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 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娲皇宫

华夏女神之庙

娲皇宫俗称“奶奶顶”,位于河北省涉县西北凤凰山上,娲皇宫是我国最大的奉祀中华始祖女娲的古代建筑群,是神话传说中女娲氏“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地方。娲皇宫始建于北齐,是北齐高洋皇帝的行宫,距今已有1450多年,整个古建筑群分为山下、山上两部分,中间以十八盘山道相连,由朝元宫、停骖宫、广生宫、娲皇宫四组建筑组成。

娲皇宫俗称“奶奶顶”,位于河北省涉县西北凤凰山上,娲皇宫是我国最大的奉祀中华始祖女娲的古代建筑群,是神话传说中女娲氏“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地方。娲皇宫始建于北齐,是北齐高洋皇帝的行宫,距今已有1450多年,整个古建筑群分为山下、山上两部分,中间以十八盘山道相连,由朝元宫、停骖宫、广生宫、娲皇宫四组建筑组成。

娲皇宫

娲皇宫

据碑文记载,此处古迹最早创建于汉文帝时,但当初规模很小,仅有“神庙三楹”。《涉县志》记载,北齐文宣帝高洋,以邺为都城(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以晋阳(今山西太原)为陪都,文宣帝高洋自邺至晋阳,往来于山下,“遂起离宫,以备巡幸”。文宣帝高洋“信释氏,喜刻经像”,在这里较大规模地修建了娲皇宫,并在山麓开凿石室,内刻佛像,以后又将佛经“勒之岩壁”。到明代又陆续修建了不少宫宇,清代又大规模重修。累经历代迭次修建,这里逐渐形成占地1.5万多平方米的古建筑群。

娲皇宫

娲皇宫阁楼

娲皇阁通高23米余,屋顶歇山琉璃瓦剪边建筑,基层为石券,前设廊,外砌石栏杆。阁身分为三层:一层名清虚阁,二层名造化阁,三层名补天阁,檐下分别施七踩三昂斗拱、三踩单昂斗拱、五踩双昂斗拱。三层俱系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南北西三面设廊,人们可凭栏眺望周围的景色。廊内向西一面为隔扇。依崖而建的楼阁特色,是我国高层楼阁中的一种独特形式,这种结构不仅可以节省工料,减少许多工程造价,而且便于建造。

娲皇阁通高23米余,屋顶歇山琉璃瓦剪边建筑,基层为石券,前设廊,外砌石栏杆。阁身分为三层:一层名清虚阁,二层名造化阁,三层名补天阁,檐下分别施七踩三昂斗拱、三踩单昂斗拱、五踩双昂斗拱。三层俱系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南北西三面设廊,人们可凭栏眺望周围的景色。廊内向西一面为隔扇。依崖而建的楼阁特色,是我国高层楼阁中的一种独特形式,这种结构不仅可以节省工料,减少许多工程造价,而且便于建造。

娲皇宫

娲皇宫刻经

千百年来,娲皇宫历经数代,屡遭焚毁,今日所见,多为明清建筑。北齐遗迹,仅留石窟与摩崖刻经。崖壁现留石窟三处,除娲皇阁底基石窟外,其右侧另有“眼光”、“蚕姑姑”二窟,窟内石像已遭破坏,残缺不齐,唯内壁环刻经文较为完好。摩崖刻经是娲皇古迹文物之精髓所在,共有六部:《思益梵天所问经》、《十地经》、《佛垂般涅#xdd36;略说教诫经》、《佛说盂兰盆经》、《深密解脱经》、《妙法莲花经》。这六部经文分五处刻于崖壁上、眼光洞、蚕姑洞内,刻经总面积为165平方米,刻石1187行,共刻经文137400多字,是我国现存摩崖刻经中时代最早、字数最多的一处,成为我国佛教发展史上,特别是佛教早期典籍中极为珍贵的资料,对于研究我国早期佛教地域、流派及书法镌刻演变有着重大意义和极高的研究价值。

娲皇宫设在山势陡峭、地势险峻的山腰上。娲皇宫楼阁共三层:一层名为“清虚阁”,阁楼墙上的壁画非常符合佛教道教中因果报应的说法,也说明了女娲的性格——爱憎分明。二层名为“造化阁”,女娲造人雕像供奉其中。三层名为“补天阁”,女娲手持五色石,正在精心筹谋着如何帮助人类渡过难关。通高23米,由九根铁索将楼体系在崖壁的八个“拴马鼻上”。因三阁楼紧依悬崖,脚下没有浑厚的根基,楼上站满人后,楼身就会前倾,给人颠悠的感觉,因而被人们誉为“活楼”、“吊庙”。总之,娲皇楼阁是一个倚岩凿险,结构凌虚,地势独特,巧夺天工,妙不可言的好去处。娲皇宫作为道教宫观,又与民俗佛教等其他东西结合在一起,是古建筑中的杰作。

下一篇:苍岩山福庆寺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