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金位于江西省的东南边陲、赣江东源贡水的上游,是江西、福建与广东三省的通衢之地。古时候,这一带盛产砂金,设有多处淘金场,因黄金为瑞气盈门之物,故而得名瑞金。20世纪30年代初期,瑞金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成为“红色故都”与“共和国的摇篮”。当红军开始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瑞金作为长征的起点之一,再次被历史铭记。
【红色故都与长征起点】
自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以后,革命的火种渐渐在江西、福建境内播撒开来。1929年,红四军进军福建,建起了闽西地区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而后回师赣南,建起了于都、兴国、宁都三县的红色政权,接着又二次入闽,建立了永定、龙岩、上杭等县级红色政权。
沙洲坝革命旧址群
革命的烈火熊熊燃烧,迅速形成了燎原之势。1930年2月至10月间,赣西南革命根据地渐渐形成,江西全省有60多个县建起了红色政权。与此同时,闽浙赣、湘鄂赣、鄂豫皖、湘西等革命根据地也陆续得到发展。蒋介石没料到红军的发展如此迅速,开始计划剿灭各个革命根据地。
自1930年10月至1931年6月,红军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三次大规模的围剿战。1931年11月7日,中国共产党建起了第一个全国性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并将瑞金定为红色首都,瑞金由此获称“红色故都”、“共和国的摇篮”。建都当天,临时中央政府还在瑞金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典礼与阅兵仪式。
1933年2月,红军的第四次反围剿战也取得了胜利,但在同年9月进行的第五次反围剿战中,红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200多架飞机,集中优势兵力从四面夹击而来,红军内部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思想的盛行,作战方案受到错误影响,第五次反围剿战最终失败了。
这场艰难的战役一直持续到第二年,随着中央苏区的领地一天天缩小,一场迫在眉睫的战略大转移势在必行。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参加长征的共有四支红军部队,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
在长征中,行程最长最艰苦的是中央红军。这支部队从江西瑞金出发,冲破国民党部队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而后改道贵州,强渡乌江攻下了遵义。遵义会议以后,红一方面军又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雪山与草地,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苏区的吴起镇(今吴旗县),结束了英勇悲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此次行程大约12500千米,历时12个月零2天,跨越了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与陕西11个省。红一方面军在队伍开拔时约有10万人,到达陕北后仅余 8000人左右。
【宝贵的红色资源】
作为享誉中外的“红色故都”、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所在地与中央红军的长征出发地,瑞金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这里拥有革命旧居旧址180多处,拥有红军广场、“一苏大”会址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多处。
瑞金城区的象湖镇建有一座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馆内珍藏着大量革命文物,同时还负责管理革命旧址51处。在瑞金城郊辟有两处规模较大的重要旧址群,分别是叶坪革命旧址群和沙洲坝革命旧址群。
叶坪革命旧址群包括毛泽东和朱德的旧居、临时中央政府旧址、红军广场、红军检阅台、红军烈士纪念亭、博生堡、公略亭等。临时中央政府位于叶坪村的谢氏宗祠,是一幢青砖灰瓦的明代建筑。当年,中国共产党苏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和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就在 这里召开。大会闭会以后,此地成为临时中央政府的办公场所。红军广场是当年红军的练兵场。如今广场上竖立着一座高13米的红军烈士纪念塔,纪念塔塔身呈炮弹形,塔身上布满一粒粒小石块,象征着由无数革命烈士凝结而成。塔基呈五角形,塔的正前方地面上用煤渣铺写着“踏着先烈血迹前进”八个苍劲大字,与烈士塔形成一幅完整的构图,表达了苏区人民对革命先烈的无比崇敬和怀念。
沙洲坝革命旧址群包括中央政府大礼堂旧址、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旧址、红井、列宁小学旧址等。中央政府大礼堂是红军自己修建的一座大型建筑。1934年年初,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由毛泽东担任主席。
作为红军长征的起点之一,瑞金一带还保存着其他许多旧址,如被称作“长征第一山”的中央红军长征时主要出发地云石山、被称作“长征第一渡”的东门渡、被称作“长征第一桥”的武阳桥等。
由于拥有众多宝贵的红色资源,瑞金目前已被辟为全国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成为中国一座非常重要的红色旅游城市。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旧址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旧址是沙洲坝革命旧址群中的一组建筑。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是为迎接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召开而建造的,1933年12月竣工,占地面积为1530平方米。整体建筑为土木结构,大厅内立48根木桩,四周辟17道门,可容纳2000余人。1956年修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沙洲坝红井
沙洲坝是一个干旱缺水的村庄,1933年9月,毛泽东带领几个红军战士在村前开挖水井,群众纷纷带着工具一起动手,挖好的井用卵石砌成。此后,其他沙洲坝村的村民也纷纷开挖水井,村民们的吃水问题得到了解决。1950年,瑞金人民为迎接中央南方老根据地慰问团的到来,维修了这口井并取名为“红井”,同时在井旁立了一块木牌,书写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以示沙洲人民对毛主席的怀念和感激之情,后又将木牌改为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