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帝王的归库
清朝自1644年入关到1911年灭亡,历时267年。在清朝入关后,先后有10个皇帝。除了末代皇帝溥仪外,其余9人均按帝制葬礼,归葬于东陵、西陵两处。而溥仪死后多年,其骨灰也葬于清西陵。清东、西两陵,成为封建社会最后的两处陵址,均位于河北省境内。
清朝自1644年入关到1911年灭亡,历时267年。在清朝入关后,先后有10个皇帝。除了末代皇帝溥仪外,其余9人均按帝制葬礼,归葬于东陵、西陵两处。而溥仪死后多年,其骨灰也葬于清西陵。清东、西两陵,成为封建社会最后的两处陵址,均位于河北省境内。
【清东陵】
清东陵位于河北遵化县马兰峪西部昌端山主峰南麓,距北京100余千米,占地78平方千米,是一座规模十分宏大、体系比较完整的古代陵墓建筑群。清东陵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北有昌瑞山做后靠如锦屏翠帐,南有金星山做前朝如持笏朝揖,中间有影壁山做书案可凭可依,东有鹰飞倒仰山如青龙盘卧,西有黄花山似白虎雄踞,东西两条大河环绕似两条玉带。群山环抱的堂局辽阔坦荡,雍容不迫,真可谓地臻全美,景物天成。当年顺治皇帝到这一带行围打猎,被这一片灵山秀水所震撼,当即传旨“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从此,昌瑞山便有了规模浩大、气势恢宏的清东陵。整个陵区共有清帝陵5座:孝陵(顺治)、景陵(康熙)、裕陵(乾隆)、定陵(咸丰)、慧陵(同治);后陵4座,妃园寝5座、公主陵1座。这15座陵墓,埋葬着清5帝、14后、136个嫔妃。
近代著名的皇后慈禧也葬在这里。联合国世界遗产专家说清东陵是“人类具有创造性的天才杰作”,陵区以昌瑞山主峰下的孝陵为中轴线,依山势呈扇形东西排列,主次分明,尊卑有序。各陵按规制营建了一系列建筑,总体布局为“前朝后寝”。“百尺为形,千尺为势”的审美思想贯穿于每一座陵寝建筑中,使各单体建筑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空间组合。远望时,殿宇、城垣、门坊、道路、桥涵,金黄碧绿、丹红雪白,气势恢宏壮丽而深沉。由远及近,步移景易,变化丰富,秩序严谨,相得相济,引人入胜,是中国古代陵寝建筑的典范之作,其建筑艺术达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顶峰。在这庞大的建筑群体中包容了中国明清两代宫廷建筑的基本形式,运用了最先进的工程技术,采用了最为珍贵的建筑材料,陵区的580多座单体建筑中,有经过两次大地震330年岿然不动的全国现存最宽的石牌坊,有全长达5.5千米的孝陵主神路,有叩之声若金钟的“五音桥”,有被誉为“石雕艺术宝库”和“地下佛堂”的裕陵地宫,更有采用最为珍贵的黄花梨木建成并为黄金装饰的慈禧陵三大殿,以及“凤在上龙在下”的丹陛石,游人看后既被它那精湛的艺术所倾倒,更为它那宏伟的气势所折服。
清裕陵隆恩殿
清裕陵是乾隆皇帝的陵寝,隆恩殿是祭祀乾隆皇帝的地方,位于裕陵前院。大殿建于高大的汉白玉台基上,面宽五间,上覆重檐黄琉璃瓦歇山顶,檐下绘有以蓝绿色为主调的旋子彩画。金色屋顶,红色墙身,白色台基,使整个大殿显得金碧辉煌,光彩夺目。
清裕陵是乾隆皇帝的陵寝,隆恩殿是祭祀乾隆皇帝的地方,位于裕陵前院。大殿建于高大的汉白玉台基上,面宽五间,上覆重檐黄琉璃瓦歇山顶,檐下绘有以蓝绿色为主调的旋子彩画。金色屋顶,红色墙身,白色台基,使整个大殿显得金碧辉煌,光彩夺目。
五音桥位于顺治帝孝陵神道,桥全长110.60米、宽9.10米,桥上有石望柱128根,抱鼓石4块,两边安设有方解石栏板126块,桥两侧装有方解石栏板126块,每块栏板的形状和大小相同,敲击时能发出叮叮咚咚的悦耳音乐,包罗我国古代声乐中宫、商、角、徵、羽五音,所以称为“五音桥”。敲击时需用木质敲击器,以获得最佳效果。
