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渊薮,百里同心
自南宋时,我国南方经济超过北方。与此同时,立足于经济基础之上的书院文化也开始快速发展。南宋时,湖南醴陵市就建有9所规模相当的书院。其中,规模最大、历史最久、培养人才最多的渌江书院成为历代湘东子弟求学的首选之地。
自南宋时,我国南方经济超过北方。与此同时,立足于经济基础之上的书院文化也开始快速发展。南宋时,湖南醴陵市就建有9所规模相当的书院。其中,规模最大、历史最久、培养人才最多的渌江书院成为历代湘东子弟求学的首选之地。
自宋以来,湖南株洲就有重教兴学的传统。位于醴陵青云山下的渌江书院是这里影响最大的书院,它始建于宋淳熙二年(1175),书院后从青云山迁至西山。书院占地总面积7000余平方米,三面环山,面对渌水。宋明时期,渌江书院皆为学宫;清乾隆十八年(1753),正式命名为“渌江书院”。
渌江书院坐落于西山的一片苍翠葱茏之处,书院前有两株千年古樟,其中比较高大的古樟高30多米,树围5.4米。古树下留有一首诗,是明正德二年(1507)王守仁所题:“老树千年惟鹤住,深潭百尺有龙蟠。僧居却在云深处,别作人间境界看。”书院里设有讲堂、斋堂、考棚和内厅,考棚前院有一“宁太一纪念碑”,为于右任亲笔所书。
理学大师朱熹曾在1167年和1197年两次来到渌江书院,并在这里讲学,传播理学知识。1506年,哲学家王守仁因反对宦官专权,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在前往贵州的路上途经湖南,慕名前往渌江书院,并在这里讲学数日,渌江书院因此名声大噪。
渌江书院的学风被左宗棠完全改变一新,此后培养出了许多更符合当时社会的人才,他们也逐步成为晚清高官,把持着许多显赫的位置:如广东提督、统带水师张拔萃,闽浙提督余明发,山西步兵统带林传榜,三品衔分省补用道张云级……
光绪三十年(1904),渌江书院改为渌江高等小学堂,次年又改为渌江中学。1950年,这里改为县立中学,后与湘东、遵道两所私立中学合并为醴陵一中。1981年,这里又创办了醴陵教师进修学校。1982年,政府拨款维修,我国著名醴籍书法家李铎题门额:“渌江书院”。
毕业于这里的左权,据说当时是一名非常勤奋的学生。在邓小平口中他是“在军事、政治考试中,常能旁征博引,阐其旨趣”的益友;在刘伯承心里他是“俄文请教左权同志”的良师;而在朱德眼中他则是“中国军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这一切的获得,除了左权自身的努力外,更是渌江书院在教学中所注重的包容并济的教学理念的最佳体现。
从渌江书院和学堂走出来的,还有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专家、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将主任王芃生,中国红军时期的杰出将领、中国革命军事家蔡申熙,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工人运动的领袖李立三,湖南和平解放的功臣名将陈明仁,中国著名教育家刘佛年……从渌江书院走出来的一个个热血青年,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
时至今日,当人们步入书院时,放眼望去,只见参天的古树肃穆地立于书院前,斑驳的青苔静静地爬满古树。那种流淌在空气中的从容大度、威严古朴,似乎在那一瞬间便渗透骨髓,令这其中的生灵都不禁屏气息声,周遭的一切仿若入定般,不闻虫鸣,唯余风声。
渌江书院是无私的,也是包容的,这里没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急功近利,只有凭实力和底蕴去获得认可的平和心境;这里不仅安葬着没能与自己慧眼相识的英雄偕老终生的红拂,庇护着一腔赤子情怀的“囚徒诗人和革命家”宁调元,还将西山最高的地块留给了那位有过过失的学子傅熊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