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大戏曲之一
黄梅戏,又称为采茶调,发源于湖北省黄梅县,是我国的五大剧种之一,并且也是五大剧种中最年轻的一个。黄梅戏的艺术特点可以总结为“婉转绵长,直抒胸臆”八个字。黄梅戏无论念白还是唱腔都十分淳朴而流畅,节奏明快,情感丰富,演员的眼神身段都以“贴近生活”著称,有着浓郁的中国田园特色。
黄梅戏,又称为采茶调,发源于湖北省黄梅县,是我国的五大剧种之一,并且也是五大剧种中最年轻的一个。黄梅戏的艺术特点可以总结为“婉转绵长,直抒胸臆”八个字。黄梅戏无论念白还是唱腔都十分淳朴而流畅,节奏明快,情感丰富,演员的眼神身段都以“贴近生活”著称,有着浓郁的中国田园特色。
新中国成立后,黄梅戏很快得到了戏剧界的认可,并在海内外票友中得到了高度喜爱。2006年黄梅戏入选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梅戏 《女盗情仇》剧照
【源于湖北,兴于安徽】
关于黄梅戏的起源有种种传说和推测,其中流传最广的是下面这种。
黄梅戏,由名字便可得知发源于湖北省的黄梅县。黄梅戏最初的曲调是基于当地农民上山放牧、打猪草时的劳动小调,以及民间迎亲、求爱时的歌曲。曲调欢快轻盈,朗朗上口,充满了活泼生动的百姓生活情趣。
清朝末年,黄梅戏逐渐从湖北流传到了安徽的安庆地区,立刻受到当地百姓的追捧。后来,安庆方言由于其行云流水般的发音方式,更加适合黄梅戏的念白,因此逐渐成为黄梅戏的主要语言。这种“安庆版”的黄梅戏流传回湖北,人们也觉得它更加具有传唱性。因此如今流行于皖鄂赣三地的黄梅调,几乎都是起源于湖北,被改良于安徽的。
据说,黄梅戏从清朝末年兴起。当时它还只是一种被称为“黄梅采茶调”的地方小调,仅仅配合高跷、旱船等湖北民间表演艺术出场,而并非一种单独的戏曲形式。后来随着乐曲形式的丰富,“黄梅采茶调”逐渐演变为故事完整的戏曲。出场的人物从丑角、旦角、小生扩展到了正旦、老生等。
进入辛亥革命时期后,由于黄梅戏朗朗上口的艺术特点,很快受到了文化改良者们的热捧。在此阶段,黄梅戏的演出越来越规模化和职业化,迅速从流传于坊间的地方小调登上了庙堂。进入城市戏曲舞台后,黄梅戏受到了京剧、汉剧、淮剧、越剧的影响,表演内容和形式都得到了极大丰富,因此在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此外,黄梅戏原有的唱腔也变得更加明快、流畅。
新中国成立后,黄梅戏作为我国的传统经典剧目很快走入世界舞台。从1952年至今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后来黄梅戏《天仙配》甚至拍成了电影,几度轰动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