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 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四祖寺五祖寺

中国禅宗祖庭

黄梅四祖寺始建于公元624年,乃中国佛教禅宗第四代祖师道信大师的道场,而黄梅五祖寺则是禅宗四祖之弟子弘忍大师讲经说法之道场,它创建于公元654年,距今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两座庞大的禅宗古寺如两颗熠熠生辉的宝石,一个位处黄梅西山,一个坐落黄梅东山,东西两地人杰地灵、香火鼎盛,前后出现过一百多名得道高僧,不仅在我国佛教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还是享誉全球的旅游胜地。

黄梅四祖寺始建于公元624年,乃中国佛教禅宗第四代祖师道信大师的道场,而黄梅五祖寺则是禅宗四祖之弟子弘忍大师讲经说法之道场,它创建于公元654年,距今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两座庞大的禅宗古寺如两颗熠熠生辉的宝石,一个位处黄梅西山,一个坐落黄梅东山,东西两地人杰地灵、香火鼎盛,前后出现过一百多名得道高僧,不仅在我国佛教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还是享誉全球的旅游胜地。

【四祖寺,中华禅宗第一寺】

唐武德七年(624年),四祖道信禅师应蕲州道俗之邀前往黄梅双峰山,蕲州道俗为其建造寺院。双峰山风景秀丽、谷深幽静,又有清澈泉流与嶙峋奇石,道信禅师在此一住就是三十年,讲经说法,广收佛徒,扩建寺院。这蕲州道俗为道信所建古寺便成为中国禅宗第一寺,在悠悠岁月里几经沉浮,终成今天的四祖寺。那双峰山就是今天的黄梅西山,它如剑冲天,屹立苍翠山峦之中,传承禅宗理念一千多年。

黄梅西山所处之地古时称“广济黄梅”,因香火鼎盛、传承不息而素有“小西天”、“蕲州禅宗甲天下”之美誉。西山距离黄梅县城大约15千米,总面积约8平方千米,海拔约1400米。四祖寺便坐落在西山山峦之上,被层峦叠嶂的山峰紧紧包围。唐朝年间,四祖寺最鼎盛时期共有殿堂楼阁800多间,僧徒千余人,每年朝山的香客多达数万人。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四祖寺几经损毁和修复,明朝正德年间,一场大火将寺庙烧成废墟,荆王主持重修工作,让宝寺重焕光彩,但到明朝万历年间,寺庙又发生坍塌;到了清朝,四祖寺又遭数次损毁,以至于清末民初的时候,庞大的寺庙群落凋落衰败得仅剩十几间殿堂楼阁和一些依稀可辨的古迹。现在的四祖寺便是在这个基础上重建起来的,虽远不如从前光耀夺目,但在古朴斑驳的院墙与台阶中,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古寺当年的恢宏壮阔。

四祖寺五祖寺

四祖寺山门

四祖寺五祖寺

四祖寺慈云塔

四祖寺五祖寺

远眺四祖寺

四祖寺依山势而建,由上、中、下三个部分组成,层次分明,布局严谨,殿堂与楼阁层叠于苍翠古树之中,盘亘交错,幽深僻静。山门是四祖寺的入口,它高7.8米,宽6.6米,由青白石板砌成,雄伟壮观。跨过山门即能见到四祖寺的主体建筑,由天王殿、大雄宝殿、祖师殿、藏经楼等十余座殿堂楼阁组成。殿堂楼阁内雕梁画栋,均摆设有庄严肃穆的佛像法像。寺庙中间长有三棵枝繁叶茂的古松,相传乃道信禅师亲手栽种,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古松与殿堂之间布有石阶或走廊,经由这些通道又可抵达一天门、引路塔、二天门、洗笔泉等三十多处古迹和景观。

四祖寺五祖寺

黄梅五祖寺内的飞虹桥

【初创“东山法门”】

据史料记载,道信俗姓司马,乃河南沁阳人,生于隋开 皇元年(580年),13岁拜三祖为师,到安徽潜山皖公山静修禅宗,40岁得三祖衣钵,至双峰山讲经传法。在双峰山传法期间,唐太宗李世民多次邀他进京颐养天年,但均被拒绝,四祖禅宗道信法师的威名可见一斑。如今,四祖寺内还存有一幅木刻版图,版图所示四祖寺原貌依山傍水,楼台殿阁数不胜数,门徒多达500多人。

在道信以前,中国禅宗都以“游化为务”的方式讲经传法,也就是说,禅宗法师并没有固定的道场,而是云游四海广收门徒。但道信却在四祖寺内定居传法,这样做不仅给门徒弟子们创造了非常理想的禅修环境,还使师徒、弟子之间的交流变得非常方便。此外,定居传法还形成了较为独立的寺院经济,僧徒们农禅并修,自给自足,结束了出门乞食的生活。有了庞大的寺庙之后,世俗人士也有了朝拜的胜地,无形当中为传播禅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后来,这种定居传法的方式被称作“东山法门”。

