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转换容颜依旧
1972年,有一个名字横空出世,响遍全世界,它就是“马王堆”,一座位于湖南长沙的汉朝墓葬。马王堆汉墓的发掘,震惊了全世界的考古界,有人把它誉为汉民族的地下文化宝库,西方人则称它为东方的“庞培城”。经过近三年的考古发掘,陆续出土了大量保存完好的丝织品,还有描写当时现实生活的帛画以及古书、乐器、漆器、兵器等共计3000多件。而最受世界关注的则是一具女尸的出土,她就是轪侯利苍的夫人——辛追。
1972年,有一个名字横空出世,响遍全世界,它就是“马王堆”,一座位于湖南长沙的汉朝墓葬。马王堆汉墓的发掘,震惊了全世界的考古界,有人把它誉为汉民族的地下文化宝库,西方人则称它为东方的“庞培城”。经过近三年的考古发掘,陆续出土了大量保存完好的丝织品,还有描写当时现实生活的帛画以及古书、乐器、漆器、兵器等共计3000多件。而最受世界关注的则是一具女尸的出土,她就是轪侯利苍的夫人——辛追。
【千古辛追,不变的容颜】
在长沙市东郊长浏公路北侧,有一个名为马王堆的地方,该地曾被讹传为五代时期楚王马殷家族的墓地。因此地东西两侧各突起土冢一个,形似马鞍,故又称为马鞍堆。
1972年,考古队正式对这处位于马王堆的墓葬进行了科学挖掘,根据探测,显示出这个墓葬南北长20米,东西长17米,属于大型的古代墓葬。通过考古队员的发掘,这个方形的、深20米的墓显露出来,它从上到下逐渐缩小,像漏斗模样的墓坑底部摆放着4米多长、1.5米高的椁室。当时,即便是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见到如此罕见的巨大椁室时,也都感到非常惊讶。揭开椁板后,丰富的“地下宝库”展现在人们眼前:在淤泥的覆盖下,中央巨大的棺材,四边边厢里填满了五光十色的珍宝,每件物品都像新的一样。
三座汉墓中,二号墓葬的主人是汉初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根据史书记载,轪侯是西汉初年的一个侯爵,曾在长沙国担任丞相。由此基本确定墓葬的年代属于西汉初期,一号墓是利苍妻子的墓,三号墓是利苍之子的墓。
马王堆汉墓三号坑遗址
马王堆三号汉墓共出土竹木简600多枚,其中220枚为古代医书,主要有《十问》(竹简)、《合阴阳》(竹简)、《杂禁方》(木简)和《天下至道谈》(竹简)等。除上述竹木简外,还出土了一大批极为珍贵的帛书,这批帛书包括《老子》、《周易》等二十多种古籍,内容涉及我国古代的思想、历史、军事、天文、历法、地理、医学等。
马王堆三号汉墓共出土竹木简600多枚,其中220枚为古代医书,主要有《十问》(竹简)、《合阴阳》(竹简)、《杂禁方》(木简)和《天下至道谈》(竹简)等。除上述竹木简外,还出土了一大批极为珍贵的帛书,这批帛书包括《老子》、《周易》等二十多种古籍,内容涉及我国古代的思想、历史、军事、天文、历法、地理、医学等。
马王堆汉墓示意图
一号墓由墓顶至椁室深达20米。椁室建在墓坑底部,由三椁(外椁、中椁、内椁)、三棺(外棺、中棺、内棺)以及垫木所组成。木棺四周及其上部用木炭填塞,厚度有30~40厘米,木炭共有约5000千克。木炭外面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厚度达60~130厘米。其中出土的彩绘漆棺,色泽亮丽,棺面布满各式各样的云纹、形态各异的动物和神怪,体态生动,活灵活现,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其内的女尸辛追,虽距今已经超过2100年,但是形体仍保存完好,其全身皮肤润泽,部分关节甚至还可以活动,软结缔组织也还有一定的弹性,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它既不同于木乃伊,又不同于尸蜡和泥炭鞣尸,是一具特殊类型的尸体,是防腐学上的奇迹,是世界考古史上的奇迹,更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辛追的出土震惊了世界,吸引了不少学者前来研究,也有不少人来此观光。女尸出土时身穿丝绵袍和麻布单衣,足蹬青丝履,面盖酱色锦帕,并且用丝带将两臂和两脚系了起来。然后包裹了18层丝、麻等衣物,捆扎着9道组带,又覆盖了两件丝绵袍。墓主人身上裹着的这20层衣物,有丝绸、麻织品,春夏秋冬的衣服几乎都全了。要见到墓主人的面目,就必须先揭开裹在外面的丝绸和麻织品。经过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考古人员才将这20件衣物剥离开来。
马王堆汉墓陈列室
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陈列馆收藏着漆器、竹木器、乐器、兵器、木俑、丝织品和三个巨型棺木,以及帛书、帛画、竹简等。其中所出土漆器在地下埋藏了2000 多年,至今仍色彩鲜艳,完好如初。
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陈列馆收藏着漆器、竹木器、乐器、兵器、木俑、丝织品和三个巨型棺木,以及帛书、帛画、竹简等。其中所出土漆器在地下埋藏了2000 多年,至今仍色彩鲜艳,完好如初。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彩绘漆器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陶俑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彩绘漆案
