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 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赣州 宋城博物馆

赣州地处江西省南部,屹立于千里赣江的上游。这座古老的城市在西汉初年即已设郡置县,有着2200多年的建城历史。到了宋朝,此地“商贾如云,货物如雨”,经济贸易非常发达,名列全国的三十六大城市之一。至今,赣州城里还保留着不少风貌古朴的宋代遗迹,人们称它为“宋城博物馆”。

【历史文化名城】

赣州是江西的南大门,它的东面邻近福建,西面靠近湖南,南面承接广东,北面紧依本省的吉安与抚州,既处于东南沿海地区向中部内地延伸的过渡地带,也是内地连接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重要通道之一,历来被视为“承南启北、呼 东应西、南扶百越、北望中州”的战略要地,同时又被称作“五岭之要冲,粤闽之咽喉”。

这座千年古城还是历代君王的青睐之地。早在五六千年以前,赣州一带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先秦时期,秦始皇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赣南一带隶属九江郡。进入西汉时期,汉高祖把这里设为豫章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豫章郡几经划治,几度更名。隋唐时期,中原与南粤之间扩建并开通了梅关古道,古道一带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起来,赣州受其影响,一跃而成“开元盛世”时的经济大州之一。

赣州 宋城博物馆

赣州八镜台

八镜台位于赣州市城北的章水和贡水合流处,是赣州古城的象征。今台为仿古建筑,全台三层,高28米,总面积为574平方米。飞檐斗拱,画梁朱柱,雄伟壮丽。据史载,原台为石楼,为北宋嘉祐年间所建。

赣州 宋城博物馆

赣州古城涌金门

涌金门位于章贡路和廉溪路交叉口附近,自宋朝以来,一直是赣州的繁华码头之一,现在也依然是赣州市民生活的交通要道。

到了两宋时期,赣州进入最繁华的时代,来往客商络绎不绝,街头巷尾华盖如云。几代君王大兴土木,在赣州城里筑起大型城建设施,如北宋砖墙、福寿沟排水系统等。留存至今的著名古迹还有被誉为“八景文化发祥地”的八镜台、江南最大的石窟寺通天岩、因辛弃疾一首《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而闻名的郁孤台、近千年历史的古浮桥、“江南四大孔庙之一”的赣州文庙、巍峨肃穆的古慈云塔等。这些珍贵的宋代文化遗产形成了赣州城里独特的人文景观,也令这座老城获得“宋城博物馆”之称,成为江西仅有的三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元明清时期,赣州一带的建制与区划屡有变更,渐渐形成了今日之轮廓。时间推进到19世纪中期以后,在轰轰烈烈的近代革命期间,赣州成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共和国摇篮,同时也是长征出发地之一。无数革命先辈从这里走过,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许多革命旧址。到了1994年,赣州被批准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后来又陆续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

赣州 宋城博物馆

福寿沟刘彝纪念像

赣州 宋城博物馆

赣州福寿沟排水系统

赣州 宋城博物馆

赣州古城墙

赣州 宋城博物馆

赣州古城墙

赣州 宋城博物馆

赣州古浮桥

【古城四大工程】

赣州这座古老的城市在唐末时期曾有过一次大规模的扩建。当时的刺史卢光稠乘乱起兵割据赣南,在风水大师杨筠松的帮助下,将赣州建成一座屹立在江边、状如乌龟的新型城池,故而赣州又称“龟城”。

北宋年间,强大的经济实力不断促进着赣州的城市建设发展,古城墙、古街道、古浮桥与福寿沟四大工程应运而生。赣州古城墙是江南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城墙,也是全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北宋砖墙。当时的知州孔宗翰率众用砖石筑了一段城墙,经过历代的不断修缮,最终形成了一道周长7千米、均高7米的雄伟古城墙,城墙上的垛墙、炮城、马面与城门均保存完好。

赣州城区的水陆交通也大有改观。在地面道路上,形成了以阳街、阴街、横街、长街、健街和斜街六条大街为骨架的城市道路系统。直到现在,这六条街道的走向与位置一直未变,仍然是今日赣州的主要交通干道。在水面道路上,建起并开通了著名的古浮桥。古浮桥由100多只小舟板并束起来,再用缆绳相连而成,然后用钢缆、铁锚固定在江面之上,全长约为400米。这座古浮桥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属于赣州的国宝级文物。

赣州的福寿沟属于我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一项重点工程,它是北宋年间建起的一套罕见又精密的排水系统。据史料记载,在宋朝以前,赣州常年饱受水患,百姓深受其苦。1068年至1077年间,水利专家刘彝出任此地知州。他根据街道布局和地形特点,采取分区排水的原则,在地下建成了福沟和寿沟两个排水干道系统。因为这两条干道系统的大体走向形如古体篆字“福”和“寿”,故而得名福寿沟。

