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戏之祖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数百年前,这个昆曲唱段唱响大江南北;数百年后,同是这一昆曲唱段,回绕海峡两岸,享誉欧美世界。这一唱段是昆曲美的集中体现,是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艺术典范。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数百年前,这个昆曲唱段唱响大江南北;数百年后,同是这一昆曲唱段,回绕海峡两岸,享誉欧美世界。这一唱段是昆曲美的集中体现,是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艺术典范。
周庄昆曲古戏台
上面提及的这首《皂罗袍》是汤显祖《牡丹亭》中的名曲,也是昆曲表演中的名段。汤显祖“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他在此剧的《题词》中对“情”字作了深刻的阐释:“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或许就是这个“情”字,给《牡丹亭》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使其成为昆曲舞台上四百年来长演不衰的剧目,既是昆曲艺术魅力、文化价值最完美的代表之一,也可以说成是整个中国戏曲发展的一个历史缩影。让我们在昆曲《牡丹亭》优美婉转的唱词中,一起去追寻昆曲这一古老剧种的踪迹。
昆曲《西厢记》演出剧照
【回首流年岁月】
《桃花扇》正在逸夫舞台上演
青春版《牡丹亭·惊梦》选段
为了给观众呈现最好的曲艺节目,演员们在后台精致装扮中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也被称为“昆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 之一,被誉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中国戏剧之母”,堪称中国戏曲艺术的集大成者。昆曲于14世纪中期(元末明初)产生于江苏昆山(属太仓州)一带,是明代中期至清代中期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昆曲(“昆山腔”)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并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于“南戏”系统。起初,昆山腔作为南戏的一部分,流传的范围并不广泛,这一情形在明代嘉靖年间得到了极大的改变。被后人奉为“昆曲之祖”、“曲圣”的明代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和当时的一批优秀戏曲家在昆山腔的基础上,汇集南北曲调之长,创造了一种格调新颖、唱法细腻、舒缓委婉的崭新唱腔—“水磨腔”(昆腔)。这一成功的改革,使得昆曲独霸中国曲坛数百年,对各种地方戏曲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魏良辅之后,昆曲剧作家人才济济,名家辈出,对戏曲作品和戏曲理论的发展完善起到了持续的推动作用。晚明时期,戏曲舞台上出现了著名的两大流派,即“临川派”与“吴江派”。临川派的代表人物为汤显祖,他创作的“临川四梦”(即《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牡丹亭》,也称“玉茗堂四梦”)享誉南北,尤其是《牡丹亭》的问世,出现了“《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的奇特现象,一时间传为佳话。有着“曲坛盟主”之名的沈璟是“吴江派”的创始人,他创作的“属玉堂传奇”,为昆曲贡献了新的力量。到了清代,以剧作家李玉为代表的 “苏州派”为清初昆曲创作开辟了道路。到了康熙年间,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两部集大成的昆曲作品的相继问世,标志着昆曲创作又一个高潮的到来。清代乾隆、嘉庆以后,昆曲逐渐走向衰落,清代末年时,昆曲已经全面衰败。
从1956年开始,昆曲的当代生命才开始复兴,并一直在坎坷中发展。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2006年5月20日,昆曲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白先勇主持的青春版《牡丹亭》在美国西海岸连演12场,获得巨大成功,戏剧评论家将这次巡演和1930年梅兰芳先生轰动美国东西两岸的巡演相提并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演员用昆曲吟唱了唐代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名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让昆曲受到了全世界的瞩目。
【青春版《牡丹亭》】
青春版《牡丹亭·回生》选段
昆曲兴趣班的孩子们正在演出,他们全神贯注的精神、稚嫩的身法,却传递出对昆曲艺术的追求与热爱
唱腔华丽、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这是昆曲成为中国经典古典表演艺术的重要原因。昆曲在明清时期的兴盛,与当时士大夫的生活情趣、艺术审美是一脉相承的。昆曲节奏舒缓、意境曼妙的特点,与士大夫对空灵境界的追求相符;昆曲中传达出来的惆怅、缠绵的情绪,也和士大夫对社会人生的哀怨、悲凉的感受相契合;更重要的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为昆曲艺术的发展壮大提供了适宜的沃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迁,昆曲这一跨越六百年岁月的艺术,这一有着“清”的艺术气韵、“淡”的艺术品位、“精”的艺术追求、“雅”的艺术趣味的戏曲艺术典范,开始受到冷落,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芒,面临着生存发展的重重困境,给人一种恍若隔世之感。
如何继承与发展昆曲,如何在当今时代让昆曲重现昔日辉煌,很多人对此争论不休,甚至在学术界与昆曲艺术界也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一种声音认为,昆曲这一艺术只能继承,不能创新发展,必须要保留原汁原味。持有这种观点的 昆曲艺术家用实际行动来践行他们的观点,如江苏昆剧院演出的经典版《牡丹亭》,苏州昆剧院排演的经典版《长生殿》,都是遵循原则排演。另一种声音主张,昆曲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加以创新,以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情趣。江苏昆剧院排演的《桃花扇》,上海昆剧院排演的《班昭》,都是新编的传统昆剧,而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由白先勇先生主持、苏州昆剧院排演的青春版《牡丹亭》。
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在谈及由他亲手打造的文化工程青春版《牡丹亭》时表示:“制作青春版《牡丹亭》便是企望将昆曲古典美学与现代剧场接轨,在昆曲的传承基础上,适当地融入现代审美法则,创造出一出既传统又现代的昆曲经典范例,以唤回曾经有过辉煌历史‘百戏之祖’的青春生命。”正是在这种思路的指引下,白先勇集合众多昆曲名家和一流设计家,对《牡丹亭》进行了全新的包装。为了更好地表演,还特意让杜丽娘的扮演者沈丰英拜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张继青为师。经过精心筹备,2004年4月,青春版《牡丹亭》在台湾首演成功。其后的四年间,在海内外巡演146场,70%的观众为年轻人,其中有一半的巡演场次是在高校。据统计,仅仅在百 余场演出中,观看的人数就超过了15万。在高校的成功演出,也为昆曲争取了更多的年轻观众。在青春版《牡丹亭》获得极大赞誉的同时,白先勇说出了自己的心愿:“希望看过这些(昆曲)的年轻人,在他们心中播下那么一个种子,有一天他们可能也来制作昆曲,也成为昆曲的推广人,或者是至少成为昆曲的忠实观众。”
昆曲名家沈丰英正在演出
从艺术发展规律来说,每一种艺术产生后,都会面临一个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绝不可能一成不变。昆曲的艺术形态在六百多年的历史中,也是在发展变化中不断超越原有的形态,获得新的活力,并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因此,对昆曲的保护与传承不能过于教条,只有在创新中继承,才是最有成效的继承和保护。也只有如此,才能让“外形结构之美”与“内涵意境之美”相结合的昆曲表演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和创新力,使得昆曲的艺术薪火能够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