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天堂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这是唐代诗人杜荀鹤在诗歌《送人游吴》中对苏州风物景致细致传神的描写。“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湖熟,天下足”,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既有着“水乡泽国”、“天下粮仓”、“鱼米之乡”的名称,也有着“人间天堂”、“园林之城”、“丝绸之府”、“东方威尼斯”的美誉。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这是唐代诗人杜荀鹤在诗歌《送人游吴》中对苏州风物景致细致传神的描写。“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湖熟,天下足”,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既有着“水乡泽国”、“天下粮仓”、“鱼米之乡”的名称,也有着“人间天堂”、“园林之城”、“丝绸之府”、“东方威尼斯”的美誉。
苏州园林内的江南风光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苏州,简称苏,古称姑苏、吴郡。苏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当时的吴王阖闾曾于公元前514年在此建城。“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一向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驰名天下,秀丽的风景、享誉中外的园林使得苏州被称为“人间天堂”。如今的苏州城集山、水、城、林、园、镇为一体,形成了“城中有园”、“园中有城”的格局风貌。苏州是中国首批入选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中国重点环境保护城市之一。
苏州陆巷古镇内小巷
苏州锦溪古镇一景
苏州总面积达8488.42平方千米,截至2012年,其常住人口达1065.4万。由于亚热带 季风气候的影响,苏州植被丰茂、物产丰富,被赋予“天下粮仓”、“鱼米之乡”的美誉。
【历史名城】
苏州是一个有故事的历史名城。传说商朝时期,周君古公亶父想把君位传给幼子季历,再传给季历之子昌。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尊重父亲的决定,由此避让到江南这块荆蛮之地,并自行“断发文身”。泰伯后来被荆蛮之人拥立为君,国号“勾吴”,这就是吴国的来历。后来吴国的都城四处迁徙,苏州所在地太湖东北岸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因此被选为都城的所在地。
同里古镇退思园(局部)
苏州之名始于隋朝开皇九年(589),因城西南的姑苏山而得名,并沿用至今。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考证认为,苏州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第一古城。此外,苏州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吴文化的发祥地和集大成者。苏州古城的名胜古迹很多,名列全国第三位,密度仅次于北京和西安。250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文化古迹在城内随处可见,古城古韵。行走其中,宛如穿行时空隧道,回到了千百年前的古代。苏州城自建城以来,虽经历代不断改建,屡遭战火破坏,但依然基本保留了“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历史风貌,堪称一大历史奇观。
【文化苏州】
“魅也人间天堂,嘉者东方水城。风烟十万家;水埠两岸边。画桥岂三百;幽巷数不清。粉墙黛瓦,蕴涵民情风俗;小桥流水,传说才子佳人。”这是《苏州赋》中对苏州景物的赞美。很多人对苏州的印象,可以用清秀、水样来形容,苏州的美是一种鲜活灵动的美。“昆曲婉转,笛箫依依轻送;吴语软侬,琵琶声声相闻。苏绣并缂丝,精致典雅;宋锦与年画,古朴清淳”。吴侬软语、木雕、刺绣、园林、昆曲、评弹、卵石街道、小运河,如此等等,无不体现出苏州的情调,无不散发出苏州文化的魅力。
苏州处处是文化,文化处处在苏州。那有着“吴侬软语”之称的苏州话,那“倾城阖户”、“唱者千百”的昆曲,那流派唱腔千姿百态的苏州评弹,那“一针绣出烟雨迷醉,一针隔山眼媚”的苏州刺绣,那“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寒山寺钟声,那“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园林艺术,都是苏州丰富悠久文化的最好体现。
【园林城市】
“虎丘剑池,疑冢千古待解;江枫渔火,夜钟百八传声。狮子林内,方入洞而湖石迷路;沧浪亭畔,未进园而绿水相迎。寒碧山庄,嵌法帖而长留天地;拙政名园,居闹市而犹处山林。园林甲天下, 风景遍吴中。”《苏州赋》中的这一段描写,是对“城中有园”、“园中有城”的苏州这座园林城市最好的宣传。
网师园(局部)
苏州古城和苏州园林是苏州的两张名片,这里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遗产”集于一身,是一种奇妙的组合形式。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苏州园林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注意文化和艺术的和谐统一。苏州园林是山水、花木、建筑、雕刻、书画的综合艺术品,集自然美、艺术美于一体,巧妙地吸收了中国古代私家园林建筑的艺术精华,形成了以小巧玲珑取胜、以变幻多端见长的别样景致。统称为“苏州四大名园”的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各具特色,分别体现着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是不可多得的游览胜地。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四大名园中,苏州的拙政园、留园就占有两席,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狮子林,同网师园、环秀山庄、艺圃、耦园、退思园等9个古典园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