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 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明孝陵

中国明陵之首

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与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被誉为中国明陵之首、明清皇家第一陵,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明孝陵代表着明代初期皇家建筑的艺术成就,可以说是中国陵墓建筑和陵墓文化的缩影。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7届会议决定,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扩展项目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并被列入国家5A级景区。

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与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被誉为中国明陵之首、明清皇家第一陵,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明孝陵代表着明代初期皇家建筑的艺术成就,可以说是中国陵墓建筑和陵墓文化的缩影。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7届会议决定,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扩展项目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并被列入国家5A级景区。

明孝陵

明孝陵神道

明孝陵位于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的独龙阜玩珠峰下,茅山西侧,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极其壮观宏伟。徐达、常遇春、李文忠、仇成、吴良、吴祯等十几位明代开国功臣的陵墓,在紫金山之阴呈拱形排列护卫着主陵。明孝陵的名字何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马皇后去世后谥为“孝慈”,所以陵墓被称为“孝陵”。也有人认为“孝陵”中的“孝”字,取的是“以孝治天下”的意思。

明孝陵

明孝陵明楼

明孝陵

明孝陵大金门

明孝陵

明孝陵梅花山

明孝陵动工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翌年马皇后去世,葬于明孝陵。到洪武 十六年,陵墓的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太祖病逝后,打开地宫,与马皇后合葬。明孝陵最后完工的标志是,明永乐十一年(1413)“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建成。明孝陵的陵寝制度不但继承了唐宋及前代帝王陵“依山为陵”的制度,又通过改方坟为圜丘,从而开创了古代陵寝建筑“前方后圆”的基本格局。此后明清帝陵的建筑格局,一直受其规范。

【建筑概况】

明孝陵

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

明孝陵原来有绵延225千米的皇墙,陵区曾经种植了十万株松树,放养了一千头悬挂银牌的长生鹿,松涛林海,呦呦鹿鸣,一度气势非凡,可惜这一切在明末清初时就已经损失净尽。明孝陵外郭城内,包容着孝陵主体,朱元璋嫔妃墓、皇太子朱标的东陵、孝陵管理机构神宫监等,以及一批陪葬功臣墓。郭城以外,紧依孝陵的有灵谷禅寺,主要起到为皇帝荐福消灾、超度亡灵的功用。此外还有专为保护孝陵而设立的军事机构“孝陵卫”,常年驻军达五六千人。

明孝陵

明孝陵棂星门及神道

明孝陵

康熙手书“ 治隆唐宋”石碑

明孝陵墓区建筑的总体布局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导引建筑的神道,从下马坊起到明孝陵正门,另一部分是陵寝的主体建筑,从正门到宝城、明楼、崇丘为止。进入孝陵陵门——大金门,再到地宫所在的宝顶处,全长2000多米的空间里,沿途分布着30多处风格、体量和用途各异的建筑物及石雕艺术品,令人步移景迁、目不暇接。中国古代帝王陵的神道石刻向来以呈直线为显著特征,然而明孝陵的神道石刻环绕建有三国时东吴孙权陵墓的梅花山,其神道石刻呈弯曲形状,形似北斗 七星,确属别出心裁之举。根据南京博物院前院长梁白泉研究员介绍:“明孝陵首开了第一代皇帝陵寝的神道作为后世子孙陵寝共用神道的制度。神道两边分布的12对石像生和4对石人,石刻风格多样,造型厚重简朴,融整体宏大与局部精细为一体,也代表了中国明初石雕艺术的最高水平。”

明孝陵多灾多难,屡遭兵火。尤其以1853年清军与太平军之战最为惨烈,经此一役,明孝陵的地面木结构建筑大多被毁。现在仅存下马牌坊、大金门、神烈山碑、四方城、神功圣德碑、神道石兽6种,还有神道石柱2个,文臣武将各4个。

【明孝陵景观】

孝陵陵门——大金门是进入明孝陵的起点。大金门原为单檐歇山顶,顶有琉璃瓦,朝南,共三个门洞。原门顶部及东西两侧的陵园红墙虽已不复存在,但还能从大门侧面墙上看到与红墙连接的痕迹。在大门正面底部石造须弥座上,可以看到束腰处有浅雕的石刻碗花。从大金门向南约750米处,有“下马坊”、“神烈山碑”和“禁约碑”,是孝陵大建筑群的入口处。从大金门穿陵园路,就是四方城,立有“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字样的石碑,碑文长达2746个字,为永乐十一年(1413)明成祖朱棣所立。

