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 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响堂山石窟

佛教造像史上的一次飞跃

响堂山石窟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鼓山,分南北两处,相距约15千米。因石窟群在山腰,人们谈笑、拂袖、走动均能发出铿锵的回声,故名响堂山石窟。现存石窟16座,摩崖造像450余龛,大小造像5000余尊,还有大量刻经、题记等。响堂山石窟是河北省现已发现的最大石窟,也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响堂山石窟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鼓山,分南北两处,相距约15千米。因石窟群在山腰,人们谈笑、拂袖、走动均能发出铿锵的回声,故名响堂山石窟。现存石窟16座,摩崖造像450余龛,大小造像5000余尊,还有大量刻经、题记等。响堂山石窟是河北省现已发现的最大石窟,也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响堂山石窟

响堂山石窟

【南响堂山石窟】

南响堂山石窟地处临水镇纸坊村西北,鼓山南麓,滏阳河北岸。景区现存大小石窟7座,分上下两层,上层5座,下层2座,自下而上分别为华严洞、般若洞、空洞、阿弥陀洞、释迦洞、力士洞和千佛洞。其中华严洞规模最大,高约4.9米,宽和深各约6.3米,内刻《大方广佛华严经》。窟内南壁正中上部有阿弥陀佛净土图故事的大型浮雕,南面中心柱上部有释迦说法图和佛本生故事浮雕。位于上层的千佛洞,小巧玲珑,保存较好。窟顶外壁上方雕覆钵塔,塔端雕卷云状山花蕉叶,中雕展翅欲飞的金翅鸟,钵顶雕宝珠,两侧各雕八角形宝珠顶柱。窟内三面宝坛上各龛均雕一佛两弟子两菩萨,正面龛本尊为释迦佛。洞壁广造千佛,有大小造像1028尊,故名千佛洞。窟顶微隆,中央雕莲花,周雕8身飞天,两两相对,形成各组对称的轻歌曼舞的神仙极乐世界。此窟结构严谨,雕艺精致,尤其是外壁和窟顶的雕刻,都是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

南响堂诸窟中最典型且保存得最为完好的窟室为第七窟千佛洞。窟室前凿辟窟廊,四柱三开间,檐柱为八角形束莲柱,中间二柱雕成狮子负柱,上托尖拱火焰形门楣,其上雕刻飞天和佛塔。柱头雕火焰宝珠,上托阑额,其上为斗拱,一斗三升,以托檐椽承接瓦顶,顶上雕出瓦垄。屋脊上雕基座,正中为金翅鸟,旁侧为卷云蕉叶,蕉叶上托覆钵形塔顶,最上为宝珠形塔刹。窟门两侧各开一龛,龛内各雕出一尊护法力士像。窟内为三壁三龛,佛像除头部外大体完好。最值得注意的是其藻井,中雕圆莲花,四周飞绕八身飞天,以宝珠为中心,两两相对。其中两对四身为伎乐天,手执横笛、琵琶、箜篌、笙;一对为歌舞天,一对为供养天。整个画面美不胜收。

响堂山石窟

南响堂山石窟第一窟

第一窟在第一层洞窟的东南侧,洞口两侧的石柱上刻有蟠龙,上方的两扇明窗中间有一个佛龛。洞窟内部设有中心柱,中心柱正面大龛内凿有保存完整的主尊坐佛,佛的头光周围浮雕飞天。主尊两侧着僧衣的胁侍原作尚存,然而佛坛上那些泥塑的雕像,均为20世纪初被盗走的原石像的替代品。

响堂山石窟

南响堂山石窟第七窟立柱正面佛龛

第七窟是南响堂山保存最为完整的石窟,其中还有仿木结构的石刻建筑元素。石窟前廊有石柱和斗拱支撑的瓦檐,上端是一个覆钵顶。前廊内部的入口两侧各有一尊力士。石窟内的尊像中,每龛中的五尊造像都比较完整,只是很多都已经少了头部。佛、菩萨和弟子的形象都是从身后的石壁中直接雕刻出来的(除了其中的一尊佛像),因此石像不易被取走。

【北响堂山石窟】

北响堂石窟开凿于鼓山西麓天宫峰山腰处,坐东朝西,现存八窟。其中以北齐时代开凿的三窟,即俗称的南洞、中洞和北洞最为重要。北洞俗称大佛洞,是响堂山最宏伟的洞窟,为中心方柱式塔形窟,中心方柱三面开龛造像。正龛内的主佛像高达3.5米,为响堂山石窟中最大尊。中心柱正面主尊头像后部为火焰及忍冬纹舟型背光,并有七龙穿游其间。洞窟内四壁刻塔形列龛,洞室前壁刻有“帝后礼佛图”。整个洞窟的设计很别致,正面的上部凿空,用来采光,所以,洞窟虽大,但不觉得昏暗,洞窟后部及中心塔柱后面比较暗,更有庄严神秘之感。

北响堂的中洞又名释迦洞,形制布局装饰等与大佛洞相近,只是在规模上远不如大佛洞。它的外立面雕刻保存完好,为开凿时大体原貌。在洞窟的门外两侧分别雕刻菩萨立像,再外面的两侧龛内又各雕天王像。门外的前廊处有八角形的檐柱,下部为狮子柱础。北响堂中洞雕像大多宽袍大袖,其衣着疏朗有致,简约又不失精美,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北响堂南洞又称刻经洞,因为此窟内外石壁上刻有佛经,其窟形与北洞中洞不同,内部设有中心塔柱,石窟主室正左右三壁各自开龛,为典型的殿堂式窟室,主室前有廊,甬门左右刻力士像。

两处响堂石窟均始建于北齐。当时北齐有两个政治中心,一是国都邺(今临漳境内),一是别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地扼太行山东西交通要隘的鼓山,是两都来往必经之地。这里山清水秀,风景美丽,石质优良,将佛教奉为国教的北齐皇帝高洋便选择此处凿窟建寺,营造宫苑,作为他来往于两都之间的避暑、游玩和礼佛之地。此后隋、唐、宋、明各代均在此增凿。现今,皇帝的行宫早已荡然无存,寺院也残破不堪,而凿在岩壁上的一座座佛龛雕像却保留了下来,以它独特的风格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

响堂山石窟

北响堂山石窟中洞入口

中洞是石窟群中第二大石窟,宏大的入口和柱廊均被保存下来。近年来,人们在洞前增添了一个木质的前廊,廊檐之上的石壁刻有一个覆钵顶。单层的覆钵塔结构是响堂山石窟所见到的比较独特的形象。柱廊檐下有身着铠甲的力士护法,门两侧的石柱由巨大的狮子承托。入口过道相对伫立着两尊高大的菩萨,人们要在她们目光的注视下步入石窟。

响堂山石窟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北响堂山石窟佛头像

响堂山石窟

北响堂山石窟北洞中心柱西侧象神王

北洞也被称为“ 大佛洞”,是响堂山石窟群当中开凿最早的洞窟。北洞非凡的设计融合了佛教宇宙观中独特的时间与空间观念,并且可以和北齐建国的历史事件联系到一起。石窟外部立面由于16世纪的一场地震和长时间的自然侵蚀受到破坏。石窟入口处用石块重修过,入口上方是三个为洞窟引入阳光的明窗,入口顶部还有类似覆钵顶的痕迹。

上一篇:正定隆兴寺
下一篇:直隶总督署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