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赣州的于都县,两支唢呐一唱一和,一支呜咽苍凉,一支激越高昂,悠扬的唢呐曲如泣如诉,犹如天籁。这就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于都唢呐公婆吹”,它是绚丽多姿的客家文化中一颗耀眼的明珠,散发着无尽的光芒。
【阅尽千年悲与喜】
唢呐艺术在我国一直深受农民群众的喜爱,要说群众基础最为雄厚的地方,非江西赣南莫属。在赣南诸县各式各样的唢呐艺术中,最有特色的是于都唢呐。
作为于都唢呐的一种吹奏形式,“公婆吹”的历史也有1000年左右了。“公婆吹”主要由一支“公”唢呐和一支“婆”唢呐构成。“公吹”要比一般唢呐长30厘米左右,有七个孔,在喇叭口上节加5寸长的铜管,音色高亢嘹亮。“婆吹”比“公吹”还要长4厘米,有六个孔,在天心(唢呐的核心发音部件)处 加上一节2寸左右长的黄竹简,喇叭口处加5厘米左右的铜节,音色低沉浑厚。演奏时,唢呐手身穿彩服,视场景还要配上钹、锣、鼓、梆子等乐器一同演奏,形成“鼓板分明,粗细结合,高昂悠扬,音响协调”的艺术效果。“公婆吹”有很多绝活,冬天吹奏时,乐手手指不僵,夏天吹奏时,乐手可以连吹几个小时,喉口不干;有时迎亲行程几十里,翻山越岭,边吹边走,声音不绝。最令人叫绝的是“单手吹”和“换手吹”,单手举一支唢呐,四只手指灵活起落,吹一阵,换另一只手,曲不中断。“公婆吹”最盛行之地是于都县的宽田乡、禾丰镇、靖石乡、盘古山镇等地方,还辐射到了邻近的瑞金、会昌、石城等县市。在于都河畔,村头街尾、田间地头,无论严寒酷暑,“公婆吹”或欢快或哀伤的曲调总能丝丝入耳。
自古以来,唢呐就在赣南客家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于都当地有四句顺口溜:“七寸吹打拿在手,五音六律里边有。婚丧嫁娶没有我,无声无息蛮难过。”每逢嫁娶、丧葬、庆寿、庙会、乔迁、开张剪彩、参军等,都要请上一对“公婆吹”热闹助兴。丧葬时,“公婆吹”肃穆伤感、忧思凄凉;喜庆时,则欢快流畅,响亮昂扬,婉转生动。“公婆吹”的一唱一和,淋漓尽致地道出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没有唢呐,于都人的生活便缺少了一剂重要的调味品,显得干瘪而没有滋味。唢呐音色嘹亮纯净,与客家人纯朴率真的性格如出一辙,细腻委婉的唢呐声,轻易就能拨动客家汉子粗犷奔放的心弦。平日里,哪里有悠扬的唢呐声,哪里就有驻足聆听的于都人。千百年间,于都唢呐妙音传遍了四方,一声声唢呐承载着风俗人情,一声声唢呐记录了人们的笑与泪,一声声唢呐阅尽了世间的悲与喜。
【几度嘹亮,几度沉寂】
据说,1929年毛主席在于都东门沙坝召开万人大会,“于都唢呐公婆吹”作为开场音乐“闪亮登场”;红军离开时,于都唢呐手们在贡江边列队,用“公婆吹”演奏《十送红军》,在激昂的唢呐声中,红军夜渡于都河,踏上了长征路途。
1981年至1991年的十年间,是于都唢呐最兴盛的一段日子。当时每个乡镇都有一个或几个自发组织的唢呐班子。每个唢呐班子在旺季天天都有得“吹”,还涌现出许多“祖孙唢呐”、“夫妻唢呐”和“唢呐世家”。据统计,当时全县有唢呐手1000多名,人数和技艺都居江西省之首。
近年来,随着风俗的变迁,人们改变了红白喜事请“班子”的做法,唢呐艺人的用武之地越来越少,收入越发微薄。一些唢呐艺人年事已高,年轻人又不愿意学这门手艺。和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公婆吹”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命运。为使这一古老技艺得以传承,于都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成立于都唢呐研究保护中心,组织专家和老艺人进行资料整理和理论研究;每年组织一次隆重的唢呐大赛;在某些学校内举办唢呐培训班。如今,不少吹唢呐的年轻好手涌现出来。2008年6月,“于都唢呐公婆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知名度获得了进一步的提升。