出了四方城,过了御河桥,便是神道石像路。路中间从东向西依次排列的石兽为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和马。每种石兽分为两组,一立一蹲,南北相对。过了石像路便可看到梅花山。梅花山原名孙陵岗,又称吴王坟,是三国时期东吴大帝孙权墓所在地。过棂星门遗迹,在 御河桥处越桥向北,可以看到明孝陵的主体陵寝建筑。明孝陵后部的主体建筑包括文武方门,御碑亭、享殿、方城、明楼、宝城、宝顶等,都是按照中轴线配置,坐北朝南、中轴对称。文武方门的门额青石上刻有曾国藩手书的“明孝陵”阴文。进门不远处有御碑亭,御碑亭原为孝陵享殿前的中门,即孝陵门,康熙皇帝手书的石碑“治隆唐宋”陈列在亭中。

明孝陵

升仙桥和方城

经过一道过门,越过大石桥(又称升仙桥),就是方城。方城为宝顶前面的建筑,外部用大条石建成,东西两侧各有八字墙一堵,墙面四角饰有砖雕花纹。沿方城正中券门入隧道,中间有54级台阶,出隧道为方城与宝顶间的夹道。正面用条石十三层垒筑的宝顶南墙,上横刻“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字。由东西走道折向南拾级而上,便可登上明楼。明楼现存砖墙四壁,楼顶原是重檐黄瓦,但已在咸丰年间的战火中化为灰烬。

方城的后面有圆形的大土丘—宝城,指环绕宝顶周围1千多米长的砖墙。宝城宝顶的皇陵形制开创了明清500多年帝王陵墓的先河,宝顶的下面便是埋葬朱元璋与马皇后的玄宫。1999年,南京市文物局曾对明孝陵进行调查勘探,探明朱元璋 的地下玄宫(墓室)就在明孝陵玩珠峰地下数十米处,保存完好,并未被盗掘过。

【明孝陵布局特色】

明孝陵

修复后的享殿须弥座

历代帝王对自己的陵寝都非常重视,出身平民的朱元璋也不例外。早在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就选定了钟山南麓这处“风水宝地”作为他身后的归终之处。钟山在古代也称作“龙山”,诸葛亮、孙权等人都将钟山视为“龙蟠”之地。钟山包括东、中、西三峰,从风水学上讲,属于“华盖三峰”,其中以中峰最尊,而明孝陵恰恰位于中峰之南玩珠峰下。明孝陵在钟山之南,陪葬功臣的墓在钟山之阴,南北对应,尊卑昭然。可以说,明孝陵的规划设计成功地实现了中国古代帝王陵“因山为陵”、“天人合一”的建筑传统和文化理念。

明孝陵

文武方门

明孝陵的导引设施、陵宫建筑也很不寻常,一些人认为采用的是“象天法地”,也就是“北斗七星”的布局。绕梅花山环行的导引设施是“勺头”,正北方向直线排列的陵宫建筑是“勺柄”,勺头、勺柄上的“七星”按顺序依次为:神功圣德碑亭(四方城)、神道望柱、棂星门、御河桥、文武方门、享殿、明楼。朱元璋“审天象,作地志”,陵墓如此设计,可能是想以北斗作布局,归宿于被“四灵”相绕的天帝居地。

【明孝陵与清朝皇帝】

清朝皇帝对待明孝陵和明太祖朱元璋的态度耐人寻味。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前后有十一次祭奠明孝陵,其中亲祭五次, 遣官致祭六次。康熙皇帝亲往明孝陵拜祭时,“上由甬道旁行,谕扈从诸臣皆于门外下马。上行三跪九叩头礼,诣宝城前行三献礼;出,复由甬道旁行”。康熙皇帝在第三次南巡时,亲笔题写“治隆唐宋”碑文,并命令当时的江宁织造曹寅刻石制碑,竖立在明孝陵殿大门之中。

明孝陵

明孝陵博物馆里展出的东陵出土的瓦当残片

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六次拜祭明孝陵,每次都“拈香奠酒”。其中亲自主祭一次,其余五次为遣官致祭,乾隆皇帝亲往奠酒行礼。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时,为明孝陵题写“开基定制”的匾额,并御制一联:“戡乱安民,得统正还符汉祖,立纲陈纪,遗模远更胜唐宗。”给予明太祖朱元璋极高的评价。无论是康熙皇帝,还是乾隆皇帝,他们拜谒明孝陵的目的主要还是安抚民心,缓和满汉矛盾,以及让天下认同“清承明制”这一既定事实。但无论事实如何,清廷拜谒、保护明孝陵的行为,无疑对明孝陵能够较好地保存下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上一篇:何园
下一篇:中山陵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