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风流韵称“四绝”
隆兴寺位于河北正定县城的东门里街,占地面积6万平方千米,是河北省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隆兴寺俗称大佛寺,创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当时称为龙藏寺,现在寺内所存龙藏寺碑就是隋代遗物。宋初改名龙兴寺。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宋太祖敕命在寺内铸造铜观音像,并大力扩建寺院,遂形成今日的格局,后世屡有修建,但形制和风格变化不大。清康熙时期更名隆兴寺。作为著名的佛教寺院,隆兴寺最值得人们关注的地方是它独特的佛教建筑艺术和高超的佛教造型艺术。
隆兴寺位于河北正定县城的东门里街,占地面积6万平方千米,是河北省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隆兴寺俗称大佛寺,创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当时称为龙藏寺,现在寺内所存龙藏寺碑就是隋代遗物。宋初改名龙兴寺。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宋太祖敕命在寺内铸造铜观音像,并大力扩建寺院,遂形成今日的格局,后世屡有修建,但形制和风格变化不大。清康熙时期更名隆兴寺。作为著名的佛教寺院,隆兴寺最值得人们关注的地方是它独特的佛教建筑艺术和高超的佛教造型艺术。
【宋代建筑的典范之作】
隆兴寺俯瞰图
隆兴寺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在其南北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寺内的主要建筑——天王殿、大觉六师殿、摩尼殿、转轮藏、戒坛、韦驮殿、大悲阁和弥陀殿等,其中大觉六师殿已经毁圮,仅有殿基存在。在现存建筑中,最值得称道的就是摩尼殿和转轮藏。
大觉六师殿遗址
大觉六师殿始建于宋神宗元丰年间,面阔九间,进深六间,通面宽52.8米,深34.5米,总面积1800余平方米。旧称殿高五丈五尺,内分八十一间。由于年久失修,大觉六师殿现在仅存台基。
大觉六师殿始建于宋神宗元丰年间,面阔九间,进深六间,通面宽52.8米,深34.5米,总面积1800余平方米。旧称殿高五丈五尺,内分八十一间。由于年久失修,大觉六师殿现在仅存台基。
摩尼殿是隆兴寺内最重要的宋代建筑。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先后数次到隆兴寺考察,推测摩尼殿的建筑年代应该在宋仁宗年间,而在后来的修建中发现的宋代墨笔题记正好印证了梁先生的推断。摩尼殿从平面上看,阔七间,深七间,接近于正方形的长方形,大殿屋顶为重檐歇山顶。大殿立于一个台基之上,台基之前有月台。摩尼殿的独特之处首先在于它的四面正中都有抱厦,四面的抱厦是出入大殿的通道,整个大殿没有窗棂,光线主要从抱厦和上下檐之间的拱眼射进来的。殿内有金柱两圈,外圈金柱承托下层檐,内圈金柱承托上层檐和四缝梁架以及承担屋顶重量,内圈之中是一个大基坛,供奉着华严三圣等5尊金装泥塑佛像,其中释迦牟尼佛像及二弟子塑像为宋代雕塑。
摩尼殿的建筑风格和宋代遗留的《营造法式》记载的完全吻合,其梁架结构为8根内柱用阑额(柱子上端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普拍枋(用来承托斗拱的木结构)将柱头相互连接,四椽明栿(天花板以下的梁)搭交在柱头铺作上,栿脊上加大缴背以增强四椽明栿的荷载能力,明栿上用蜀柱、托脚承托草栿与平,草栿上也用短柱托脚承托其上部构件,平梁上蜀柱与叉手并用承托脊。如此这般,一金柱、普拍枋、阑额、四缝梁架、、襻间共同组成摩尼殿上部主要承重的大木构架。摩尼殿的斗拱极为丰富,且尤其复杂,站在殿中仰望,实在眼花缭乱,除却襻间斗拱,整座大殿共有127朵斗拱。下檐一圈67朵,上檐38朵,内槽22朵。诸多构件次第搭配,毫不杂乱,井然而轻巧,是《营造法式》中的殿堂结构抬梁式建筑最确切的实物范例。