清东陵是中国封建皇陵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综合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风水学、建筑学、美学、哲学、景观学、丧葬祭祀文化、宗教、民俗文化等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是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清东陵以它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于2000年11月30日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1年1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4a级旅游景区。
清景陵
景陵是清圣祖康熙皇帝和四位皇后、一位皇贵妃的合葬墓。景陵位于孝陵的东边,修建于康熙二十年,其规模仅次于孝陵。景陵的神道上建有神功圣德碑楼、石像生、牌楼门、神道碑亭等,是一座完整的帝王陵墓。
景陵是清圣祖康熙皇帝和四位皇后、一位皇贵妃的合葬墓。景陵位于孝陵的东边,修建于康熙二十年,其规模仅次于孝陵。景陵的神道上建有神功圣德碑楼、石像生、牌楼门、神道碑亭等,是一座完整的帝王陵墓。
【清西陵】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千米处的永宁山下,离北京120多千米。周界约100千米,面积达800余平方千米。这里北依峰峦叠翠的永宁山,南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古木参天,景态雄伟。清西陵陵址为雍正帝所选,雍正的陵址本来选在清东陵九凤朝阳山,但他认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沙石,实不可用”,因而将原址废掉,命另选“万年吉地”。选陵址者奏称,易县永宁山下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雍正皇帝御览之后十分高兴,也认为这里“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自此,清各代皇帝便间隔分葬于遵化和易县东、西两大陵墓。清西陵共有清帝陵四座,即泰陵(雍正)、昌陵(嘉庆)、慕陵(道光)、崇陵(光绪);后陵3座,王公、公主、妃子园陵7座。这14座陵墓共葬了76人。
清西陵古建筑群规模宏大、体系完整,是一处环境幽雅、风景秀丽的游览胜地。在方圆100千米的陵区内,有华北地区最大的人工古松林。从建陵开始,清王朝就在永宁山下、易水河畔、陵寝内外,栽植了数以万计的松树,现在这里有古松1.5万株,青松幼柏20余万株,陵区内松柏葱郁,山清水秀,14座陵寝掩映在松林之中,若隐若现,俨然一幅绚丽的山水画。陵区内千余间宫殿建筑和百余座古建筑、古雕刻气势磅礴。每座陵寝严格遵循清代皇室建陵制度,皇帝陵、皇后陵、王爷陵均采用黄色琉璃瓦盖顶,妃、公主、阿哥园寝均为绿色琉璃瓦盖顶,这些不同的建筑形制,展现出不同的景观和风格。
清西陵体现了中国历代帝王陵寝的最高水准,更是一部精美的艺术杰作,座座陵寝都反映出清朝的历史文化、建筑文化、生态文化和风水文化。成为自然环境与陵寝建筑相结合的最伟大的例子。
泰陵隆恩殿
清西陵中的泰陵是雍正皇帝的陵寝。泰陵隆恩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红墙,重檐歇山黄琉璃瓦顶。大殿建在汉白玉台基上,周围有栏杆环绕,台基四角有螭首。月台上设有铜香炉、铜鹿和铜仙鹤。台基前面出踏跺三部,东西各出踏跺一部,正中踏跺设有龙凤踩石。
清西陵中的泰陵是雍正皇帝的陵寝。泰陵隆恩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红墙,重檐歇山黄琉璃瓦顶。大殿建在汉白玉台基上,周围有栏杆环绕,台基四角有螭首。月台上设有铜香炉、铜鹿和铜仙鹤。台基前面出踏跺三部,东西各出踏跺一部,正中踏跺设有龙凤踩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