二号汉墓出土的地形图,其绘制技术及其所标示的位置与现代地图大体近似,地图先后在美国、日本、波兰等国展出,评价极高,被誉为“惊人的发现”。
三号墓出土了大批帛书,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资料。帛书的内容涉及古代哲学、历史和科学技术等许多方面。经过整理,共有28种书籍,12万多字。此外,还出土了几册图籍,大部分都是曾经失传的古书。其中,帛书《五十二病方》,经考证,比《黄帝内经》可能还要早,这是我国目前所掌握的最早的方剂。《五十二病方》的发现,补充了《内经》以前的医学内容,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值,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医学遗产。
马王堆三座汉墓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主要有漆器、绢、绮、罗、纱、锦等,大多保 存完好。其中漆器制作精致,纹饰华丽,光泽如新。最珍贵的是一号墓的大量丝织品,保护完好,最令人称奇的是,有一件素纱禅衣,“轻若烟雾,薄如蝉翼”,这件衣服长1.28米,而且有长袖,但是重量仅有49克,可见当时织造技巧的高超,真可谓是巧夺天工。出土的帛画,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描写当时现实生活的大型作品。还有彩俑、乐器、兵器、印章等珍品,品种繁多,不胜枚举。
马王堆一号汉墓T形帛画
“T形帛画”主要色彩为朱、黄、黑、白等色,人物、景物用墨线细描,还加上彩色。帛画长205厘米,上宽92厘米,下宽47.7厘米。
“T形帛画”主要色彩为朱、黄、黑、白等色,人物、景物用墨线细描,还加上彩色。帛画长205厘米,上宽92厘米,下宽47.7厘米。
【马王堆女尸之谜】
马王堆汉墓遗址位于长沙市东郊。一、二号墓坑均已填塞,其中出土的女尸、素纱单衣及一大批西汉器皿和帛书画等都保存于湖南省博物馆;三号墓坑经过整理加固,供人们参观。
马王堆汉墓古尸素有“东方睡美人”之称,她为世界医学提供了无双范本,贡献巨大。刚出土时,这具女尸看似年约50岁,身高1.54米,体重34.3千克,是浸泡在无色透明棺液之中的。这种棺液经多种科学分析不是防腐剂,而是土壤中的水分通过白膏泥和木炭层渗入墓室的,经过千百年的凝结而积聚棺内,具有微弱的抑菌、杀菌作用,但不是尸体得以保存的根本原因。
那么是什么让辛追的尸体历经2000多年的岁月而不腐呢?在当时就引起了周恩来总理的关注,他说:“辛追在地底下保存了2000年,我们能不能再保存200年呢?”在古尸出土之后,相关专家采用现代防腐技术(以福尔马林为主的固定防腐液)对古尸做了防腐处理,即动脉内注射、局部注射和全身浸泡化学保存液。随后古尸被浸泡在保存液里,在4℃环境下保存在湖南省博物馆内,这期间由当时的湖南医学院人体解剖教研室定期监测并更换保存液。
经过30年的保护,古尸渐渐发生了变化,虽然整体外观保存良好,在外形、肤色上没有明显的变化,皮肤仍具有弹性。但实际上,这具古尸已经出现了骨组织脱钙、蛋白质降解等现象。目前相关科研人员已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模式,成功缓解了马王堆古尸骨组织脱钙和蛋白质降解的现象,但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未来的路上一定还会有新的问题出现。
2003年,根据女尸骨骼复原的画像再次轰动世界。
马王堆一号墓椁室
棺椁用巨大的木板制成,置于墓底正中。椁室上下四周塞满木炭和白膏泥,上面层层填土夯实。
棺椁用巨大的木板制成,置于墓底正中。椁室上下四周塞满木炭和白膏泥,上面层层填土夯实。
辛追原貌复原蜡像
辛追夫人的蜡像复原图放在陈列室中最显眼的位置,这位长沙国丞相夫人逝世时50岁左右,身高1.54米,她的名字来源于墓葬内一枚“妾辛追”的骨质印章。另外,考古学家还从辛追肠道中发现了甜瓜籽,说明她是死于瓜熟季节。
辛追夫人的蜡像复原图放在陈列室中最显眼的位置,这位长沙国丞相夫人逝世时50岁左右,身高1.54米,她的名字来源于墓葬内一枚“妾辛追”的骨质印章。另外,考古学家还从辛追肠道中发现了甜瓜籽,说明她是死于瓜熟季节。
彩绘黑地漆棺
此棺为马王堆一号汉墓木椁中出土的四层木棺中的第二层,棺为梓木材质。棺长256厘米,宽118厘米,通高114厘米。内髹朱漆,其中棺内右侧板中上部朱漆上,用黑漆勾出勉强成形的奔马和人物。外表以黑漆为地,用朱、白、黄等色彩绘复杂多变的云纹,云纹的轮廓线显著高起,这是汉代新兴的堆漆装饰技法,立体感强,具有浮雕的艺术效果。
此棺为马王堆一号汉墓木椁中出土的四层木棺中的第二层,棺为梓木材质。棺长256厘米,宽118厘米,通高114厘米。内髹朱漆,其中棺内右侧板中上部朱漆上,用黑漆勾出勉强成形的奔马和人物。外表以黑漆为地,用朱、白、黄等色彩绘复杂多变的云纹,云纹的轮廓线显著高起,这是汉代新兴的堆漆装饰技法,立体感强,具有浮雕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