四祖寺五祖寺

大满禅师塔

四祖寺五祖寺

黄梅五祖寺内的白莲池

四祖寺五祖寺

黄梅五祖寺内的天王殿

四祖寺五祖寺

黄梅五祖寺内的通天路

作为“东山法门”的初创者,道信法师不仅禅宗修为极高,还精通医术,广修善事,经常帮前来朝拜的世俗人士医治疾病。据称,黄梅县每年三月初三吃芥菜粑的习惯便源自于道信法师。相传某年春季,四祖寺附近百姓间流行疥疮,村民疼痒难忍,便到四祖寺寻医问药。道信法师在帮百姓医治疾患的同时,还就地取材,使用百姓家家都有的米粉和荠菜做成芥菜粑,分发给百姓食用。百姓食用此芥菜粑就能预防疥疮,此后 每年三月初三四祖寺庙会的时候黄梅百姓便吃芥菜粑,一直传承至今。

四祖寺殿堂店面的山冈上耸立着一座砖石结构的古塔,其名毗邻塔,此塔造型别致,一层四面,半圆封顶,东南西扇面各设有一个塔门。据《坛经》所载,这座石塔乃道信法师葬身之处,是其弟子五代祖师弘忍所建造的。道信圆寂之前叮嘱弘忍继承禅业,将中国禅宗发扬光大,弘忍得四祖衣钵,静心修炼,为中国禅宗留下了另外一处瑰宝——五祖寺!

榫卯

榫卯是中国古代木质建筑的核心结构,由一个突出的榫头和凹陷的卯眼组成。把榫头插入卯眼当中,就完成了木架构之间的组合。正因为有了榫卯结构,中国古代的木建筑才得以不用一根铁钉。榫卯结构是中国古人的独特创造。

【禅宗宝刹五祖寺】

禅宗五祖弘忍大师承袭四祖衣钵之后修成正果,门徒遍天下。公元672年,唐高宗李治因敬仰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助其大兴土木,在湖北黄梅县东山修建庙宇。于是,一片楼阁叠嶂,飞檐翘瓦的佛殿出现在黄梅东山的山腰。此后,千百年间,不管是禅宗大师、修佛门徒、拜香俗人、虔诚游人还是文人墨客,都欣然来到这幽静的群山之中,一睹五祖寺真容。

五祖寺楼阁殿堂众多,它的整体布局和四祖寺相差无几,都是依山势而建,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自东山山麓的一天门开始,一直到最后的白莲峰,路途曲折,沿途有释迦多宝来佛塔、千佛塔、十方佛塔、飞虹桥等几十处名胜古迹。五祖寺殿堂楼阁交错叠嶂、琉璃金瓦、画栋雕梁,楼台殿阁间又有 绿树红墙,远望而去,就好像山腰间悬浮着一座蓬莱仙岛,楼与山层层叠叠,蔚为壮观。回廊与石阶上下相连,婉转有致,伴有郁葱松竹,大有曲径通幽之意。五祖寺最鼎盛时期拥有楼阁殿宇1000多间,但自五祖弘忍大师圆寂之后,五祖寺和四祖寺一样历经多次破坏和修复,直到清咸丰四年(1854年)才历经最后一次损毁。这一回,五祖寺仅剩下为数不多的楼阁和一些残垣断壁。此后五祖寺在清末的时候得到一定的修缮,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五祖寺的十几栋楼宇和几十处名胜古迹受到国家的重点关注,黄梅县政府特拨专款进行修缮。

四祖寺五祖寺

黄梅五祖寺大门

四祖寺五祖寺

黄梅五祖寺内的大雄宝殿

五祖寺中极负盛名的“四大殿”分布在建筑群的中轴线上,尤值一提的便是麻城殿,此殿成因还有一段佳话。麻城殿始建于唐大中年间,原名毗卢殿。毗卢殿被毁之后,麻城人募捐重建此殿。据说,此宫殿上所用砖瓦全都是麻城的善男信女翻山越岭,跋涉200余千米,从遥远的麻城腹地搬运至东山来的。所以,此殿建成之后就被命名为麻城殿。麻城殿两侧分布着观音殿和圣母殿,沿着殿堂中的石阶往上走,就能看到气势宏伟的真身殿。真身殿是五祖寺最主要的建筑之一,大殿前面是一座左右对称的钟鼓亭,钟鼓亭里面建有走廊,与大殿内部相连。正殿大门气势磅礴,两侧各立有一根大石柱,石柱之上 雕有金色巨龙,巨龙腾云驾雾,栩栩如生。真身殿屋顶盘踞九龙,两侧辅以雕花砖,精美绝伦。

真身殿后有一道通天门,直达东山主峰白莲峰。登顶白莲峰,五祖寺旅途便接近尾声,等待你的就是远近闻名的白莲池。如若初夏时节来到这里,你还能欣赏到盛开的白莲,这些白莲是弘忍大师讲经传法时种下的。伫立白莲池旁,当你俯身回看自己的足迹,便觉得这耸立在林木之间的红墙黄瓦似乎更像一位历经千年轮回的高僧,波澜不惊地讲述着沉积在山峦之间的历史沧桑。

四祖寺五祖寺

黄梅五祖寺内的香炉

四祖寺五祖寺

黄梅五祖寺内的毗卢殿

上一篇:曾侯乙墓
下一篇:暂无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