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
“待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民乞此一抔土,以安置躯壳尔”,这是1912年3月21日孙中山先生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务后在紫金山(钟山)狩猎时所说的话。1925年孙中山先生病危之时,有遗嘱:“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1929年6月1日,遵照孙中山先生的遗愿,将其灵柩移入钟山的中山陵。
“待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民乞此一抔土,以安置躯壳尔”,这是1912年3月21日孙中山先生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务后在紫金山(钟山)狩猎时所说的话。1925年孙中山先生病危之时,有遗嘱:“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1929年6月1日,遵照孙中山先生的遗愿,将其灵柩移入钟山的中山陵。
【吕彦直与中山陵】
中山陵博爱坊
庄严肃穆,风景如画的南京中山陵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政治家、中华民国国父、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位于南京市东郊钟山风景名胜区内,总面积达8万余平方米。在紫金山东峰茅山的南麓,中山陵建筑群依山势而建,东毗灵 谷寺,西邻明孝陵,地理位置较为特殊。因陵寝设计上的巨大成功,中山陵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庄严的气氛、深刻的含义以及宏伟的气势,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2007年5月8日,经国家旅游局批准,南京市钟山风景名胜区—中山陵园风景区正式成为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
祭堂屋顶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患肝癌在北京逝世。为遵从孙中山先生生前归葬南京钟山的遗愿,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在钟山建造中山陵。1925年5月,总理丧事筹备委员会向海内外悬奖征集中山陵墓设计图案。1925年9月,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奠基人、中国近代杰出的建筑师吕彦直的设计方案在与国内外众多知名建筑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融会中国古代建筑与西方建筑的精神是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图案的一大特色,其全部平面图呈一警钟形,寓含了孙中山先生“唤起民众,以建民国”的意思,从而被定为陵墓最终实施方案。吕彦直本人也接受“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的聘请,任中山陵陵墓建筑师。
1929年3月18日,在中山陵的工程还未完工之时,吕彦直这位年轻的设计师就因患肝肠癌过世,年仅36岁。为褒奖吕彦直建造中山陵的杰出贡献,南京国民政府在中山陵祭堂西南角立了一座纪念碑,上部是吕彦直的半身遗像,下部有于右任“吕彦直建筑师建筑陵宫积劳病故,特此纪念”的题词。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评价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中山陵虽西式成分较重,然实为近代国人设计以古代式样应用于新建筑之嚆矢,适足于象征我民族复兴之始也。”
【建筑概况】
1926年1月,中山陵墓建筑工程动工兴建,修建任务主要包括祭堂、平台、石阶、石坡、围墙等。1927年第二期工程开工,修建任务包括陵门前的石阶、大围墙下的石坡、墙脚、护壁等。1929年春,主体工程完工。1929年5月28日,孙中山先生的灵柩被运抵南京,6月1日国民政府举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1929年8月第三期工程开始,主要修建陵门、牌坊、碑厅、围墙、卫士室等。到1931年,中山陵全部工程次第落成,坐北朝南,总面积达8万余平方米。吕彦直设计 的中山陵独特之处在于,祭堂和墓室被分作两处,使用祭堂时不需要打开墓门,墓穴被设计在地表下,从而更加安全。此外,中山陵的主要建筑材料是白色花岗石石料和钢筋混凝土,使得陵墓极其坚固。
中山陵主要建筑包括祭堂、牌坊、墓道、陵门、墓室、石阶、碑亭等,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体现了中国传统陵墓建筑的布局风格。中山陵由南向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依次是广场-石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墓室。中山陵墓地全局呈“自由钟”(也称“警世钟”)形图案,山下孙中山先生的铜像是钟的尖顶,半月形广场则是钟顶的圆弧,陵墓顶端如同钟摆。除了以上建筑外,还有一系列纪念性建筑环绕在中山陵的主体建筑周围,如永慕庐、奉安纪念馆、宝鼎、行健亭、仰止亭、光华亭、音乐台、流徽榭、藏经楼等。
祭堂是中山陵主体建筑的代表,屋顶采用的是宝蓝色琉璃瓦,墙体采用的是花岗岩建筑。祭堂的门楣镶嵌孙中山先生手书“天地正气”的匾额。祭堂是仿宫殿式的建筑,有三道拱门,门额上刻着孙中山先生倡导的“民族,民权,民生”横额,其中“民生”居中。祭堂中央供奉着孙中山先生的大理石坐像,底座镌刻着“如抱赤子”、“出国宣传”、“商讨 革命”、“国会授印”、“振聋发聩”、“讨袁护国”六幅浮雕,反映了孙中山先生一生的革命事迹。祭堂东西两侧的石壁上刻有孙中山先生亲手书写的《建国大纲》全文,原本祭堂北面的石壁上左面刻有蒋介石、胡汉民所写的《总理校训》和《总理遗嘱》,右面刻着谭延闿写的《总理告诫党员演说词》,但如今只有《建国大纲》保留了下来,其他的都毁于“文革”。
由半月形广场踏阶而上,迎面是陵墓入口处的花岗石牌坊,坊额正中所刻“博爱”两个金字,为孙中山先生手书而成。从牌坊到达祭堂,一共有392级台阶,8个平台。392级台阶有着深刻的寓意,暗喻当时的三亿九千两百万同胞。孙中山先生的墓室位于祭堂之后,墓室是半球形封闭建筑,顶呈西式穹隆状,以马赛克镶成国民党党徽图案,周围建筑有石栏,谒陵的人可以在此处瞻仰。祭堂后墙正中的墓门和墓室相通,墓门共有两道,第一道是两扇紫铜保险门,门外是黑色大理石砌成的门框,门额上刻有孙中山先生题写的“浩气长存”四字。第二道是单扇钢门,门上刻着“孙中山先生之墓”七个篆字。
【海峡两岸与中山陵】
有人说中山陵是连接海峡两岸的情感纽带,这种说法丝毫没有夸大其词。民国时期,每逢重大节日或召开重大会议,到中山陵谒陵便是国民政府党政要员的一项重要活动。1937年,在日军的疯狂进攻下,南京沦陷。虽然中山陵的主体建筑基本完好,但日军的炮弹在中山陵留下了一大一小两个弹孔,周边园林破坏严重。
中山陵内的孙中山卧像,灵柩位于卧像下方5米处
1946年,参加国共和谈的周恩来以及中共代表团成员拜谒中山陵,在孙中山先生灵前敬献花圈。1949年渡江战役时,陈毅写下“保护中山陵”的手令,让解放军战士与护卫中山陵的国民党卫队一同站岗护陵。1953年,毛泽东平生唯一一次到中山陵谒陵,祭奠孙中山先生。“文革”期间,周恩来总理用自身的威望和才智,尽最大努力保护了中山陵的重要文物古迹。2005年4月27日,前国民党主席连战率领大陆访问团抵达中山陵,举行拜谒仪式,这是1949年以后国民党首次到中山陵谒陵。2009年6月1日,前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在大陆操办“孙中山先生奉安80年纪念大典”,这是1949年以后国民党在大陆首次操办奉安大典。一座中山陵将国共两党、海峡两岸中华儿女的情感紧紧连在一起,成为连接两岸关系的重要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