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省府第一衙
直隶总督署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裕华路,是清代直隶总督的河北保定直隶总督署办公处所,是直隶省的最高军政机关,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座最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初为保定府署,永乐年间为大宁都司衙署。自清雍正八年(1730)直隶总督驻此,至清朝灭亡(1911),直到清亡后废止,历经182年,可谓是清王朝历史的缩影。
直隶总督署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裕华路,是清代直隶总督的河北保定直隶总督署办公处所,是直隶省的最高军政机关,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座最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初为保定府署,永乐年间为大宁都司衙署。自清雍正八年(1730)直隶总督驻此,至清朝灭亡(1911),直到清亡后废止,历经182年,可谓是清王朝历史的缩影。
直隶总督署历史内涵十分丰富,曾驻此署的直隶总督共75人99任次,如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方观承等。民国年间是直系军阀曹锟的大本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曾是日伪和国民党河北省政府所在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河北省人民政府也曾驻此。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直隶总督署东西长约130米,南北深220余米,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以两条南北向的更道将建筑群分割成东、中、西三路。主体建筑位于中路。所有房舍都用青砖青瓦建成,其柱采用黑色,其廊虽有彩绘,却无豪华装饰,整个建筑群质朴美观而又浑然一体。
总督署的黑色三开间大门,坐北朝南,位于1米高的台基上。大门正中悬一匾额,上书“直隶总督部院”。门前两根对称的大旗杆,各高约35米,为全国古建旗杆之最。院内有数十株粗大的桧柏,已有460多年的树龄。每逢冬季,数百只猫头鹰栖息其上,“古柏群鸮”成为衙内一景。总督署大堂,五开间,长22米,进深10米,高9米,是总督署的主体建筑。堂前有抱厦三间,堂外有砖砌的13米见方的露台。以黑色油饰为基调的大堂布置得森严肃穆。内有屏风一座,屏风中间绘有丹顶鹤、海潮和初升的太阳,象征一品文职大员。这个大堂是举行重大庆典活动的场所。其对面的戒石坊为一座四柱三顶的木质牌坊。南面书有“公生明”三个红底金字;北面书有宋代书法家黄庭坚书写的官场箴规:“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总督升堂理事,抬眼能见此箴,以示警戒。
随着历史长河的流逝,从全国范围看,作为清代官式建筑的总督衙署,如今大多荡然无存,即使是残留的遗址,也往往历经改建,面目全非,已失去清代官衙的内涵,而充分体现雍乾时期建筑风貌,在我国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省级衙署——直隶总督署,多年来一直为党政军界驻守,才得以妥善保护,因此它自然就成为具有较高文物价值和研究,欣赏清代官式建筑的最好实物史料。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座古衙的存在,对古城保定乃至河北历史、建筑等领域文化内涵的补充,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拥有珍贵的文物价值。
直隶总督署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人称“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作为直隶省的军政枢纽机关,历任总督在这里处理过无数次的政务,有兴农治水、查吏安民的政绩,也有贪赃枉法、镇压农民起义、出卖主权尊严的劣举。1900年,英、法、德、意四国联军入侵保定,直隶总督李鸿章在外地训令“以礼相待”。侵略军大肆烧杀抢掠。11月6日,以英少将盖斯里为首的侵略军将校端坐在总督署大堂正中,将直隶护理总督廷雍等人五花大绑,在大堂跪审,并斩杀。这是保定直隶总督署历史上的唯一一次“庭审”,却留下了耻辱的一页。
1988年,保定直隶总督署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辟为博物馆,成为中国近代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直隶总督署公生明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