在隆兴寺戒坛的后面,东西两侧各有两座楼阁式建筑,东为转轮藏殿,因殿内正中安置转轮藏而得名,转轮藏阁和转轮藏是隆兴寺又一处重要的宋代建筑遗存。梁思成先生说:“转轮藏殿之结构,尤为精巧,是木构建筑之杰作。”转轮藏殿为三间正方形,在殿中正方形中心略靠后的地方安装着转轮藏,转轮藏两旁为了留下安放轮藏的位置,两个中柱各向左右让出,从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平面配置。
这种特殊配置使得转轮藏殿的梁架结构成了“建筑中罕有的珍品”。此殿上下两层结构,下层由于前面的两个柱子向左右移动,迫出由下檐斗拱弯曲向上与承重梁衔接的弯梁。上层梁架因为前后做法的不同,有大斜柱的作用,然而大斜柱和下平襻之间的交接点非常清楚,丝毫也不勉强。各梁柱之间交接处所使用的角替、襻间、驼峰等有条不紊,正像梁思成先生所描述的“条理不紊,穿插紧凑,抑扬顿挫,适得其当,唯有听大乐队之奏名曲,能得到同样的锐感”。
摩尼殿
这是一张摩尼殿的正面图,可以清楚地看到大殿和抱厦的位置,檐下硕大的斗拱清晰可见。
这是一张摩尼殿的正面图,可以清楚地看到大殿和抱厦的位置,檐下硕大的斗拱清晰可见。
摩尼殿的外转角铺作和柱头铺作
转轮藏
据梁思成先生考察得出的结论,转轮藏是典型的宋代小木建构。尤其是外角梁头的蝉肚、椽子的卷杀、扁阔的普拍枋和卷杀的柱头,完全和《营造法式》符合。
据梁思成先生考察得出的结论,转轮藏是典型的宋代小木建构。尤其是外角梁头的蝉肚、椽子的卷杀、扁阔的普拍枋和卷杀的柱头,完全和《营造法式》符合。
而转轮藏殿内安置的转轮藏,则被后世赞为北宋稀有的小木构建筑实物。转轮藏置放于阁内底层正中直径7米的圆形地坑中央,外观形似一重檐八角形亭子,中设一立轴,转轮藏之整体绕中轴回转,属“整体转动式”。整座轮藏的重量由轴之下部的藏针承载。藏针由生铁铸成,外径41.4厘米的圆球形针珠置于上仰的半圆凹状针臼内,四周以坚硬的三合土围护。藏针尾部上端平作八辐状,辐间扁铁垂直向上插于木质藏轴。轴作八棱形,上端穿过楼板直至二层。
转轮藏整体可分藏座、藏身、藏顶三部分。藏座部分下由藏针尾部向上出八根斜戗,上呈放射状平置八根角梁,各角梁下悬里外两根垂柱,柱根有卷刹。柱间施枋三层,上、中层枋穿过斜戗施于藏轴和外柱间,下层枋里插内柱,穿外垂柱延至地坑边缘,此层枋间设联结构件。藏身是轮藏最具实用功能的部分。藏座斜戗上平出的八根角梁上施龙骨铺木板为藏身的底部。上立内外槽柱,内槽柱为方形,外槽柱为八瓣梅花柱。藏轴与内槽柱间施枋三层。为避免集中施置于立轴的同一高度而有损立轴,三层枋依对角上下相错。同时为使整体更加稳固,每两层枋间施以斜戗。顶层枋之上端以四根方木组成“井”字形框架将藏轴框于当中。外槽柱上端施普柏枋及阑额、由额,由额下以雀替支托。额间嵌浮雕云龙纹的华版,明间华版上雕升降双龙,次间对称各雕一行龙。藏身之上设重檐,下檐为八角形,上檐作圆形。下檐斗拱除柱头铺作外,当心间施补间铺作两朵,梢间一朵,式样为八铺作双抄三下昂。昂是古式真斜昂,而不是清式平直的翘而加以昂嘴者。上檐平面为圆形,但斗拱仍以下檐位置布置,共56朵,式样为八铺作出五抄计心重拱造。梁思成先生1933年考察后认为“各斗之欹(清式称斗底)皆略有卷杀,非如清式斗底之板直。最外跳头上用撩檐枋(其断面作长方形),而非圆径的挑檐桁。角梁头的蝉肚(与清式霸王拳不同),椽子的卷杀,扁阔的普柏枋(清式称平板枋)和卷杀的柱头,无一不与《营造法式》相吻合”。
【独特的佛教造像艺术】
