间为重檐水榭。榭在水中,两旁空间广阔,碧波荡漾,四望皆成画景,确有“飞角高骞,虚檐洞朗,上下天光,影落空际”的诗意。
水心榭为避暑山庄“乾隆三十六景”的第八景,榭建于下湖和银湖之间,跨水为桥,上面有三座亭榭,南北两边为重檐四角攒尖式方亭,中间为重檐水榭。榭在水中,两旁空间广阔,碧波荡漾,四望皆成画景,确有“飞角高骞,虚檐洞朗,上下天光,影落空际”的诗意。
万树园
澹泊敬诚殿
烟波致爽殿
宫殿区位于湖泊南岸,地形平坦,是皇帝处理朝政、举行庆典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占地10万平方米,由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1945年被烧毁)四组建筑组成。正宫是宫殿区的主体建筑,建于康熙五十年至五十二年(1711~1713),乾隆十九年(1754)重新修缮,改建。正宫占地1万平方米,包括九进院落,由丽正门、午门、阅射门、澹泊敬诚殿、四知书屋、十九间照房、烟波致爽殿、云山胜地楼、岫云门以及一些朝房、配殿和回廊等组成,分为“前朝”、“后寝”两部分。前朝是皇帝处理军机政务的办公区;后寝是皇帝和后妃们日常起居的生活区。主殿叫“澹泊敬诚”,用珍贵的楠木建成,因此也叫楠木殿,是皇帝治理朝政的地方,各种隆重的大典也都在这里举行。正宫现已辟为博物馆,清代遗留下来的宫廷珍贵文物2万余件陈列其中。松鹤斋是乾隆十四年(1749)在正宫东面所建的一组八进院落的建筑,是皇太后居住地。当年,松鹤斋内“常见青松蟠户外,更欣白鹤舞庭前”。庭院中还有驯鹿悠游其间。绥成殿后依次有照房十五间,门殿三间,大殿七间名为乐寿堂,后改名为悦性居,是皇太后的寝宫。绥成殿、十五间照房、门殿建筑早已无存。乐寿堂仅剩基址,1998年复重建。万壑松风殿是康熙帝接见官员,批阅奏章,读书写字之处。1722年,康熙发现皇四子和硕雍亲王胤#xde6a;之第四子弘历(乾隆帝)聪明伶俐,十分喜爱,于是传旨,命将弘历送入宫中。这年夏天,弘历由父母带领,随祖父前往承德避暑山庄。康熙将避暑山庄的侧堂“万壑松风”赐给弘历居住,平时进宴或批阅奏章,都要乾隆侍奉在旁,朝夕教诲。弘历继位后,将这座殿宇题名为纪恩堂。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写《避暑山庄纪恩堂记》,纪念康熙皇帝对他的眷顾养育之恩。
山庄整体布局巧用地形,因山就势,分区明确,景色丰富,与其他园林相比,有其独特的风格。山庄宫殿区布局严谨,建筑朴素,苑景区自然野趣,宫殿与天然景观和谐地融为一体,达到了回归自然的境界。山庄融南北建筑艺术精华,园内建筑规模不大,殿宇和围墙多采用青砖灰瓦、原木本色,淡雅庄重,简朴适度,与京城的故宫,黄瓦红墙,描金彩绘,堂皇耀目呈明显对照。山庄的建筑既具有南方园林的风格、结构和工程做法,又多沿袭北方常用的手法,成为南北建筑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避暑山庄不同于其他的皇家园林,按照地形地貌特征进行选址和总体设计,完全借助于自然地势,因山就水,顺其自然,同时融南北造园艺术的精华于一身。它是中国园林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享有“中国地理形貌之缩影”和“中国古典园林之最高范例”之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