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第一陵
“炎黄子孙”这个称谓与其说是一个血缘符号,倒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符号。人们会不由自主地在威严肃穆的炎帝像前恭敬地祭拜、虔诚地祈祷,不为功、不为名、不为利、不为情……
“炎黄子孙”这个称谓与其说是一个血缘符号,倒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符号。人们会不由自主地在威严肃穆的炎帝像前恭敬地祭拜、虔诚地祈祷,不为功、不为名、不为利、不为情……
炎帝陵神农大殿
大殿为清式仿古建筑,由主殿、东西配殿、连廊和两个四方亭组成。主殿宽37米,进深24米,高19.6米。大殿正面的外廊上,挺立着10根高浮雕的蟠龙石柱,石柱高5.4米,直径0.8米,为福建花岗岩整石制作。
大殿为清式仿古建筑,由主殿、东西配殿、连廊和两个四方亭组成。主殿宽37米,进深24米,高19.6米。大殿正面的外廊上,挺立着10根高浮雕的蟠龙石柱,石柱高5.4米,直径0.8米,为福建花岗岩整石制作。
【炎黄子孙寻根祭祖之地】
炎帝陵位于湖南株洲市炎陵县城西,它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寝之地,还是炎黄子孙寻根祭祖之圣地,享有“神州第一陵”之美誉。
据史书记载,炎帝陵始建于西汉时期。唐代时,炎帝陵已有奉祀,一直到五代而止。宋乾德五年(967),宋太祖赵匡胤在陵前立庙,此后历朝历代祭祀、修葺不断。
史书记载的炎帝陵大修有17次,其中宋代1次,明代3次,清代9次,民国4次。规模最大的一次修葺是在清道光十七年(1837),这次修葺后,炎帝陵在建制规模上都进行了扩大,初步形成了帝王陵寝格局。
1986年,炎帝陵再次大修,重修后的炎帝陵,比清道光十七年时的规模又有所扩大,其风格全部沿袭清代。整个大殿分为四进,一进为午门,二进为行礼亭,三进为主殿,四进为墓碑亭,炎帝神农氏墓冢便在碑亭之后。整个建筑群和陵墓位于同一中轴线上,整体布局严谨,庄严肃穆。
据史料记载,炎帝神农氏是上古时代姜姓部落的首领。他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创始者,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他一生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教 百姓学会了耕作,使百姓得以丰衣足食;为了让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尝遍了各种药材,以致曾一日中毒七十次;他教导百姓用麻织成布来制作衣物遮体;他首先倡导了交易的概念,使百姓可以互通有无;他鼓励百姓在耕作之余发展手工业,并兴建了宣明政教、举行大典的明堂;他制作乐器,带领百姓开展祭祀活动;他制作弓箭,平定忧患,使天下得以太平昌盛。
炎帝的这些举措使当时的社会得以快速发展,得到了百姓的认可,更让后人世代传唱。因此,炎帝陵的祭祀活动,历代王朝都很重视,民间祭祀更是千百年来香火不断。
各种祭祀典礼都能见于炎帝陵,除了蜡祭、藉田和祭祀先医之外,祭祀炎帝陵成为重要的祭祀形式。每逢祭祀仪式,陵殿前鞭炮、鼓乐齐鸣,祭品有谷、豆类、干鱼、鲜果、中草药等。主祭、陪祭、参祭等人员胸前各佩标识,由仪仗队引导,步行至朝觐广场。届时,锣鼓、角号齐鸣,龙腾狮舞,数十支唢呐奏古乐,午门徐徐开启。
队伍依次通过午门,至行礼亭后敬香、三鞠躬,然后肃立恭候。祭祀仪式结束后,进入炎帝陵殿,殿中有巨大的炎帝雕像,只见炎帝手持稻谷,身子微微前倾,其中雕像身高9.7米,底座长8.7米,宽4.7米,重约390吨。雕像下祭拜的香火极盛,那一炉馨香、袅袅不绝,不知燃了几千年。这是中华民族的夙愿,更是炎黄子孙们的心香。
炎帝陵汉白玉石碑
【古树掩映下的温柔】
炎帝陵景区包括炎帝陵、炎陵庙、奉圣寺、崇德坊、胡真官寺、鹿原亭、圣火台、鹿原洞、龙垴石、洗花池等景 观。尤其是重修后的炎帝陵大殿,宏伟壮观,金碧辉煌庄严肃穆。其他附属建筑错落有致,与主殿交相辉映,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也为炎陵山增添了无限光彩。
神农大殿前的朝觐广场上,一棵棵枝繁叶茂、葱茏劲秀的古树巍峨挺拔,树冠相叠,枝丫交错。陵殿右侧河边的小桥护栏上的小狮子石雕玲珑可爱,憨态可掬,石料表面因积年的抚摸而变得非常光滑,手掌覆上,似有丝丝清凉沁入。桥下悠悠的流水,似在诉说着几千年来的沧海桑田与荣辱兴衰。
沿着鹿原陂缓缓前行,放慢脚步,侧耳倾听着是否有鹿鸣入耳,心中还悄悄地希望着可以见到那传说中的灵兽白鹿。江中的龙爪石、龙垴石神韵犹存,相传正是这条金龙因感激炎帝的救治之恩而将炎帝接入龙宫,这才被玉帝化作了一条石龙,不过这却又让人不由得再次钦佩起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拾级而上来到鹿原亭,仿佛登上成片古树包裹着的山岗,放眼望去,四周山色连天,总有苍翠入眼。透过层层的绿色,隐约可见炎帝清洗草药的洗花池,在树木的掩映下芊芊绿草围绕着的翡色的池水,更显得神秘深幽,流露出如梦如幻的色彩。
斜阳下,雁稀山瘦,草暗林深,唯有绛紫和浅黄色无名的野花摇曳在炎帝墓冢之上。亘古深远的寂寥,如烟岚般弥漫开来。
炎帝陵好似一本记载中国历史的史书,记录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见证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自强不息,奋发向上。
炎帝陵九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