隆兴寺之所以被称为大佛寺,与寺内的佛教造像有直接关系。按类型来说,隆兴寺的佛教造像可以分为塑像、壁画、木雕佛像、金铜铸铁佛像等,不同的佛教造像所体现的艺术风格各自不同,可以说它融汇了唐宋元明清不同时代造像的精华。在摩尼殿中,除了上文讲到的宋代塑像外,摩尼殿还有两宗值得关注的佛教造像艺术珍品。其一就是殿内壁画。壁画现存面积三百多平方米,在各抱厦墙壁和殿内墙壁上都有。壁画以青绿色为主,间有沥粉贴金,人物众多,造型准确,笔法精细而线条流畅,神态生动,别具一格,实为壁画中的珍品,这些壁画基本上是明清时代的产物,其中属于清代的主要是内槽东西扇面墙内壁所绘的“十二圆觉菩萨”和“八大菩萨”,其余皆为明代成化年间所绘。四抱厦墙壁上绘制的是“二十四诸天”,檐墙内壁采用分幅兼通景模式绘制“释氏源流”——讲述了释迦牟尼降生、出家、苦行、成道、涅#xdd36;的人生历程。内槽东西扇面墙外壁分别绘有“西方胜景”和“东方净琉璃世界”。其中保存较为完好的是“西方胜景”。此壁画高6.6米,宽8.67米,场面宏大,人物多达400多尊,画师采用基本对称布局,将画面处理得意境深远,主题突出,主次分明。整幅画面可分为左中右三个部分,中部绘制西方极乐世界,画面中央为高而华美的须弥台,阿弥陀佛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面容饱满,肉髻,身穿红色袈裟,显露心胸,双手结法界定印,背后有火焰纹身光,上设宝盖。自髻顶而出的慧光呈带状飘曳于宝盖两侧,无数小坐式化佛布列其间,佛的两侧绘有衣着华美、璎珞布体、面容慈祥的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其余众菩萨、罗汉、天人拱卫两侧,共同形成了一幅壮美的画面。
摩尼殿五彩倒坐观音
在摩尼殿内槽北壁上,通壁塑五彩悬山,长15.7米,高7.5米,它以雕塑和绘画两种艺术形式结合,将普陀珞珈山的壮观场景浓缩在一面墙上。画面的主题是踞坐在山岩之间的南海观音,在他的身边凑拥着山石、碧波、天人、罗汉。根据画面主题,人们将之称为“山中观音”或“海岛观音”。由于他坐南面北,和大殿坐向相背,故而又被称为“背坐观音”或“倒坐观音”。观音像高3.4米,头戴花冠,身子微微向右侧并前倾,上身除斜披的络带外其余大部分裸露,下身穿着镶花边的红裙。观音像肌肤润泽,五官娟秀,配饰华丽。左腿下垂,足踏朵莲,右腿自然地斜压在左腿之上,右手绕膝轻搭于左手腕上。这幅观音塑像的制作高超,匠师想象力丰富,将虚幻的神和现实生活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以致鲁迅先生将之称为“东方美神”。观音像身后的假山塑壁,山石连绵,高低起伏。岩石塑法线面结合,棱角分明,宛如太湖石一般方圆结合,虚实相生。山石瘦硬的线条和观音像的圆润流畅形成鲜明对比。岩石的颜色主要以青、绿、黄为主,具有典型的金碧山水的特色。山上泉水喷涌,洞穴中罗汉正在修炼,山石间点缀以飞龙、狮子、白象等,形成了动静结合的艺术效果。
到了隆兴寺,还有一个不能错过的地方就是毗卢殿,这个原是正定北门崇因寺的主殿从1959年迁建到隆兴寺北端之后,又为隆兴寺平添了一道风景。殿内有一尊明代铸造的千佛绕毗卢的铜铸像,在莲花宝座上,每一个莲瓣上都有一尊小佛像,三层莲花宝座共计有1000尊小佛像。每层莲座之上皆铸有两两相对的四尊毗卢佛,面向四方。整个铜像由下到上,层层缩小,共计有1012尊大小不等的佛像。其构思之精妙,设计之独特,铸造之精美,堪称铜铸艺术的精品。
当然,来到隆兴寺,龙藏寺碑不可不看。龙藏寺碑全称“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楷书碑刻。在中国的书法发展史中,隋代是汉隶向唐楷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而龙藏寺碑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其字体方整有致,结构严谨,用笔沉滞宽博,朴拙而不失清秀,庄重而不呆滞,在书体结构和用笔上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是研究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史的珍贵实物资料。近代著名学者康有为赞誉“此六朝集成之碑,非独为隋碑第一也”,后人也称其为楷书第一碑。
隆兴寺,不仅仅是一座寺庙,更是一个蕴藏着奇珍异宝的佛教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