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神不让天孙巧
“缩千里于尺幅,绣万趣于指下,以少胜多,以虚代实,绣针虽小,丝缕传情”,用这句话来评价苏州刺绣是最为恰当不过的。苏州刺绣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一朵奇葩,时至今日依然熠熠生辉,被美誉为“有生命的静物”、“东方的艺术明珠”,与湖南湘绣、四川蜀绣、广东粤绣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绣”。
“缩千里于尺幅,绣万趣于指下,以少胜多,以虚代实,绣针虽小,丝缕传情”,用这句话来评价苏州刺绣是最为恰当不过的。苏州刺绣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一朵奇葩,时至今日依然熠熠生辉,被美誉为“有生命的静物”、“东方的艺术明珠”,与湖南湘绣、四川蜀绣、广东粤绣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绣”。
刺绣是中国优秀的传统工艺之一,古时又称为“针绣”,指的是用绣针引彩线(丝、绒线),按照预先设定的花样,在纺织品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或文字的工艺。因为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所以又名“女红”。苏州刺绣即苏绣,是苏州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如今以苏州为中心,已遍布江苏省的扬州、无锡、常州、宿迁等地。
【苏州刺绣的历史】
苏州博物馆内收藏的苏绣精品
根据史料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当时的吴国就已开始将刺绣用于服饰。到了宋代,苏州刺绣的艺术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明人董其昌在《筠清轩秘录》中记载:“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当时刺绣技艺之精湛可见一斑。到了明代,苏州刺绣形成了独特隽永的风格,时人以“精、细、雅、洁”称苏州刺绣。当 时以唐伯虎、沈周诸人为代表的“吴门画派”,对苏州刺绣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刺绣艺人结合绘画技巧刺绣,使得刺绣作品栩栩如生,得到了“以针作画”、“巧夺天工”的美誉。
清代是苏州刺绣发展的全盛时期,出现了流派繁衍、名手竞秀的盛况,苏州也一度被誉为“绣市”。清代的苏州刺绣已经形成行业,有的专门制作精美珍贵的宫廷绣,有的开始生产朴实健美的民间绣。到了近代,随着国门打开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苏州刺绣“向为海外所珍视”,在近代苏绣艺坛上也涌现出了“仿真绣”的创始人沈寿、“乱针绣”的创始人杨守玉、“虚实乱针绣”的创始人任慧娴等一大批刺绣精英。2006年5月20日,苏州刺绣遗产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江苏省苏州市李娥瑛、顾文霞两位苏绣大师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苏州刺绣的特色】
苏绣油画风景
苏绣动物作品:精湛的绣工将作品中的动物惟妙惟肖地展示给众人
各色丝线最终缠绕成一幅幅巧夺天工的绣品
苏绣大师蔡梅英作品《国宝牛首》
苏绣小屏风
苏州刺绣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体现为:图案秀丽、构思巧妙、针法活泼、绣工细致、色彩清雅。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苏州刺绣的技艺特色,大体可用“平(绣面平展)、齐(针脚整齐)、细(绣线精细)、密 (排丝紧密)、和(色彩调和)、顺(丝缕畅顺)、光(色泽光艳)、匀(线条均匀)”八个字来概括。苏州刺绣的针法从前常用的有十几种,目前已增加到四五十种,包括齐针、散套、施针、虚实针、乱针、戳纱、接针、滚针、打子、集套、正抢、反抢等。苏州刺绣按照观感划分,可分为单面绣、双面绣两类;依照工艺划分,可分为乱针绣、平绣两类;按照用途划分,包括装饰类(单面绣、双面绣等)、实用类(手帕、荷包等)两大类。
【沈寿与苏州刺绣】
在苏州刺绣发展史上,有一个名叫沈寿(原名沈云艺)的苏绣艺术大师,她被誉为“绣圣”、“中国近代素描的第一人”、“世界美术家”。沈寿最早将西洋美术的审美特色融入中国刺绣艺术中,即把油画作为刺绣画稿,创造了别具风格的“仿真绣”,从而开创了苏绣的新纪元。1904年,慈禧七十寿辰时,沈寿绣了佛像等八幅作品祝寿,慈禧书写“寿”、“福”两字分赐沈寿和她丈夫,沈寿的名字也由此得来。1911年,沈寿的作品《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被作为国礼赠送意大利,该作品后来荣获“世界至大荣誉最高级卓越奖”。1915年,沈寿绣成的《耶稣像》参展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获得一等奖。沈寿,这位苏绣大师的名字开始享誉世界。
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浓郁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艺术特点的苏州刺绣在吸引世界眼光的同时,也面临着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问题。从苏州刺绣的历史变迁来看,这门传统艺术是在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不断滋养下得以传承与变革,并一路发展到今天的。我们只有通过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才能让苏州刺绣拥有持续的、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