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三书”之一"
徐州琴书是江苏省三大曲种之一,也是中国三大琴书之一,曾有过“小孩妇孺皆唱之”的繁荣场面,也经历过险些退出历史舞台的窘境。如今的徐州琴书,是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继承优良曲艺传统的同时,正尝试以崭新的面貌和姿态焕发出新的魅力。
徐州琴书是江苏省三大曲种之一,也是中国三大琴书之一,曾有过“小孩妇孺皆唱之”的繁荣场面,也经历过险些退出历史舞台的窘境。如今的徐州琴书,是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继承优良曲艺传统的同时,正尝试以崭新的面貌和姿态焕发出新的魅力。
民间艺人表演琴书《卖鳖》
徐州琴书原名丝弦,也叫苏北扬琴,是江苏北部徐州一带最具代表性的曲种之一,最早形成于明末清初时期,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发展历史。据《江苏文化年鉴》记载,1956年后该曲种被正式定名为徐州琴书。徐州琴书与苏州评弹、扬州评话被称为江苏省的三大曲种,与北京琴书、山东琴书合称为“中国三大琴书”。2006年6月,徐州琴书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徐州琴书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细说徐州琴书】
扬琴是我国民间乐器,其表现力极为丰富,是琴书表演中的必备品。
徐州琴书以徐州方言为演唱语言,属于曲艺当中的说书类(说唱相间)。琴书顾名思义,琴,指的是伴奏乐器扬琴,书,则说明琴书具有说书与演唱故事的性质。徐州琴书是在明清小曲的基础上,由“小曲儿”、“唱曲儿”、“唱孩子”等一步步发展演变而成的乐曲系、联曲体的曲艺种类,逐渐完成了“小曲—唱曲—丝弦—唱扬琴—扬琴戏—琴书、扬琴戏—琴书”的一系列转变。徐州琴书剧目众多,分为长篇、中篇和短篇,传统曲目有《王天宝下苏州》《张廷秀赶考》《杨家将》《说唐》《李双喜借年》等,现代曲目包括《林海雪原》《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等。
徐州琴书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分为单人唱、对唱、三人坐唱、多人联唱等。徐州琴书唱腔优美,曲调丰富,既具有南方曲艺的优美秀丽,又涵盖北方曲艺的粗犷激昂。徐州琴书唱腔 较为丰富,在“四句腔”、“剁子板”等板式外,还有《叠断桥》《满江红》《上河下河调》《呀儿呦》等数十个曲牌。演员表演时较为自由,可根据唱词内容和语句格式的不同而自由运用发挥。在历史上,徐州琴书因语言方面及艺术流派的差异,有着上、下路的区分。“上路”指的是“上四县”(丰、沛、萧、砀山),“下路”指的是“下四县”(邳、睢宁、铜山、宿迁)。“上路”的琴书,顶板唱法比较多,字重板实,板眼规整,朴素端庄,破格小节较为罕见。“下路”的琴书则以闪板唱法为主,板后吐词格外清秀,华彩流畅。
【今古徐州琴书】
早在清代康熙年间,徐州琴书就已在北京正式演出,并受到了当地人的欢迎。当时的《百戏竹枝词》一书记载:“窄样春衫称细腰,蔚蓝手帕鬓云飘,霸王鞭起金钱落,恼乱徐州叠断桥。”题下小注两行“徐沛伎妇以竹鞭缀金钱,击之节歌,其名为叠段桥,甚动听”。由此可见当时徐州琴书艺人高超的表演技艺。1948年淮海战役期间,被组织起来演唱新曲目的琴书艺人从四面八方云集徐州,当时演出场地有80多处,轮流演出的艺人有500多人,一时间出现了“街头巷尾有琴声,大人小孩会哼哼”的壮观局面。20世纪50年代初,由于党和政府对徐州琴书的高度重视,成立了专业的曲艺团体,设立了比较好的演出场所,为徐州琴书演员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使得徐州琴书演员阵容一度十分壮大,其演唱的传统节目和新编曲目在当时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和教育作用。演出的曲目曾多次在中央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播放,在省、市重大文艺晚会上表演,充分展现了徐州琴书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
和其他传统曲种一样,徐州琴书当今的发展也面临着传承后继无人、艺术濒临消逝的窘状。徐州琴书第十八代传人魏云彩曾在徐州当地做过调查问卷,接受调查的400人当中,竟然有80%的人“不了解琴书”,还有30%的人“根本就不知道琴书”,仅有2%的人表示“看过琴书表演”。徐州本地尚且如此,在其他地区推广传承徐州琴书就更无从谈起了。
当今时代,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发展徐州琴书,除了政府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外,也要加强琴书从业者和受众群体对琴书艺术的重视与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