在面积3.22平方千米的老城区,福寿沟覆盖了2.7平方千米的地方,几乎遍布整个老城区。它分为明沟和暗沟,与老城区的所有水塘相连,福沟排出城区东南之水,寿沟排出城区西北之水,既避免了沟水外溢,又可利用废水养鱼和种植水生植物。两条排泄主道通过城墙下面的水窗,将废水排向赣州周边的两条河流章江和贡水。同时,福寿沟还建成了消涨自然闭合的系统,江水涨时自然关闭,江水落时又自然开启。为了便于居民排水,古代工匠们还在街角、民房墙角下水沟经过的地方,布满铜钱状的排水孔。这些排水孔起到了过滤树枝、石块等生活垃圾的作用,雨水和生活污水便由此流入福寿沟排出城外。

清朝初年,福寿沟曾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维修,暗渠被拓至“广二三尺,深五六尺”,成年人可在沟中自由行走。经过这次整修后,福寿沟全长12.6千米,其中福沟长约11.6千米,寿沟长约1千米,全系统设有六大出水口,将城区多余水量直接排入章江与贡水。

以上四项先进、科学又环保的城建工程较好地保持了宋代城市的布局特色,尤其是“福”、“寿”、“铜钱”等吉祥图案的运用,使得古城特征更为明显。再加上拥有众多的宋代文史古迹,赣州堪称江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宋城。

赣州 宋城博物馆

赣州陇南关西新围

关西新围位于龙南县关西镇新围村,建于清嘉庆三年(1798)。关西围整体结构如巨大的“回”字,围屋的核心建筑就在中间的“口”字部位,其构造是在客家民居“三进三开”特征的基础上扩大为“三进六开”的,从而形成“九栋十八厅”的大型客家民居典型建筑,共有主房124间。

【客家人的大本营】

客家人是指原籍为中原汉族的民系,自东晋以来他们不断南迁,逐渐迁入粤、赣、闽等地定居,并与当地的土著居民互通婚姻,形成一个独特的族群。赣州是客家先民中原南迁的第一站,遂被视为客家民系的发祥地,同时也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历来享有“客家摇篮”之称,现在全市的客家人口占到了95%以上。

作为客家人的大本营,赣州拥有深厚的客家文化,这在那些独特的民居建筑、民俗风情与人文精神等方面均有表现。

赣州保存着五六百座颇具特色的客家围屋,多数集中在龙南县,全南、定南、安远等县也有分布,其中保存完好、极具代表性的围屋有龙南关西新围、燕翼围和安远的东升围等。从平面上看,这些围屋分为“口”字形和“国”字形两类;从外形上看,它们大多呈方形,少部分呈圆形、半圆形和不规则形状。赣州的客家围屋集家、祠、堡于一体,既有鲜明的防御功 能,又有宗族群居的实用功能,既是我国民居建筑中的代表性建筑,同时也兼具了独特而厚重的文化内涵与民族风情,故而享有“东方的古罗马”之称。

赣州的客家民俗活动更是多姿多彩,一年四季均有精彩的节目表演,如春节期间有鲤鱼灯、狮灯、跑蚤灯、抢泡龙、摆字灯等各类灯展,元宵节期间有热闹非凡的踩高跷、舞狮子,端午节期间有龙舟竞赛,中秋节期间的放孔明灯、敬月光等。在赣南一带还流传着兴国山歌、赣南采茶戏、石城灯彩艺术展等活动,客家民俗风情现在已成为赣州城市文化景观中的亮点。

在漫长而艰难的迁徙过程中,赣州一带逐渐形成了客家人共有的人文精神,这就是:吃苦耐劳、开拓进取、崇先报本、和衷共济。新中国成立以后,赣州城重焕新颜,人们可以从客家名人公园、客家文化城、五龙客家风情园等许多城市景观中体会到客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全省经济的整体提升,赣州一带很快被划入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的中心腹地,成为连接长江经济区与华南经济区的纽带。这座千年古城顺应时势,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在经济、文化、农业生产、矿产资源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接连获得“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世界橙乡”、“世界钨都”、“稀土王国”等称号。

赣州 宋城博物馆

赣州白鹭古村

白鹭古村位于江西省赣县的最北端,这里至今保留着大量完整的明清古建筑,且是江南保存最完好、集中的客家古村落。虽历经近千年的风吹雨打,却依然保存着具有一定规模的堂屋、祠宇。

上一篇:暂无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