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坑村位于江西中部、抚州西南部,毗邻吉安地区,地处抚州市乐安县牛田镇东南部的乌江之畔,是一座大致呈盆状的坑地村落。这座古老的村落里保存着数百处明清建筑与遗址,不仅规模完好而且类型齐全,再加上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被誉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缩影”,并享有“千古第一村”之称。
【董氏家族开基建村】
流坑村总面积约为3.6平方千米,村民有五六千人,均为汉族。此地原有董、曾、何三姓人家,后来何姓人家渐无,除了几户曾姓人家,其余皆为董姓人家。据史料记载,流坑董氏将西汉时期的董仲舒尊为始祖,唐代宰相董晋为支系名人。唐末战乱之时,董晋的后裔董清然带领族人从安徽迁入江西抚州的宜黄县,他的曾孙董合后来又迁至此地,建起了流坑村。流坑村就此成为一个董氏大族聚族而居的血缘村落,董合亦成为这座古村的开基之祖。
到了北宋和南宋,流坑村先后隶属于吉州的永丰县和抚州的乐安县,进入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董氏一族崇文重教倡导科举,接连获称“一门五进士,两朝四尚书、文武两状元,秀才若繁星”和“欧(欧阳修)董(董氏)之乡”。蒙元时期,流坑村一度毁于 战祸。进入明代以后,该村经过重建再次兴盛起来。当时担任南京刑部侍郎的董燧辞官回到家乡,开始按照古礼的规定布局,着手改建全村的整体布局,初步奠定了今日流坑村的基础格局。
在明代的二次兴盛之时,流坑村的科举之风日渐淡去,反而在文化学术、工商活动等方面呈现出兴旺之势。徐霞客曾游历到此,记载道:“是(流坑)为万家之市,而董氏为巨姓,有五桂坊焉。”这里的“五桂坊”是指宋时为了纪念董氏一门五人同中进士而建起的纪念牌坊。
进入清朝年间,董氏家族继续营造豪宅,复兴宗祠,扩大这份绵延已久的庞大族产。在其后的数百年里,虽然战乱频频,流坑村却始终未散,同时还较好地保留了大量的文化古迹。截至目前,它已发展成为乐安县首屈一指的大型千年古村落。
流坑村村貌
【承袭古礼的大格局】
经过董燧的二次建村与商贸经济的持续发展,流坑村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村落布局。据史料记载,流坑村一带的自然环境“天马南驰,雪峰北耸,玉屏东列,金峰西峙”,东南西北四个山坳犹如自然生成的“城门口”,东南北三面环绕的乌江水成为天然的“护城河”,村中还有一处由董燧率众挖掘的内湖龙湖。乌江是村子与外界连通的重要水道,龙湖则对全村的生产、防洪与排水起到了重要作用,二者连为一体,使全村形成 “山环水抱、活水排形”的良好格局。
在董燧的规划与兴建下,流坑村处处体现出浓郁的古礼之风。从外部来看,整个村落处于山水环抱之间;从内部来看,村落中筑起了村墙、门楼与宗祠,犹如一座防范严实、小而密实的坚固城池。村内交通呈现出“七横一纵”之格局,“七横”指东西走向的七条巷道,“一纵”指南北走向的一条巷道,这八条巷道之间又辟出了贯通其中密如蛛网的小巷。在一些较宽巷道的头尾部分,建有巷门望楼,门楼之间用村墙连接围合起来,兼有防御功能。巷道的表面铺设有鹅卵石,建有良好的排水系统。
过去,董姓族人按照族谱支系分房而居,分片而划,各支系的族民与宗祠划归一处,如同唐宋时代的里坊规制。在规划宗祠时,董燧及后裔们还按照古礼的要求,将全族的大宗祠堂建在了村子北面,其他庙堂均建在村子外面。村内祠堂星罗棋布,几乎房房有祠,巷巷有祠,主要有大宗祠、小宗祠、总祠、分祠、家庙等。这些宗祠堂中最宏伟的便是为了纪念开基之祖董合而建的董氏大祠堂,它是流坑董氏“千门万户,聚居一家”的重要标志,可惜后来毁于民国战祸,只留下了五根花岗石柱。
【典型的聚居文化】
两宋时期,流坑村由于受到吉州(庐陵文化圈)和抚州(临川文化圈)的叠加影响,形成了两大文化圈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再加上古代江西地处吴头楚尾,各时期均有文化遗存,又逐渐成为中原文化与吴、越、楚文化的交会地。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与演变,经过多重文化圈的浸淫与融合,流坑村在建筑、宗教、语言、民俗等方面均表现出赣江流域极为典型的聚居文化。
流坑村现有五六百栋各类房屋,保存着明清古建筑及遗址计260余处,包括民居、书屋、牌坊、宗祠、庙宇、水井、风雨亭、码头、古桥、古墓葬、古塔遗址等。这些明清建筑大多 为青砖灰瓦马头墙,再辅以南方各省精妙的木雕、砖雕、石刻及彩画、墨绘等技艺,愈显得古韵悠然,风格浓郁。在那些数以百计的屋宇祠堂里,悬挂或铭刻着六七百处匾额与题榜等,或表露主人身世,或彰显家族荣耀,体现出此地曾经尊奉儒家、崇尚科举的思想。据统计,流坑村的古建筑群落大约有7万平方米,具有保存较好、组群完整、街巷风貌传统的特点,集中展示了江西赣式民居的典型风格。
流坑村世代均为董氏汉族,本村居民大多使用乐安县汉语方言。后来由于历史上多次发生战乱,不断有北方的移民路经此处,客家话与土话交流并汇,渐渐形成了以赣语为主、夹杂多种客家方言的多元化语系。在宗教方面,流坑村一带也表现出多种杂神信仰,比如土地神、何杨神、玄武大帝与外来的天主教等。在民俗方面,流坑村一带除了兴办赶集、唱戏、祭祀等传统活动以外,还流传着古老的傩舞玩嬉与水陆大会村等不同规模的庆典活动。
20世纪末,国内多位考古专家来此考察,认为流坑村是“我国文物保护、历史文化地区保护的一个重要发现”,同时为其冠名“千古第一村”。在2001年至2003年间,这座古老的村落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董氏大祠堂遗址
流坑村,建于937年至943年的五代南唐升元年间,是一个董氏单姓聚居而成的血缘村落,到明代中叶,形成了七横一竖八条街巷。现存的五百余幢建筑中,明清古建筑及遗址有260余处。图中的五根花岗石柱为董氏大祠堂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