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 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城南书院

与麓相望,经籍久俱

拱形的门窗、罗马柱的式样,无一不显露出它独特欧式建筑的风格;但是,青瓦灰墙、朱红色的围栏、窗扇,却又那么真实地将中国古典建筑的特色勾画出来,这是一种视觉的冲击,更是一种文化的冲击。它就是如今的“城南书院”。

拱形的门窗、罗马柱的式样,无一不显露出它独特欧式建筑的风格;但是,青瓦灰墙、朱红色的围栏、窗扇,却又那么真实地将中国古典建筑的特色勾画出来,这是一种视觉的冲击,更是一种文化的冲击。它就是如今的“城南书院”。

城南书院原是南宋大儒张栻之父张浚在潭州的居所,建于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当年的城南书院,虽然名为书院,其实则是一座私家园林。相传,当时的城南书院占地非常广阔,三进三出的院墙藩篱所隔,其间不乏名花奇树点缀,书院当中有一处麻石板铺就的广场,丽泽堂、书楼、养蒙轩、月榭、卷云亭、琮琤谷、南阜、纳湖、听雨舫和采菱舟等“城南十景”更是让人流连忘返。

据1936年《长沙市指南》载:“卷云亭在妙高峰中学之门楼上,城南十景,惟此独存,亭仅方丈,可容三四人坐憩。湘水前横,麓山在望,春夏之间,凭窗西眺,烟波云雾,叠叠重重,在湘滨向麓顶上升,如卷绵焉,此或‘卷云’之名所由来?南阜是妙高峰的绝顶,卷云亭亦在妙高峰上。琮琤谷在卷云亭后高阜之右,朱熹称此处,倚仗忽琮争,竹深无觅处。”

据史载,朱熹和张栻在这里讲学时曾流连忘返于十景之中,两位大儒的讲学使得城南书院名扬天下。

1914年,城南书院改为湖南省第一师范。不幸的是,城南书院在1938年11月13日成为国民党当局采用“焦土政策”抗日的牺牲品,毁于文夕大火。

在1968年,人们按照近代风貌对其进行了修复。修复后的校园集东方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风格于一体,采用了黑色砖瓦、拱形门窗,使得这所百年师范学院散发出一种焕然一新的厚重之感。校内全部房舍都是按照教学、生活等功能来划分成一个个院落的,各院落都有内廊相连,浑然一体。校园里的院落间竹草丛生,古树环绕,后院风姿古朴的古井清澈见底,幽雅宁静。

虽然多年来一直对书院进行修复,但一部分景观早已不复存在,我们只能从现存的处处痕迹中找到书院当年的影子。今天艺术楼的所在地就是当年的“禁蛙池”,相传张栻在夜读时,被一阵阵蛙鸣惊扰,随手将手边的砚台投入池中,谁知,那扰人蛙声便真的立即止住了,于是才称这里为“禁蛙池”。

当然,现在想目睹城南书院当年的 全部景象,是不太现实了。我们也只能从书院现存的景观和“危栏明倒影,面面涌金波”的诗句中来体味书院当年的风采。

千百年来,城南书院与岳麓书院遥遥相望,也同样培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古时的城南书院采用个别钻研、相互问答、集众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主要研习儒家经籍,师生间也经常议论时政,使这里成为“昔贤过化之地,兰芷升庭,杞梓入室,则又湘中子弟争来讲学之区也”。今天的湖南省第一师范更是培育了一批批国家的栋梁之材:毛泽东、蔡和森、任弼时……

不可否认,城南书院对湖南学术思想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其中毛泽东更是在此学习和工作近8年,从1914年春考入湖南省第一师范,开始在这里学习、生活,从事革命活动。到1920年秋在这里担任附属小学主事和师范部国文教员。在此期间,他结识了杨昌济、蔡和森等一大批良师益友,创办工人夜校、组建新民学会,从事党、团组织建设和工农革命运动。据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后院古井旁洗冷水浴,春夏秋冬从不间断。

走在校园里,除了随处可见的历代名家手书真迹,古时的城南书院已经很难寻其踪迹。但是,千百年来文化底蕴的积淀,使得人们进入这里便会不禁感到一阵阵浓浓的书卷气扑面而来……

城南书院

如今的“城南书院”

光绪二十九年(1903),城南书院与湖南师范馆合并,称湖南全省师范学堂,次年改为中路师范学堂,辛亥革命后改为湖南第一师范。

光绪二十九年(1903),城南书院与湖南师范馆合并,称湖南全省师范学堂,次年改为中路师范学堂,辛亥革命后改为湖南第一师范。

上一篇:渌江书院
下一篇:暂无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